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业困境、变革与山东突围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9 10:55:11 关注:40 评论: 我要投稿
|
|
2023 养猪业之 “殇”
2023 年,中国生猪养殖业迎来了极具挑战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生猪出栏量高达 72,662 万头,猪肉产量达到 5,794 万 t,分别占据全球总量的 55.1% 与 49.4%,生猪养殖规模堪称世界之最。与此同时,人均猪肉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充分彰显出猪肉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养猪业却深陷寒冬。
据统计,该年度中国生猪养殖业普遍亏损,出栏生猪头均亏损 76 元,部分企业的亏损甚至超过 200 元 / 头。像牧原股份这样的行业龙头,2023 年也未能幸免,实现营业收入 1108.61 亿元,同比下滑 11.19%,归属净利润为 - 42.63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132.14%。巨星农牧全年营业收入 40.41 亿元,同比增长 1.83%,但净利润却为 - 6.45 亿元,由盈转亏。大北农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333.9 亿元,同比增长 3.07%,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 - 21.74 亿元,同比下滑幅度惊人。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养猪从业者的艰辛与无奈,饲料价格波动、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疫病防控压力等诸多因素交织,使得养猪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养猪业:农业与工业的 “混血儿”
养猪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分支,虽归属于农业范畴,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复杂特性。一方面,它带着传统农业深深的烙印,是典型的 “看天吃饭,良心做事” 的产业。养猪业面临着诸多农业属性带来的挑战,产业的弱质性使得其抗风险能力较差,市场稍有波动,养殖户便可能血本无归;农户的弱市场性导致他们在市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劣势,难以精准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决策时常滞后;生产的高风险性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疫病、自然灾害等随时可能给养猪场带来灭顶之灾;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养殖户与市场、消费者之间存在沟通障碍,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的弱市场性让他们在产业链条中缺乏话语权,利润空间容易被挤压;运行周期的非典型性更是让养猪业充满变数,难以像其他产业一样遵循固定的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养猪业又展现出鲜明的工业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猪产业链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强劲趋势。大规模的养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养殖数量成千上万,甚至有些超大型猪场年出栏量可达百万头之巨;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通过集中资源、优化管理,实现了养殖效率的大幅提升;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与设备更是为养猪业注入了强大动力,自动化喂食、智能化环控、科学化防疫等,让养猪业逐渐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迈向精细化、高效化的新阶段。
可以说,养猪业恰是这样一个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的独特产业,它游走于农业与工业之间,兼具两者的特点,也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要素重组 “三级跳”
规模化重组转型(2002—2014 年)
2002 年至 2014 年,堪称中国养猪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规模化重组转型浪潮汹涌来袭。这一时期,良种良法宛如一对强劲羽翼,助力养猪业规模实现飞跃式增长。在良种推广方面,各大科研机构与养殖企业紧密合作,引进并改良了一系列优良猪种,像长白猪、大白猪与杜洛克猪等的三元杂交组合广泛普及,使得生猪生长速度大幅提升,料肉比显著降低。养殖户们逐渐摒弃传统的土杂猪养殖,转向养殖这些生长快、瘦肉率高的良种猪。养殖技术也日新月异,从简单的圈养向科学的分阶段饲养迈进,精准的营养配方饲料被广泛应用,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提供适配的营养,进一步加速了生猪生长。
