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2025开年考:出栏增长与盈利背后的行业变局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2/11 21:50:50 关注:30 评论: 我要投稿
|
|
猪企一月成绩:多数增长,几家下滑
近日,12 家上市猪企陆续交出了 2025 年 1 月份的销售答卷,一时间,养猪行业的竞争态势再度成为焦点。从整体数据来看,可谓是 “几家欢喜几家愁”,多数企业实现了生猪出栏量的同比增长,而少数几家却面临着下滑的压力。
在这 12 家上市猪企中,有 9 家成功实现了生猪出栏量的同比增长,占比超 7 成。其中,立华股份一马当先,同比增幅高达 105.19%,成绩十分亮眼。立华股份一直以来专注于黄羽鸡和生猪养殖业务,其在生猪养殖板块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效率,或许是其出栏量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东瑞股份紧随其后,同比增长 57.41%。东瑞股份凭借其自繁自养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在保障生猪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实现了出栏量的稳步增长。
除了立华股份和东瑞股份,还有不少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唐人神 1 月生猪销量达 45.91 万头,同比上升 39.88%,销售收入合计 8.15 亿元,同比上升 96.86%。唐人神表示,生猪销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公司 + 农户” 养殖模式的生猪出栏量增加,且前期建设的产能正逐步释放,种猪体系优化也收获了丰厚回报,种猪体系逐步向高繁殖性能的 “新丹系” 过渡,PSY 预计可达到 28 头以上,大大提高了生猪的繁殖效率。温氏股份 1 月销售生猪 289.97 万头,同比增长 9.95%,收入 53.49 亿元,毛猪销售均价 15.77 元 / 公斤,其接近 10% 的销量涨幅,显示出其仍处于积极的增长曲线当中 。巨星农牧 1 月商品猪销售量 25.07 万头,同比增长 22.77%;天康生物 1 月销售生猪 29.8 万头,同比增长 28.39% ;正邦科技 1 月销售生猪 57.14 万头,同比上升 32.96%,销售收入 6.82 亿元,同比上升 73.08%,这些企业也都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这场竞争中保持增长的态势。ST 天邦、新希望和金新农这 3 家上市猪企在 1 月份的生猪出栏量同比出现了下滑。其中,ST 天邦的下滑幅度较大,1 月份销售商品猪 43.72 万头,同比大降 37.67%。对于 ST 天邦而言,当下正处于预重整的关键阶段,2025 年 2 月 8 日收到宁波中院送达的决定书,延长预重整期间至 2025 年 5 月 9 日。预重整期间将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养殖环节的资金投入受限,影响了生猪养殖规模和出栏量。新希望 2025 年 1 月销售生猪 149.87 万头,环比下降 5.83%,同比下降 13.11%,虽然 1 月生猪销量并不低,但由于 2024 年 1 月和 12 月的出栏量分别为 172.48 万头和 159.15 万头,恰好是 2024 年的两大出栏高峰,所以出现了 1 月环比和同比均下降的情况。金新农 2025 年 1 月生猪销量 11.89 万头,同样面临着出栏量下滑的困境,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盈利背后的成本与价格博弈
在这场生猪出栏量的竞争背后,猪企的盈利情况同样备受关注。在已公布的 12 家上市猪企中,有 10 家公布了生猪销售均价,通过与之前公布的生猪养殖成本进行对比,我们惊喜地发现,1 月份上市猪企基本保持盈利,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以正在申请重整延期的 ST 天邦为例,其在 1 月份的表现十分亮眼。1 月份 ST 天邦销售均价最高为 16.55 元 / 公斤,而其生猪养殖成本已经可以做到 13.45 元 / 公斤,两者之间的差价达到了 3.1 元 / 公斤,盈利空间十分可观。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 ST 天邦在成本控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近年来,ST 天邦通过优化养殖模式、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饲料转化率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ST 天邦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合理安排出栏时间,从而实现了销售收入的最大化。
除了 ST 天邦,其他猪企也在成本控制和价格把握方面各显神通。一些企业通过规模化养殖,降低了单位养殖成本;一些企业则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了饲料等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在价格方面,企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灵活调整出栏计划,避免了因价格波动而带来的损失。
成本控制对于猪企的盈利来说至关重要。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本越低,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大。而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成本控制更是企业能否盈利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降低成本,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浪潮下的扩张与谨慎
2024 - 2025 年,对于养猪企业来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二、三、四季度及 2025 年开年的盈利,犹如一场及时雨,让在市场寒冬中艰难前行的养猪企业得以喘息,也让他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盈利的驱动下,养猪企业的产能扩张趋势愈发明显。从 10 家猪企披露的 2025 年出栏目标来看,规模猪企的扩张步伐并未停止,反而在进一步加快。温氏股份初步规划 2025 年末能繁母猪数量达到 180 万头左右,初步制定 2025 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约 3300 万 - 3500 万头,相比 2024 年有显著的增长计划。牧原股份虽未明确披露 2025 年出栏目标的具体数字,但表示 2024 年以来,公司的能繁母猪数量、配种量、产能规模相比去年均有提升,预期全程成活率等生产指标会进一步改善,2025 年出栏量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正邦科技对 2025 年整体出栏数量预计在 700 万头以上,若完成这一目标,预计会较 2024 年提升近 300 万头,显示出其在产能恢复和扩张方面的决心。
然而,在扩张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猪企的谨慎态度。经历了 “史上最严峻漫长” 的猪周期考验后,猪企们深刻认识到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之融资端收紧、自身负债高企等因素的牵制,使得他们在扩张时更加小心翼翼。
一些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收缩资本开支,竭力修复资产负债表,改善现金流。例如,东瑞股份在 2024 年 12 月 6 日公告终止 “惠州东瑞多层楼房生猪养殖项目”,并将该项目的募集资金及利息、理财收益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终止原因系 “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该项目投资效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牧原股份于 2024 年 11 月 26 日公告终止右江 18 万头生猪养殖建设项目、洪洞 15 万头生猪养殖建设项目等共 7 个项目,将剩余募集资金 5.77 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目的是 “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唐人神基于谨慎性原则,已于 2023 年底对 “融水县和睦镇芙蓉村唐人神集团养殖扶贫项目” 暂缓实施,未来生猪养殖业务将倾向于优先采用租赁、合作、‘公司 + 农户’等轻资产运营模式 。
