|
一、猪周期轮回:五年间的四次盈利潮汐
(一)2020 年:非瘟后的 “黄金时代”
2018 年爆发的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改变了行业原有的发展节奏。该疫病的高致死率致使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供应缺口持续扩大,整个市场陷入恐慌与混乱。到 2020 年,市场生猪供应严重短缺,基于供需原理,生猪均价迅速攀升至 33.9 元 / 公斤。在此高价刺激下,无论是自繁自养模式,还是外购仔猪模式,均实现了显著盈利。自繁自养头均盈利高达 2579 元,外购仔猪模式盈利亦达 1478 元,二者均创下历史峰值,堪称行业发展的 “黄金时代”。
彼时,各大养殖企业业绩表现优异。以行业龙头牧原股份为例,其半年净利润大幅增长 70 倍,如此增长速度在其他行业实属罕见。超高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和散户投身生猪养殖行业,散户补栏积极性高涨,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2019 年的 2800 万头快速回升至 4000 万头。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业者普遍预期这种良好发展态势将持续。
(二)2021 - 2023 年:产能过剩引发 “坠崖式” 亏损
市场动态变化迅速,前期繁荣未能持续。随着前期补栏的能繁母猪陆续产仔,生猪产能加速释放。2021 年,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远超市场需求,生猪均价急剧下跌至 16.5 元 / 公斤。价格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养殖企业盈利水平显著下降,自繁自养头均盈利同比骤降 78%,仅为 568 元。
至 2023 年,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猪价跌破成本线,降至 14.19 元 / 公斤。这意味着整个行业陷入亏损状态,自繁自养亏损 338 元 / 头,外购仔猪模式亏损更是高达 408 元 / 头。在持续亏损压力下,众多中小散户因难以承受而选择退出市场。规模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成本优势,不仅未退缩,反而逆势扩张,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前 20 家猪企出栏量占比达到 24%,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进入 “大鱼吃小鱼” 的深度调整阶段。
(三)2024 年:产能去化催生盈利修复
2023 年的持续亏损促使行业主动进行产能去化,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50 万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与此同时,饲料成本下降,为养殖企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这些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下,2024 年生猪均价开始回升,达到 16.76 元 / 公斤,行业盈利能力显著修复。自繁自养与外购仔猪模式年均盈利分别恢复至 327 元、260 元。特别是二季度后,二次育肥入场,市场生猪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猪价上涨。8 月自繁自养月均盈利达到 897 元 / 头,行业呈现出 “弱复苏” 态势。经过这一轮调整,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70%,行业集中度提高,周期波动幅度逐渐收窄,市场稳定性增强。
(四)2025 年:低位震荡中的 “提质之战”
截至 2025 年 11 月中旬,自繁自养平均盈利 72.74 元 / 头,整体呈现 “波动收窄、盈利中枢下移” 的特征。年初受春节消费旺季拉动,市场猪肉需求大增,盈利在第一周达到年度高点 334 元 / 头,给养殖户带来一定希望。然而,2 月至 5 月上旬期间,盈利在窄幅区间震荡,市场表现平稳。
5 月下旬起,盈利空间加速收缩,主要原因是前期压栏的大猪集中抛售,市场供应量突然增加,价格进一步压低。6 月中下旬,盈利触底后略有回升,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7 月至 10 月,盈利再次震荡下行,其间受国庆后大猪集中抛售影响,猪价探底,于第 42 周创下年度最低盈利 - 202.82 元 / 头,养殖户再次面临亏损困境。随后,二次育肥入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带动盈利小幅修复,但行业整体仍处于低位震荡状态。
外购仔猪模式因前期补栏成本较高,一直承受较大压力。截至 11 月中旬年均盈利为 - 34.61 元 / 头,处于亏损状态。其盈利高点为 1 月中旬的第 5 周,达到 172.48 元 / 头 ,随后一路下滑,最低点出现在 10 月中旬的第 42 周,亏损达 - 346.93 元 / 头。10 月份之后,随着猪价持续低迷,国内生猪养殖利润进一步收缩,外购仔猪养殖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从仔猪价格走势看,5 月至 8 月中旬期间,仔猪价格维持在 400–500 元 / 头的高位,这意味着外购仔猪的理论出栏成本在 11 月份仍处于较高水平,预计到 12 月份才有望回落。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竞争已从简单的价格博弈转向成本管控与效率提升,小型散户因缺乏成本和技术优势,加速退出市场,而规模化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本优势明显,在这场 “提质之战” 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驱动周期转换的 “三驾马车”
回顾过去五年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历程,探究推动行业周期转换的因素,主要有产能调控、成本博弈和消费变迁这三股力量,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生猪养殖行业的格局。
(一)产能调控:从无序扩张到政策引导
产能调控在生猪养殖行业周期转换中具有关键作用。2020 年,受高利润驱使,养殖户大规模扩产,能繁母猪存栏量非理性增长。这种盲目扩张的负面影响在 2021 - 2023 年逐渐显现,生猪供应严重过剩,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行业陷入深度亏损。