在这一趋势下,副业养猪如同落日余晖,迅速被淘汰。曾经遍布农村的家家户户散养几头猪的景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以专业户和养猪场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主体崭露头角。这些规模化养殖者们,少则养殖几十头,多则成千上万头生猪,他们凭借着专业的养殖知识、集中采购的成本优势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饲料、兽药经销商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膨胀。他们不再仅仅是产品的贩卖者,更转型成为养殖户的技术后盾,为养殖户提供从养殖规划、疫病防治到饲料配方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饲料经销商数量增长超 50%,兽药经销商数量也近乎翻倍,他们穿梭于各个养殖场之间,传递着最新的养殖技术与产品信息。整个生猪产业在这一阶段,如同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产值体量从千亿元级别向万亿元级别大步迈进,为后续的深度发展筑牢根基。
集团化重组转型(2015—2021 年)
2015 年至 2021 年,中国养猪业步入集团化重组转型的快车道,资本的大量涌入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格局。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充分整合了农村闲散养殖资源与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公司负责提供种苗、饲料、兽药以及技术指导,农户按照标准进行养殖,最后公司统一回收销售,实现了互利共赢,一度成为行业内众多企业效仿的标杆。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则另辟蹊径,凭借 “一体化繁育” 模式大放异彩,从种猪选育、仔猪繁育到商品猪育肥,全流程自主把控,通过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养殖设施,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与疫病防控水平。
在这些成功模式的吸引下,行业外资本如潮水般纷纷涌入养猪业。房地产、互联网等领域的巨头跨界而来,投资建设了大批 “大跨度”“封闭式”“机械化” 养猪场。这些新建猪场动辄投资数亿元,养殖规模可达数十万头。在北方等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产业要素加速聚集,“南猪北养” 渐成趋势。例如,东北地区凭借广袤的黑土地、丰富的粮食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了大量养殖企业布局,成为新兴的养猪重镇。
然而,2018—2021 年期间,非洲猪瘟疫情如一场凶猛的风暴席卷而来,给养猪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许多集团企业在这场疫情考验下,养猪效率效益逐步分化,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些防疫措施得力、资金雄厚的企业,如牧原集团,通过强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不仅成功抵御疫情冲击,还实现了逆势扩张;而部分企业则因疫情防控不力,陷入亏损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猪场防疫 “铁桶计划”“楼房养猪” 等新模式在这一艰难时期纷纷试水,力求在困境中寻得生机。与此同时,中小场户由于资金薄弱、防疫技术落后,在疫情冲击下加速退出产业,养猪业格局自此发生深刻变革。
产业链融合转型(2022 年开始)
自 2022 年起,非洲猪瘟疫情的持续肆虐,成为养猪业产业链融合转型的关键催化剂。非洲猪瘟病毒宛如狡黠的 “幽灵”,不断变异、混感、重组,使得疫病防控难度呈指数级增大,规律性愈发难以捉摸,其传播特性和防控策略时刻处于动态演变之中。
尤其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冲积平原,每至气温低、风沙大的冬春季节,非洲猪瘟的防控便成为令从业者头疼不已的季节性难题。低温环境利于病毒存活,风沙又加剧了病毒传播风险,北方诸多养殖场在这一时期如履薄冰。受此影响,集团企业无奈之下逐步收缩北方战线,转头寻求天然屏障优渥的山区建场生产,凭借山区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清新的空气以及稳定的小气候,降低疫病传入风险。
而中小场户更是在这场疫情持久战中难以招架,大量退场。仅山东地区,数据变化令人触目惊心,2015 年尚有养猪场户 103.54 万个,宛如一片繁荣的养殖海洋;到 2023 年却仅剩 20.57 万个,减少幅度高达 80.13%,如同海水退潮,只留下寥寥残迹。在这一严峻形势下,行业发展被迫驶入产业链要素融合的产业化发展新阶段,企业纷纷开始整合上下游资源,从单纯的养殖向饲料生产、种猪选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乃至终端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力求通过产业链协同,增强抗风险能力,保障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新时期:变革浪潮中的养猪业
要素变动引发 “蝴蝶效应”
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的突然暴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养猪业的平静湖面,彻底打破了行业原有的平衡,成为推动产业要素重组的关键 “催化剂”。此后,非洲猪瘟病毒不断变异、重组以及混合感染,宛如幽灵般持续作祟,为养猪业的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影,成为横亘在稳定生产与供应道路上的最大 “绊脚石”。
