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当前位置:首页疫病防治病毒疾病 → 文章内容

鸭圆环病毒对于肉鸭产业的威胁逐渐明确(上)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4/8/13 9:42:55 关注:455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鸭圆环病毒(DuCV)是一种小型、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对鸭有免疫抑制作用,混合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后,会导致肉鸭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
  感染表现为鸭羽毛脱落、生长缓慢、呼吸道组织肿胀和免疫器官受损。虽然DuCV的单一感染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它能够损害免疫系统并促进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对养鸭业构成威胁。
  鉴于该病的流行和近年来感染率的上升,给养鸭业及相关行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研究和控制DuCV感染显得尤为重要。该文章旨在总结目前对DuCV的认识,为后续研究和有效控制该病毒提供参考。
  本篇文章我们主要对DuCV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进行分享。下篇文章中我们将对DuCV病毒的分离和培养、疫苗和抗病毒疗法、诊断和预防措施等主题进行讨论。
  在禽类宿主中,圆环病毒如鹦鹉喙羽病病毒 (BFDV)、鹅圆环病毒 (GoCV) 和鸭圆环病毒 (DuCV) 可导致生长迟缓、羽毛异常、免疫系统减弱以及易患其他疾病。
  DuCV在鸭中尤其普遍,导致生长受限和免疫抑制,常常伴有严重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对家禽业构成较大的经济挑战。然而,自 2003 年在德国一群六周龄鸭群中首次报道以来,DuCV 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后续相关研究仍然很少。虽然在过去十年中进行了几次常规人工感染试验,提供了一些 DuCV 在体内感染会对多器官损害的证据,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体外培养系统,对其感染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限。此外,我们了解到针对 DuCV 感染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明显缺乏,这种状况导致业界暂时普遍对DuCV不太关心。
  近年来,人们对鸭群中DuCV感染的流行情况日益关注,尤其是在中国沿海省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鸭群中DuCV阳性的比例逐年增加,引起了农业企业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对DuCV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致病机制至关重要。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对鸭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流行病学
  1.1 易感物种、季节趋势及传播途径
  DuCV感染的主要来源为家鸭感染。几乎所有品种的鸭,包括家鸭(艾尔斯伯里鸭、骡鸭、北京鸭、番鸭和樱桃谷鸭)和野鸭都对DuCV易感,不同品种鸭对DuCV毒株感染差异不明显。虽然DuCV感染每年都可能发生,但感染率往往在夏季和秋季增加。相反,死鸭中DuCV的检出率在冬季和春季增加,可能是由于天气变冷导致鸭子抵抗力下降,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
  DuCV主要通过水平接触传播。虽然缺乏明确的研究,但普遍认为DuCV可能通过泄殖腔-粪便-口腔途径传播。此外,考虑到DuCV对羽毛的有害影响,皮肤或羽毛基部也可能是传播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DuCV也可以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不同年龄的鸭对DuCV的易感性不同,在3~5周龄的鸭群中发病率较高,发病率在20%-70%之间。这种高易感性可能与母体抗体的减少有关,小于3周龄的鸭感染率较低。然而,由于母源抗体下降和免疫系统不成熟,3~5周龄鸭群的感染率显著上升,随后随着免疫系统的成熟而下降。此外,3~5周龄鸭所经历的扩群或饲养密度增加等环境压力因素也可能加剧鸭对DuCV的暴露风险。
  1.2 DuCV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DuCV最初于2003年在德国的两个6周龄母鸭群中被发现,随后在匈牙利、台湾、美国、中国大陆和韩国等地出现了DuCV的报告,说明DuCV的全球分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DuCV基因型的流行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国不同省份的DuCV基因型流行模式不同,而其他地区主要与DuCV-1基因型相关。这些发现表明DuCV-1可能比DuCV-2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然而,这些数据在报告时间方面有所不同,并且一些国家报告的病例有限,因此,不能排除DuCV-2也可能在中国、越南、中国台湾和波兰以外的国家流行。
