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告别“0添加”,食品标签新规重塑消费认知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3/30 22:02:22 关注:104 评论: 我要投稿

  食品标签国标更新,“0 添加” 时代落幕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 - 2025)。此次标准更新意义深远,距上次更新已时隔 14 年,可谓 “十年磨一剑”。修订内容丰富且亮点突出,其中全面禁用 “0 添加” 及类似用语成为最大焦点,在食品行业与消费者群体中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禁止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不使用” 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使用 “无”“不含” 等词汇时,相应配料或成分含量须为 “0”;若其他法律、法规或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另有规定,则遵循其规定。对于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不得使用 “无”“不含” 等词汇及其同义语进行声称。这一系列规定为食品行业的 “0 添加” 宣传热潮画上句号。
  为何禁用 “0 添加”
  此次禁用 “0 添加” 并非毫无依据,而是基于充分理由和深远考量,直击食品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与乱象。
  (一)污名化与焦虑营销
  核心原因在于,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均经过严格风险评估,合规使用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每种食品添加剂在获批使用前,都历经大量科学研究与实验,对其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只有确认风险可控、对人体健康无危害,才被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然而,“0 添加” 宣传将食品添加剂污名化,将其描绘成危害健康的 “洪水猛兽”,属于典型的焦虑营销。通过让消费者相信食品添加剂可怕,从而为 “0 添加” 产品买单。这种营销手段与炮制 “XX 威胁论” 卖军火、制造 “容貌焦虑” 卖化妆品、鼓吹 “升学焦虑” 让孩子上辅导班如出一辙,都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心理谋取商业利益。
  (二)背离食品工业现实
  “0 添加” 与食品工业发展现实相悖。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多数食品生产难以完全脱离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作用关键,可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增强营养价值、提高加工性能等。例如,防腐剂可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抗氧化剂可延缓食品氧化变质,增稠剂可改善食品口感和质地,甜味剂可替代蔗糖等糖类物质,满足消费者对低糖或无糖食品的需求。此外,配料可能带入食品添加剂,加工过程可能需要加工助剂。即便配料表无食品添加剂,产品中也可能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同款成分,如苯甲酸、山梨酸等,这些物质在一些植物中天然存在。因此,“0 添加” 实际上削弱了食品工业发展,不仅阻碍食品工业创新与发展,还会导致食品生产成本上升、食品种类减少,最终使行业受损,消费者和全社会承担后果。
  (三)误导消费与不公平竞争
  “0 添加” 存在诸多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严重干扰消费者选择,形成不公平竞争。市场上许多声称 “0 添加” 的产品存在误导现象。例如,部分产品虽未添加防腐剂,但添加了其他类添加剂;有些产品未添加苯甲酸,却添加了山梨酸,而苯甲酸和山梨酸均为防腐剂;一些灭菌产品声称无防腐剂,实际上这类产品本身无需添加防腐剂;一些无甜味产品声称 “0 甜味剂”,实属多此一举。此外,很多 “0 添加” 产品标有星号,在角落用难以看清的小字补充说明,故意隐瞒产品真实信息,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策。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诚信经营的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
  (四)话术滥用与无意义标榜
  “0” 的话术已扩展至食品添加剂以外领域,造成严重误导与混乱。例如,“0 添加蔗糖”,实际可能用果葡糖浆等其他糖类替代,而果葡糖浆本质仍是糖,过量摄入同样不利于健康;“不加一滴水” 的产品,实际配料中却含有大量水分;号称 “0 农残” 的食品,实际上原料很难实现 0 检出,目前检测技术也无法完全保证;“不加反式脂肪”,但实际食品中本就不存在反式脂肪这一配料;“0 胆固醇” 的椰汁,植物性食品本就不应含有胆固醇,却以此作为卖点。稍加思考便会发现,市面上几乎所有食品都可标注几个 “0”。以一瓶纯净水为例,可标注 “0 脂肪”“0 糖”“0 蛋白质”“0 添加剂” 等,这种标榜毫无实际意义,只是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制造虚假健康概念。
  “0 添加” 会马上消失吗
  尽管 “0 添加” 已被禁用,但短期内不会立即从市场消失,预计可能还会存在 3 - 4 年。为使企业有充足时间消化已印制好的标签,并进行新配方研发,国家标准发布后通常设有 “过渡期”,此次标准设置了 2 年过渡期。在这 2 年过渡期内,国家鼓励企业提前采用新标准,但企业也可继续按老标准生产,且产品在保质期内均可合法销售。
  多数食品保质期在 1 年以内,但也有不少为 2 年,如罐头等。因此,理论上 “0 添加” 产品还有 3 - 4 年,即 2 + 1 或 2 + 2 的时间可在市场流通。目前已在市面流通的 “0” 产品,也可继续销售。但无论如何,“0 添加” 逐渐退出市场的趋势不可阻挡。
  需补充的是,部分 “0” 在法规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如 0 糖、0 脂、0 能量、0 反脂、0 乳糖等,这些属于 “营养声称”,有明确的定义及标注要求,企业必须按规定准确标注,消费者也可依据这些标准判断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健康价值。再如 “无碘盐”,食盐标准也有具体规定,方便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这类 “0” 不受此次禁用 “0 添加” 规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这些方面不存在误导性信息,消费者购买时仍需保持警惕,仔细查看食品标签和相关信息,避免被不实宣传误导。