在这一严峻背景下,生物安全管控的标准被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养猪场纷纷升级防疫设施,从人员车辆的严格消毒、饲料的高温灭菌到养殖区域的全封闭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容丝毫懈怠;日益严格的环保限制也如紧箍咒一般,让从业者不敢越雷池一步,粪污处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环保要求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否则将面临关停风险;而持续低迷的行情,更是让养猪户们叫苦不迭,生猪价格长时间低位徘徊,饲料成本却居高不下,双重挤压下,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显著抬高了行业进入的门槛,使得众多中小场户在这场 “寒冬” 中无力支撑,加速退出市场,低效产能也如残枝败叶般被大量淘汰。据统计,疫情发生后的几年间,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养猪场关停,曾经星罗棋布的乡村散养户更是锐减。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与新技术的应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行业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分化。一方面,部分企业凭借先进的防疫技术与智能化养殖系统,如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智能环控设备、精准营养配方等,在逆境中脱颖而出,养殖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受制于引种风险压力和繁育模式调整,传统种猪繁育体系面临销售困境,种猪销售量出现断崖式下滑,许多种猪场陷入经营危机。
养猪行业的从业主体结构也随之发生急剧转变,大量场舍虽已停止养殖活动,却因资产处置困难、债务纠纷等问题 “退而不出”,成为行业的 “僵尸产能”;与此同时,行业内剩余大量熟练工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徘徊,寻找新的出路。猪业服务企业同样未能幸免,养殖户的大量减少使得他们的服务对象几近消失,服务人员、经销商不得不无奈离开这个曾经奋斗的行业。
上述变动相互交织,引发了猪业要素重组的 “蝴蝶效应”。从上游的饲料兽药等服务端,到中间的生猪生产端,再到下游的屠宰加工销售端,各产业要素呈现出 “散”“卷”“难” 的乱象。“散” 是因为行业格局被打乱,市场主体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与整合;“卷” 是在激烈竞争与生存压力下的必然结果,企业为求生存,不惜低价竞争、盲目扩张,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难” 则是最终呈现的局面,行业亏损面扩大,从业者举步维艰,发展陷入困境。生猪产业整体呈现出乌卡时代(VUCA)典型特征,即 “易变、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 和 “模糊(ambiguous)”。从业者们也表现出巴尼时代(BANI)的典型特征,即 “脆弱性(Brittleness)”“焦虑感(Anxiety)”“非线性(Non-Linear)”“不可知(Incomprehensibility)”,面对行业的风云变幻,他们内心充满迷茫与不安,不知何去何从。
从集团化迈向产业化
回顾养猪业的发展历程,产业要素的两次重组意义非凡,分别为行业奠定了坚实的规模基础与广阔的市场基础,催生出产业化的雏形,并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队伍。第一次规模化重组转型,让养猪业告别零散的副业养殖模式,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道路,养殖数量与产值实现飞跃式增长;第二次集团化重组转型,资本的注入与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推广,进一步提升了行业集中度,拓展了市场份额,温氏、牧原等大型企业成为行业标杆。
自 2022 年以来,产业内外环境的快速调整,如同汹涌的浪潮,迫使从业主体、运营模式、要素配置方式以及产加销衔接机制等发生根本性变化。养猪业正处于从集团化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节点,这是行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诸多挑战的必然选择。
猪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 “集约一体” 与 “分散组合” 两种实现路径,通常被称为 “一体化繁育” 和 “公司 + 农户” 模式,且多以集团化形式运作。集团化过程是规模化向产业化过渡的重要桥梁,为深度产业化筑牢根基。如牧原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品类,从单纯的生猪养殖拓展到猪肉深加工、预制菜等领域,提升了企业灵活性,加快资金回笼速度;同时,优化繁育周期,引入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缩短生猪出栏时间,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它们充分发挥集团 “产品池” 和 “上游品牌效应”,创新性地推出孕母猪销售模式和仔猪锁价销售模式,为社会养殖提供多元化选择,带动了社会养殖的蓬勃发展,开辟出猪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更加紧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得以实现,为养猪业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其在产业化征程上扬帆远航。
山东:养猪业产业链融合先锋
山东,在中国养猪业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饲料、兽药、装备、养猪和屠宰加工大省。其猪产业链要素品类之齐全,宛如一座产业宝库,从优质饲料的研发生产,到高效兽药的精准供给,从先进养殖装备的制造推广,到规模化养猪场的星罗棋布,再到现代化屠宰加工的精细运作,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协同发力。
然而,面对近年来养猪业产业形势的惊涛骇浪,山东的从业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是选择放弃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积累而来的要素优势,如同壮士断腕般重新起航?还是彻底推倒重建,以全新的架构重塑产业格局?亦或是通过要素重组、模式重构,为每一个产业要素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其在变革中绽放光芒?