截至 2025 年 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 4035 万头 ,虽较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900 万头的 3.5%。产能去化进程缓慢,市场供应过剩压力依然存在。一方面,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成本优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2025 年,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 75%,比 2020 年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 。这些大型企业为追求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往往不愿轻易削减产能,加大了行业产能去化的难度。另一方面,政策引导也起到重要作用。为稳定生猪市场,政府出台 “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 ,设定能繁母猪存栏的绿色区间,当存栏量超出该区间时,采取限制新增产能、鼓励淘汰低效产能等调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行业理性生产,避免产能过度扩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能去化速度。
(二)成本博弈:饲料价格与养殖模式双轮驱动
成本因素是影响生猪养殖行业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饲料价格波动和养殖模式差异两个方面。2020 年,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成本大幅增加。一头 110 公斤的肥猪,饲料成本高达 1800 元左右 ,压缩了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2023 年后,饲料原料价格虽有所回落,2025 年饲料成本同比下降 2%-3%,但人工、防疫等刚性成本不断上升。例如,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养殖场在粪污处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投入增加,一头猪的防疫成本比以前增加 20 - 30 元 。这些成本上升促使企业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
不同养殖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繁自养模式因拥有完整产业链,从种猪繁育、仔猪培育到育肥出栏均可在企业内部完成,能更好地控制成本。以行业龙头牧原股份为例,其完全成本已降至 14.9 元 / 公斤 ,在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强成本优势。外购仔猪模式因需从外部购买仔猪,仔猪价格波动对其成本影响较大。若补栏时机不当,将面临仔猪价格过高问题,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2025 年,外购仔猪模式就因前期补栏成本较高而持续承压。此外,二次育肥作为一种特殊养殖模式,其占比也在变化。2025 年,二次育肥占比从 2024 年的 19.31% 降至 12.95% ,主要原因是市场行情不稳定,二次育肥风险加大,对市场的托底效应逐渐减弱。
(三)消费变迁:从 “量” 的增长到 “质” 的升级
消费市场的变化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短期需求波动和长期结构调整两个方面。2025 年,西南地区腌腊季需求仅微增 1.15%,未出现以往的大幅增长。终端鲜销市场受生猪、肉鸡低价替代影响,消费者在购买肉类时有更多选择,猪肉市场份额受到一定挤压。食品加工企业订单减少 20%,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旺,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旺季不旺成为市场常态,对生猪养殖行业的销售和盈利产生较大压力。
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猪肉消费峰值已过,年均消费量从 7 亿头降至 6 亿头 ,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与此同时,牛羊肉、禽肉等其他肉类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消费者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肉类品质和营养价值提出更高要求。这促使生猪行业向高品质、差异化方向转型。一些高端猪肉产品,如可生食猪肉、有机猪肉等,凭借优良品质和独特口感,受到消费者青睐,市场占比提升至 15% 。在这种市场趋势下,生猪养殖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三、2025 年困局:当 “提质增效” 成为生存刚需
(一)盈利结构:从 “价格博弈” 到 “成本管控”
在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市场环境下,盈利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变,核心竞争点从过去单纯依赖市场价格波动获取利润的 “价格博弈”,逐步转向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的 “成本管控”。这一转变是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繁自养企业在这一转变中展现出较强竞争力。通过优化种猪基因,将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从 24 头提升至 26 头 ,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更多仔猪,增加养殖数量,提高整体收益。在饲料利用效率方面,将料肉比降至 2.8:1 以下 ,即养殖一头猪所需饲料量减少,直接降低饲料成本。通过这些举措,自繁自养企业成功将完全成本控制在 13 - 14 元 / 公斤 。即便猪价较低,仅为 14 元 / 公斤时,仍能实现微利,这种成本控制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相比之下,外购仔猪模式面临较大困境。2025 年 5 月至 8 月中旬期间,仔猪价格一直维持在 400 - 500 元 / 头的高位 ,使得外购仔猪的理论出栏成本高达 16 元 / 公斤 。在高成本压力下,即便猪价回升,仍难以实现盈利,甚至陷入 “卖一头亏一头” 的困境。这种成本劣势使外购仔猪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二次育肥这种短期投机行为受到严格规范。2025 年 10 月后,二次育肥补栏占比降至 10% 以下 ,表明行业正逐渐摆脱对短期投机行为的依赖,更加注重长期精细化管理。在山东、河南等地,一些规模养殖场积极响应行业趋势,试点 “智能环控 + 精准饲喂” 技术。通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可根据猪的生长需求,精确控制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为猪的生长提供最佳环境。精准饲喂系统则可根据每头猪的体重、生长阶段等因素,精确计算饲料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养殖效率提升 10% 以上 ,不仅降低成本,还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产能去化:缓慢而坚定的 “挤泡沫”
