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国市场:保障措施调查再延期,价格稳中显韧性
(一)政策延期背后的审慎考量
中国商务部于 11 月 25 日发布公告,将原定于 11 月 26 日公布的牛肉进口保障措施调查结果再次推迟,新的公布日期为 2026 年 1 月 26 日。这是自 8 月首次延期后的第二次调整,累计调查周期延长至 13 个月,官方给出的理由为 “案件复杂性”。此案件涉及 2019 - 2024 年的进口数据统计分析、75 家国内外企业的利益权衡,以及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对保障措施进行严谨的法律评估。此次延期为国内肉牛产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缓冲阶段。相关数据表明,2024 年进口牛肉在国内消费量中占比达 31%,进口冻牛肉到岸价格相较国产牛肉成本低 40%,这使得国内繁育环节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压缩(每头牛均盈利不足 1500 元)。延期之后,山东、内蒙古等主要产区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进程,10 月新建万头级牧场数量同比增长 25%,旨在通过提升产能(目标是到 2025 年将自给率提升至 75%)来降低对进口牛肉的依赖程度。
(二)市场交易平淡,价格锚定中高端
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季节性进口量的下降,上周国内牛肉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低,批发价格稳定维持在 5100 - 5350 美元 / 吨,较前一周的波动幅度缩小至 1.2%。北京新发地市场数据显示,冷鲜牛肉均价保持在 62 元 / 公斤,高端谷饲牛肉(如澳洲和牛)的溢价率达到 45%,而普通冻品牛肉价格下降至 48 元 / 公斤,这充分反映出消费分层现象日益加剧。在火锅、西餐等消费场景中,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呈现出刚性特征,而家庭消费则更倾向于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值得关注的是,国产牛肉凭借 “零关税 + 短供应链” 的独特优势在终端市场抢占份额:宁夏滩牛、科尔沁牛等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通过电商直播渠道销量增长 30%,盒马鲜生 “国产鲜切牛肉” 专区的复购率达到 65%,这表明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度正在逐步回升。
二、澳大利亚市场:出口量价齐飞,多元市场策略奏效
(一)10 月出口数据创历史次高,美国市场成 “压舱石”
澳大利亚在 2024 年 10 月的牛肉出口成绩斐然,出口量达到 139280 吨,环比微增 0.2%。尽管增幅看似较小,但这是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的稳步增长;同比增幅更是高达 7.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前 10 个月累计出口量为 126 万吨,同比增长 15.4%,距离 2024 年全年的出口纪录(134.7 万吨)仅相差 8.7 万吨。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判断,若后续两个月能够保持稳定的出口水平,打破去年的出口纪录几乎已成定局。
在众多出口目的地中,美国市场扮演着 “压舱石” 的重要角色。当月对美出口量为 41540 吨,占澳大利亚牛肉出口总量的 29.8%。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8%,但通过巧妙的产品结构调整,澳大利亚牛肉在美国市场实现了 “量减价升”。澳大利亚将重点聚焦于高附加值产品的输出,如谷饲眼肉、和牛切片等,这些产品深受美国高端餐饮及零售渠道的欢迎。数据显示,其均价提升了 12%,单吨出口额达到 8600 美元,较巴西同类产品的溢价率为 35%。澳大利亚肉类及畜牧业协会(MLA)分析认为,澳大利亚牛肉在美国市场的稳定表现得益于 “错位竞争” 策略。当巴西凭借价格优势在全球中低端牛肉市场迅速扩张时,澳大利亚另辟蹊径,将目标锁定为美国高端市场,利用 “48 小时冰鲜快线”(悉尼至芝加哥空运),使澳洲牛肉能够以最快速度、最新鲜的状态摆上美国餐桌,满足美式牛排馆对牛肉新鲜度的严格要求。如今,在芝加哥顶级牛排馆 Gibson's,澳洲和牛的使用率已高达 70%。
(二)中国市场逆势增长,供应链韧性凸显