山东的养猪人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他们没有丝毫犹豫,没有选择放弃与等待,而是毅然决然地勇敢承担起责任,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大胆创新探索。在养猪集团因疫情冲击、市场动荡等因素被迫收缩战线,传统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新挑战下略显乏力的艰难背景下,山东养猪人独辟蹊径,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产业化新路,即 “要素本真化,规模适度化、分工精细化、发展融合化”。
他们深挖产业要素的核心价值,回归其功能本真,摒弃繁杂冗余,让每一个要素都能精准发力;依据疫病防控、环保要求、市场效率等多重现实约束,巧妙探寻要素的最佳配置方案,打造适度规模的养殖单元,提升灵活性与竞争力;将多层级生物资产管控难题逐一拆解,通过精细化分工,让生产流程化繁为简,最大程度降低农业属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推动全行业凝心聚力,整合各方资源,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要素紧密携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全方位提升产业质量效率与抗风险能力。正是凭借这份果敢与智慧,山东养猪业在全国产业变革浪潮中勇立潮头,成为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先锋力量。
产业链融合 “新引擎”
产业链要素融合 “四大转变”
在新一轮猪业模式重构的浪潮中,以猪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根本目标,各猪业要素正经历着深刻的融合调整,实现了一系列关键转变。
其一,从量的集合到质的跃升。当下的养猪业已不再盲目追求养殖数量的简单扩增,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各大养殖企业纷纷加大科技投入,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引进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等。例如,部分企业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选育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的优良猪种,显著降低了疫病发生率与养殖周期;通过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猪只的生长状况、饮食摄入、健康指标等,精准调控养殖环境,实现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产业链整合成为发展关键,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深度绑定,依据养殖需求定制个性化饲料配方,兽药企业提供精准疫病防控方案,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端紧密衔接,确保生猪适时出栏、肉质鲜嫩,各环节协同发力,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链条。
其二,从全程生产到精细分工。传统养猪模式下,单个主体需包揽从后备猪培育、发情配种、妊娠、产仔哺育、仔猪保育到肥猪培育的全过程,如今这一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分工生产,企业依据自身优势,选取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深耕细作。有的企业专注于饲养肥猪,通过优化育肥环境、精准调控饲料营养,实现肥猪快速增重、肉质优良;有的企业致力于培育孕母猪,凭借专业的繁育技术与精细的孕期管理,提高受孕率与产仔质量;还有的企业专门哺育乳仔猪,为仔猪提供适宜的温湿度、营养丰富的开口料,确保仔猪健康成长,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与风险抵抗力。
其三,从内部整合到内外统合。面向社会推行高标准化家庭猪场养殖,引导农户向养猪工匠化转型,成为提升产业专业化与效率水平的重要路径。诸多企业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培训,从疫病防控、饲养管理到环保要求,事无巨细,让农户掌握科学养殖技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跨体系统筹优势资源。如在仔猪采购环节,打破地域限制,从仔猪繁育优势地区选购优质种苗;在饲料供应上,筛选性价比高、品质稳定的饲料供应商;在销售端,对接大型屠宰企业、生鲜电商平台等,拓宽销售渠道,迅速提升运营效率。这种内外结合的模式,倒逼饲料兽药服务、种猪选育、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板块加速技术迭代与流程优化,确保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运行。
其四,从要素 “买卖” 到 “结果” 评价。过往,养猪业侧重于关注 “这批猪用了多少料”“用了多少药” 等要素量的买卖,如今则转向以 “肉料成本”“头均保健成本” 等 “以结果为导向” 的反向评价。企业不再单纯考量投入要素的数量,而是更注重投入产出比。饲料企业为降低肉料成本,研发高效能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兽药企业通过优化保健方案,减少药物使用量,降低头均保健成本。同时,让要素提供方参与到 “风险共担” 中来,若饲料质量不佳影响生猪生长、兽药效果不达标导致疫病爆发,提供方需承担相应责任,以此强化产业链的竞争力,保障各环节稳定运行。
产业链融合模型 “山东样板”
山东,作为养猪业的大省,在面对行业变革挑战时,积极借鉴家禽产业化的成功经验,立足本地实际,对传统 “公司 + 农户” 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基于生猪产业链打造和要素融合的深入考量,山东业者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猪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型(见图 1)。
在这一模型中,核心企业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饲料企业与种猪选育企业紧密合作,依据养殖需求定制优质饲料与良种猪苗;养殖环节,既有规模化养殖场采用先进技术高效养殖,又引导农户转型为标准化家庭猪场,实现精细化分工;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端无缝对接,依据市场需求精准屠宰、精深加工;物流企业则保障生鲜猪肉快速、安全送达市场。通过各环节的协同联动,构建起一条从源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为山东生猪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新兴融合模式 “多点开花”