  “0 添加” 禁用之后何去何从
  “0 添加” 被禁用后,相关产品背后的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必然会寻求新出路和手段,继续在市场争夺份额,这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一)转移宣传阵地与话术误导
  “0 添加” 不能在产品包装上标注,但产品不会就此消失,会在法律法规未涉及的其他地方继续宣传。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抖音、快手、知乎等,通过发布种草笔记、视频、问答等内容,传播食品添加剂和某些配料的负面信息,试图影响消费者认知,实则误导消费者。一些博主可能打着 “科普” 旗号,夸大食品添加剂危害,暗示 “0 添加” 产品才健康,引导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
  企业还可能学习 “千禾 0”“其他没了” 等注册商标,通过商标传达 “0 添加” 概念,使消费者看到商标时联想到产品无添加。在产品宣发物料、网店页面、直播带货口播、导购员话术等场景中,“0 添加” 宣传也可能继续存在。主播直播带货时,可能有意无意强调产品未添加某些常见添加剂,或暗示产品天然纯净,却不提及其他添加剂存在;导购员向消费者推荐产品时,也可能采用类似话术误导消费者购买。
  此外,失去 “0 添加” 这一易于辨识和宣传的标签后,产品必然寻求新话术。“配料表干净、配料表短” 很可能成为新宣传重点。企业会强调产品配料表简单,无过多复杂成分,使消费者误以为配料表短代表产品更健康、安全。但实际上,配料表短不一定意味着产品未添加食品添加剂,也不能说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更高。有些企业可能通过使用复合配料、浓缩原料等方式,将多种添加剂隐藏在一个配料中,使配料表看起来更短、更干净。
  (二)隐藏添加剂与监管挑战
  为吸引消费者,企业可能在配料表上做手脚,利用香精香料、复合调味料、复配原料,如固体饮料、发酵物、提取物等方式隐藏添加剂。一些固体饮料可能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但将这些添加剂混合在一个复配原料中,配料表仅标注复配原料名称,不具体列出添加剂成分,消费者难以知晓产品实际添加物。
  还有企业利用发酵物或提取物掩盖添加剂使用。例如,通过发酵工艺产生的某些物质可能具有与食品添加剂相同功能,但企业标注时只强调发酵物的天然属性,不提及它在产品中类似添加剂的作用。这种做法不仅误导消费者,也给监管部门带来挑战。监管部门需更严格审查食品配料表和生产工艺,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防止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隐藏添加剂,危害消费者健康。
  随着隐藏添加剂手段增多,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措施。一方面,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增加抽检频次,对配料表标注不规范、故意隐瞒添加剂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检测技术和标准,提高对隐藏添加剂的检测能力。但彻底解决该问题仍需时间和各方共同努力。
  (三)赋予新标签含义
  企业还有可能将 “0 添加” 含义赋予另一个 “标签”,如某种 logo,然后借助 “测评” 等方式进行 “认证”,再向公众大力宣传这个 logo 背后的含义。企业可能找所谓专业机构或网红进行产品测评,声称经测评该产品符合 “0 添加” 标准,然后将测评结果与 logo 联系起来,让消费者相信带有这个 logo 的产品就是 “0 添加” 产品。
  这种做法看似巧妙,实则钻法律法规空子,继续误导消费者。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易受品牌宣传和测评结果影响,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被这种新 “标签” 迷惑。因此,消费者需提高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无科学依据的宣传和测评,学会查看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根据自身需求和健康状况选择合适食品。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这类 “认证” 和 “测评” 行为的监管,防止企业利用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
  新规之下,回归理性消费
  食品标签新规的出台,是对食品行业乱象的有力纠正,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切实保护。它使食品标签回归信息真实、准确、清晰的本质,引导消费者更加理性看待食品,根据食品真实属性和自身需求做出选择。
  对于消费者而言,应明白食品添加剂并非有害之物,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在食品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应被 “0 添加” 等虚假宣传迷惑,要学会阅读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了解食品真实信息。同时,提高辨别能力,警惕企业在新规下可能采取的各种误导性宣传手段,不被新话术误导。
  对于企业来说,应顺应新规,诚信经营,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创新生产工艺、优化营养配方上,而非在虚假宣传上耗费心思。只有生产出真正健康、安全、优质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和市场认可。
  随着食品标签新规的实施和市场逐步规范,食品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期待看到一个充满创新活力、产品质量过硬、消费者信任的食品市场,让人们能够放心享受各类美食,吃得健康、吃得安心。在此过程中,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都肩负重要责任,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人们 “舌尖上的安全”。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乌克兰发布食品标签要求2025/4/1 18:58:53
日本修订食品标签法2025/4/1 18:57:19
食品标签大揭秘:那些让人头疼的事儿和解决之道2025/3/31 13:01:24
GB 7718正式落地,预包装食品标签要求迎来新变化2025/3/31 9:14:4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解读材料2025/3/28 20:44:25
【问答】食品标签中标签瑕疵的认定2025/3/18 7:32:2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