尽管面临中国牛肉进口保障措施调查带来的不确定性,澳大利亚牛肉对华出口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10 月出口量为 20200 吨,同比增长 29%,其中冷鲜牛肉占比达 45%,增速更是高达 59%。这一成绩的取得,中澳自贸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中澳自贸协定实施以来,95% 的红肉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再加上 RCEP 原产地累积规则,使得澳洲谷饲牛肉进入中国市场的综合成本较美国低 18%,在价格方面更具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需求,澳大利亚牛肉产业端在本土化适配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三旋等供应链企业积极与中国餐饮品牌展开合作,与巴奴毛肚火锅联合开发 “澳牛板腱涮片”。针对川渝火锅麻辣锅底的特性,将牛肉切割厚度精确控制在 3 毫米,涮煮时间控制在 15 秒,确保牛肉在充分吸收锅底浓郁味道的同时,还能保持鲜嫩多汁的口感,该单品在巴奴门店的点击率提升了 3 倍。此外,波司登羽绒供应链创新举措,将澳洲牛肉分割过程中产生的牛毛纤维(占比 0.8%)回收利用,制成环保填充物,实现了从牛肉生产到羽绒制品的全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例。
三、全球格局:短期博弈加剧,长期看品质突围
(一)巴西谨慎观望,市场份额或现分化
巴西作为中国最大的牛肉供应国,在 2024 年占据中国牛肉进口量的 42%,在中国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中国牛肉进口保障措施调查结果的延期,巴西方面反应较为审慎。巴西牛肉出口商协会(Abiec)表示,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可能加征关税的压力,但仍需密切关注 2026 年 1 月裁决落地后可能带来的政策风险。从数据来看,巴西牛肉出口量近期呈现出波动状态。9 月对华出口量达到 18.7 万吨,创下单月新高,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在中秋、国庆等节日前夕的集中采购,以及巴西牛肉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然而,10 月受中国市场库存高企的影响,出口量回落至 16.5 万吨,这表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模式已逐渐面临发展瓶颈。随着中国消费者对牛肉品质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巴西若不能在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其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挤压。
(二)澳大利亚的 “品质 + 时效” 双壁垒
与巴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大利亚正通过构建技术壁垒来巩固其在国际牛肉市场的竞争优势。澳大利亚独创的 “MSA 牛肉分级体系” 堪称全球高端牛肉领域的 “通用标准”。该体系涵盖了 14 项肉质指标,包括肉色、大理石纹、脂肪厚度、胴体重、成熟期和 pH 值等,对牛肉品质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评估。在日本市场,对 MSA 认证牛肉的复购率高达 75%,这得益于 MSA 体系对牛肉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的精准把控,满足了日本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严苛要求;在欧盟市场,澳洲有机牛肉凭借其严格的生产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了高达 50% 的溢价接受度。
除了品质优势,澳大利亚还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积极发力。MLA 启动的 “2030 碳中和红肉” 计划备受关注,该计划旨在通过牧场碳汇交易实现出口产品的零碳认证。届时,澳洲牛肉在欧美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有望提升 40%。这不仅符合全球对可持续食品的发展趋势,也为澳大利亚牛肉开辟了新的市场增长点。例如,在英国高端超市 Waitrose,澳洲零碳认证牛肉的销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 30%,成为注重环保的消费者的首选产品。
结语:2026 开年裁决成关键,供应链重构进行时
中国牛肉进口保障措施的最终裁决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无论是可能的关税微调(10% - 15%),还是技术壁垒的升级,都将对全球牛肉贸易格局产生重塑效应。对澳大利亚而言,当前的出口增长不仅是数量上的突破,更是 “从资源出口到价值输出” 转型战略的成功验证。当巴西依赖价格优势、美国受限于供应链不稳定时,澳大利亚牛肉凭借品质基础建设与市场细分策略,开辟了高端红肉市场的 “新赛道”。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延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国内养殖端需抓住最后的窗口期实现规模化转型升级,进口商则需在 “保障供应稳定性” 与 “控制成本” 之间寻求最佳平衡。2026 年 1 月,这场历时一年的产业与贸易平衡的重大考验,终将揭晓最终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