2025 年,生猪养殖行业的产能去化进程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连续 3 个季度下降,累计降幅达到 0.88% 。这表明行业正主动调整产能,以应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然而,截至 2025 年底,存栏量仍有 4035 万头 ,高于 2017 年的中位水平,也高于正常保有量 3900 万头的 3.5% 。这意味着当前产能去化仍不充分,市场生猪供应量仍处于高位,供强需弱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预计 2026 年生猪出栏量将维持在 6.5 亿头的高位 ,给市场带来较大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头部企业纷纷主动调整战略,放缓扩产节奏。以牧原、温氏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在 2025 年将出栏目标增速控制在 5% 以内 ,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相反,将重点放在淘汰低效母猪上,通过优化种群结构,提高母猪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据统计,这些头部企业的母猪淘汰率提升至 15% ,大量生产性能低下、繁殖能力弱的母猪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精心选育、生产性能优良的母猪。这不仅提高了整个种群的质量,还减少了无效养殖成本,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这种调整反映出行业正逐渐走向成熟,企业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
(三)未来展望:周期底部的 “破局之道”
在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处于周期底部的艰难时期,破局之策成为所有从业者关注的重点。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来看,行业正逐步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短期,即 2025 年第四季度,腌腊季的到来通常会带来猪肉消费高峰期,对猪价走势有重要影响。腌腊季期间,消费者对猪肉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四川、湖南等传统腌腊地区,家家户户制作腊肉、香肠等腌腊制品,使市场对猪肉需求量大增。这种季节性需求增长有望支撑猪价反弹至 15 - 16 元 / 公斤 。然而,养殖端出栏积极性高,养殖户希望在价格上涨时尽快出栏以减少亏损,大量出栏行为使市场生猪供应量增加,对猪价上涨形成一定压力,导致价格反弹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行业整体将维持 “微利 — 保本 — 亏损” 交替状态 ,养殖户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从中期来看,即 2026 - 2027 年,产能去化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当产能去化至 3900 万头以下 ,市场生猪供应量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供需关系逐步达到平衡。与此同时,饲料成本低位运行将为行业盈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变化,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甚至进一步下降。这将直接降低养殖企业的饲料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预计在这一阶段,盈利中枢有望回升至 100 - 200 元 / 头 ,行业将进入 “低波动、稳盈利” 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长期来看,行业将迎来深刻变革。政策推动 “粮改饲”,鼓励种植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减少对玉米豆粕的依赖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还能提高饲料质量,促进生猪健康生长。生物育种技术的普及也将为行业带来新机遇,基因编辑种猪存栏占比有望达到 20%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猪,如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肉质好等,从而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变革将使生猪养殖从传统的 “周期性行业” 转向 “价值成长型行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结语:穿越周期的 “生存法则”
过去五年的生猪养殖周期,是行业从 “暴利狂欢” 到 “理性回归” 的发展历程。2025 年的低位震荡,既是对前期产能扩张的调整,也是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对于养殖户而言,摒弃 “赌行情” 的投机思维,积极采用精细化管理、成本管控与模式创新,才能在 “提质增效” 的新发展阶段立足。猪周期始终存在,只是从单纯的价格波动考验转变为对企业综合能力的检验 —— 只有真正具备成本优势、效率优势、风控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行业周期中持续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农业农村部,中国畜牧业协会;卓创资讯;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