这种谨慎与扩张并存的态度,反映出猪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既不想错过市场发展的机遇,又希望能够降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猪企需要在扩张与谨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产能,加强成本控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的各种挑战。
非洲猪瘟后的行业变革与当下挑战
2018 年,非洲猪瘟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了中国养猪业,瞬间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行业格局,掀起了惊涛骇浪。这场疫病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给整个养猪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非洲猪瘟的高致病性毒株,让生猪的死亡率高达 90% - 100%,许多猪场一夜之间全军覆没。养殖户们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损失惨重。据相关数据显示,自非洲猪瘟暴发后的 5 年内,规模以下的生猪散养户,已经减少 1300 多万户,同比减少 41%。曾经以中小养猪户为主的养殖业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场灾难中,中小养猪户首当其冲,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由于缺乏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根本无力抵御非洲猪瘟的侵袭。一旦疫情爆发,往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猪群被感染、被扑杀,多年积攒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许多中小养猪户因此负债累累,不得不黯然退出养猪行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规模化猪场凭借其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加大了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了严格的防疫制度,有效地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在非洲猪瘟的冲击下,规模化猪场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小养猪户退出市场,使得市场份额逐渐向规模化猪场集中,加速了养猪业从以中小散户为主向规模化猪场为主的转变。
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成本竞争逐渐成为了养猪业的焦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降低成本,各大猪企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养殖模式上,企业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一些企业采用了 “公司 + 农户” 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农户的养殖经验和场地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降低了养殖成本。而另一些企业则坚持自繁自养一体化的模式,通过对养殖环节的全程把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成本。在牧原股份的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下,从种猪选育、仔猪繁育到育肥猪养殖,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成本。其智能化养殖设备的应用,更是实现了对猪群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大大降低了疫病带来的成本损失 。
除了养殖模式的优化,企业还在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养殖效率。他们合理安排养殖密度,科学调配饲料,严格控制疫病,减少了浪费和损失,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企业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智能化饲喂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体重精准投喂饲料,减少了饲料浪费,还能大大提高饲喂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
然而,正当养猪业在规模化和成本竞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时,新的挑战却悄然降临。2025 年才刚刚拉开帷幕,豆粕价格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一路狂飙。短短时间内,豆粕价格从年初的低位大幅上涨,近一月涨幅接近 30%。这一突如其来的价格波动,让整个养猪行业都陷入了困境。
豆粕作为猪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饲料成本的大幅增加。对于养猪企业来说,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饲料价格的上涨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本就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养猪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
面对豆粕价格的上涨,养猪企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一些企业试图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寻找替代品来降低成本。然而,由于豆粕在猪饲料中的重要地位,寻找合适的替代品并非易事。而且,替代品的使用可能会对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让企业在选择时顾虑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不得不选择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通过提高生猪价格来转移成本。然而,市场价格的波动并非企业所能完全掌控。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消费淡季,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猪价本身就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生猪价格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市场竞争力,导致销量下降,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豆粕价格的上涨不仅对养猪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产生了直接影响,还对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本计划进行产能扩张的企业,在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放缓扩张的步伐。一些企业甚至开始收缩规模,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对于整个养猪行业来说,豆粕价格的上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不仅考验着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也考验着行业的整体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养猪行业需要加强对原材料市场的监测和分析,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行业内的企业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探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方法,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