  与来自不同地区、时间跨度较长的零散报告相比,来自中国大陆的密集研究更能满足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要求。中国大陆的研究为DuCV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相关数据,有助于更广泛地了解DuCV的流行病学。例如,2006-2007年,中国山东省鸭群中DuCV的感染率为33.29%,样品来自70个鸭场,共742只樱桃谷鸭。此外,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中国南方18个不同农场的138只死鸭样品进行了检查,发现DuCV感染率约为35%,同时鉴定出DuCV-1和DuCV-2毒株。这一发现表明两种基因型同时流行。具体而言,2007-2008年在中国从樱桃谷鸭中鉴别出的六个DuCV毒株被归类为DuCV-1和DuCV-2 。类似地,在2008 - 2010年期间,从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90只死亡或患病鸭中提取了9个DuCV基因组,这些基因也被鉴定为DuCV-1和DuCV-2。
  十年后,从2018年6月到2019年9月,从位于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20个农场的死鸭中收集了219个组织样本(河南、安徽、浙江和福建)。遗传检测显示,在所有农场的191个样品中,DuCV阳性率高达87.21%。有趣的是,这20个鸭群的所有样品中只检出了DuCV-1,对20株病毒进行序列测定,发现其序列同源性为82%(DuCV-2)至99.7%(DuCV-1)。
  在同一时期,从2018年到2019年,来自不同鸭种的848个样本(番鸭,樱桃谷北京,绿头鸭)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对广东、广西、云南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株病毒进行了检测,DuCV阳性率约为36.91%。广东省和广西省的序列分别以DuCV-1和DuCV-2为主,云南省同时存在这两种基因型。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从安徽省8个不同地区的32个养鸭场采集了69份病鸭样品,DuCV阳性率为36.2%,并检测到DuCV-1d序列;随后,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从广东省4个不同地区采集270份病鸭肝脏组织,共检出阳性69份,阳性率为25.55%,其中DuCV-1b基因型16株,DuCV-2c基因型4株,DuCV-1a基因型2株,以DuCV-1b为主。
  综合上述信息,根据国内研究报告,2006 - 2022年各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各省DuCV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华东地区DuCV阳性率为42.9%~58.46%,中南地区为2.38%~36%,西南地区约为43.09%,西北地区为15.38%~ 38.46% DuCV在中国大陆广泛流行,虽然华北和东北地区尚未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其他地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DuCV流行,华东地区是DuCV流行最严重的地区。目前,中国大陆主要流行的基因型为DuCV-1、DuCV-1a、1b和2c,其流行水平各不相同。DuCV-1a是华东地区流行的主要亚型,而DuCV-1b是中南地区流行的主要亚型。
  1.3 候鸟在DuCV传播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DuCV感染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特别是在中国的沿海省份,包括山东、江苏、四川、福建和广东。这一趋势强调了鸭类中DuCV的发病率具有地域性差异,其流行模式可能与野鸭的迁徙趋势密切相关,因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一部分。因此,野鸭交配可能是DuCV传播和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中国广东省鉴定出7个病毒序列,与野鸭中鉴定的圆环病毒形成单系群,另外,研究发现从11种野鸭中采集189份样品,获得4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2%,这些基因均属于DuCV-1和DuCV-2,表明DuCV的两种基因型在迁徙野鸭中分布广泛且常见。将范围延伸到中国大陆以外,越南、台湾、韩国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一部分,2021年4月至10月,在越南北方6个省份的鸭场和病禽中采集组织样本。在130个鸭样本中,共检测到38个养殖场中DuCV阳性26个,阳性率为43.08%;对6株DuCV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越南北方流行株与中国、台湾和韩国的DuCV-1a,1b,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候鸟在DuCV通过迁徙路线传播到亚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且DuCV的流行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样本量、季节甚至生物安全政策。
  2. 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2.1 单独感染
  DuCV感染常表现为亚临床,无明显临床症状,鸭感染DuCV后,免疫系统发生病理变化,损伤的主要部位是法氏囊,淋巴细胞大量减少,表现为组织坏死和变性。同时,病理进程发展为脾和胸腺内的异常细胞增殖和萎缩。DuCV感染对肝脏的影响最大,表现为黄褐色斑块形成和胆汁产量明显减少,一项研究调查了DuCV对雏鸭免疫器官发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在感染后8-32天的窗口期。由此产生的免疫紊乱表现为淋巴细胞转化率(LTR)降低、IL-12、可溶性CD4、可溶性CD8和IFN-γ水平的降低以及IL-10水平的升高。感染DuCV后病毒粒子脱落持续不减,甚至在感染后10周仍可检测到病毒。在器官中,脾脏显示出最高的平均病毒载量,其次是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肺、胸腺、肝脏和肾脏,依次递减。
  2.2 与其他病毒的共感染
  在常规鸭养殖中,DuCV引起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往往是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引起的。其中,禽腺病毒4型(FAdV-4)主要感染鸡,可引起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然而,最近几年发生FAdV-4感染鸭的数量增加,通常与DuCV共感染,并导致临床结果恶化。动物模型显示,DuCV和FAdV-4联合感染后,FAdV-4的病毒载量显著增加,增强了其致病性。解剖显示比单一感染观察到的单纯肝肿胀更严重的病理变化,如肝破裂和心包积液。重要的是,合并感染后,心包积液的发生更早。
  2015年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喙萎缩和侏儒综合征(BADS),也称为短喙和侏儒综合征(SBDS),通常归因于DuCV和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共感染。约85.7%的鸭共感染DuCV,受影响的群体表现为生长迟缓、喙萎缩、舌突出,严重者死亡。共感染模型揭示了病毒复制的协同放大,在这种情况下,NGPV和DuCV在鸭中的病毒载量在感染的后期阶段显著升高,主要涉及肝脏、肾脏、十二指肠、脾脏和法氏囊。伴随着鸭的生长显著受阻,免疫器官萎缩、苍白和肝坏死,说明在共感染鸭中DuCV致病性的协同增强。2017年,中国东部爆发了羽毛脱落综合征(FSS),患病鸭表现出新的临床症状,如羽毛脱落和屠宰后拔毛困难。主要发生在4-5周龄的鸭群中,发病率为20%至70%,受感染禽类的死亡率为40%。NGPV和DuCV的共感染率为70%,4-5周龄鸭群对这种共感染表现出明显的FSS症状。
  除了这些记录的病例外,我们的临床检查还发现DuCV与其他病原体合并感染,如鸭肠炎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鸭肝炎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和鸭坦布苏病毒(未发表的数据)。这些合并感染导致了一系列增强的临床表现。总之,研究结果表明,DuCV导致鸭的免疫抑制,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入侵。同时,DuCV加强共同入侵病原体的致病性,加速疾病的演变,并大大提高发病率和患病鸭的死亡率。
  2.3 与细菌混感
  在临床环境中也经常观察到DuCV与细菌的共感染。2011年至2012年期间,从韩国92个农场收集的147份样本中,PCR检测DuCV阳性率为21.8%,其中DuCV单一感染率为10.9%(16/147),DuCV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率为4.1%(6/147),与DuCV阴性鸭相比,DuCV阳性鸭的鸭疫里默式杆菌感染率(23. 48% vs. 8.28%)和大肠杆菌感染率(16. 19% vs. 8.28%)均较高。
  另一项研究表明,DuCV阳性鸭场的鸭疫里默式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发病率(50%)高于DuCV阴性鸭场(26.1%)。此外,DuCV感染可显著增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在宿主体内的致病性和定殖能力,这些发现表明DuCV感染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因此,在管理DuCV感染时,同时控制细菌继发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分享源为:From obscurity to urgency: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ising threat of duck circovirus.
  作者:Lei X等人,于2024年发表于杂志: Veterinary Research.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鸭高创咨询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状况与防治2024/11/15 15:38:45
新发鸭肝炎病:发病状况与防治2024/11/15 15:36:28
鸭新发水禽细小病发病状况与防治2024/11/15 15:34:02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病发病状况与防治2024/11/15 15:32:09
鸭沙门氏菌:发病状况与防治措施2024/11/15 15:30:27
鸭巴氏杆菌病:发病状况与防治2024/11/15 15:28:4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4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