合作放养模式:“1 + 1 + 1> 3”
合作放养模式宛如一颗璀璨新星,在山东养猪业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实现了运营机制的大胆创新突破。公司、阿米巴团队与家庭农场三者紧密融合,形成 “产业链平台(Platform)× 阿米巴服务团队(Amoeba)× 家庭农场(Farm)” 的 PAF 运营模式,产生了 “1 + 1 + 1 > 3” 的协同效应。
在这一模式中,产业链平台如同坚实的后盾,汇聚各方资源,为整个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支持。它整合优质种猪、饲料、兽药等供应渠道,确保生产资料的质量与稳定供应;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实时掌握市场动态,为养殖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对接屠宰加工与销售终端,拓宽产品出路。阿米巴服务团队则是连接公司与家庭农场的关键纽带,由 5 - 7 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宛如一群经验丰富的 “养殖军师”,针对一定区域遴选优质家庭猪场户,将农户精心改造成专业饲养肥猪的养猪工匠。他们以结果为导向,根据产业形势变化灵活应对,全域整合优势资源,为家庭农场筛选配置最适配的猪苗、饲料、兽药等要素,提供从养殖规划、疫病防治到日常管理的一站式贴心服务。每个阿米巴服务团队严把服务质量关,原则上人均服务不超过 1 万头,借助 “网上群养” 等智能化手段适时监督生产,实现了适度化规模、精细化分工、关键环节简化操作、数智化管理的高效养殖。
家庭农场作为养殖终端,凭借农户的勤劳与专注,将养殖计划落地生根。农户们在公司与阿米巴团队的支持下,专心致志饲养肥猪,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养殖现场、精心照料的优势,确保生猪健康成长。
山东新兴合作放养模式脱胎于传统 “公司 + 农户”,却在非洲猪瘟疫情的严峻考验中浴火重生,自 2024 年以来蓬勃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量饲料企业、经销商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纷纷转型加入到放养模式中来,激活了大量闲置产能,为山东猪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禾邦、链享智融、友邦惠农、巴嘉久等代表性产业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各具特色,为养殖户提供多元化选择。山东如今已有近 400 个放养服务团队活跃在各地,年出栏生猪数量占据了相当比重,成为推动山东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次育肥模式:变废为宝
二次育肥模式作为养猪业的一种创新策略,犹如点石成金之举,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它是指养殖户批量购入正常出栏的肥猪,再集中进行一次育肥,旨在获取额外增重收益和差价收益。
这一模式的诞生,有着深刻的背景。非洲猪瘟疫情后,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各屠宰企业为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纷纷调大了屠宰体重;与此同时,南方大体重肥猪市场需求旺盛,受地域饮食文化影响,消费者对肉质醇厚、肥瘦相间的大体重肥猪青睐有加,加之多元化肉品消费趋势的催动,为二次育肥模式孕育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养殖角度看,该模式脱胎于高价行情下猪场压栏饲养选择,在非瘟防控背景下,又成为部分中小场户的无奈却明智之举。一方面,面对疫情防控压力,中小场户通过缩短养殖周期、减少批次,降低疫病传入风险;另一方面,利用二次育肥,在生猪价格波动中寻找增值机会。而且,二次育肥有效提高了猪肉的品质和口感,经过再次育肥的猪肉,肌内脂肪含量增加,肉质更加鲜嫩多汁,满足特定市场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也为养猪户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短期来看,二次育肥的进入和退出,确实会加速价格波动。当市场预期猪价上涨时,养殖户集中二次育肥,短期内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推动价格上升;而当育肥猪集中出栏时,又会增加供应,促使价格回落。但从长期而言,它对生猪稳产保供发挥着重要 “缓冲剂” 的调节作用,在市场供应短缺时,二次育肥猪适时出栏,补充市场缺口;在供应过剩时,养殖户减少二次育肥,避免过度积压。
在山东,泰安、临沂、济宁等部分县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养殖资源,成为二育集中区。饲料兽药服务企业、经销商紧跟市场需求,纷纷转型生产二育专用饲料,依据二次育肥猪的营养需求精准配方,确保快速增重;搭建原料猪采购平台,为养殖户提供便捷、优质的猪源信息;拓展生猪运销服务,保障育肥猪顺畅进入市场,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初显成效,为二次育肥模式的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孕母快繁模式:精细分工新路径
孕母快繁模式宛如养猪业精细分工画卷中的精妙一笔,为传统养殖流程注入全新活力。在这一模式下,养猪场户果断摒弃传统的自繁自育流程,开启阶段细化分工新篇章。一些场户借鉴青年蛋鸡的饲养方式,转型为专门培育怀孕母猪,凭借专业的孕期管理技术,为母猪提供精准营养、舒适环境,确保胚胎健康发育;而另一些场户则选择批次购进怀孕母猪,专业繁殖培育猪苗,利用自身在仔猪哺育方面的优势,提高仔猪成活率与生长速度。断奶后,将母猪、仔猪全部转售出场,迅速清理清扫消毒后迎接下批次孕母猪,实现养殖场地的高效周转。
目前市场针对这一模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孕母猪产品,主要涵盖三个胎次类别,即 1 胎、2 - 3 胎和 4 胎以上,每个胎次类别又分别提供四个孕龄阶段的孕母猪产品,包括 40 - 60 d 孕龄、60 - 80 d 孕龄、80 - 100 d 孕龄和 100 d 孕龄以上。养猪场户如同经验老到的 “养殖裁缝”,根据周边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和本场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是否养殖以及饲养多大孕龄的母猪。一些场户为追求高效周转,直接购进 100 d 以上高孕龄母猪,将批次饲养周期精准控制在 35 - 45 d,如此一来,年可饲养 5 - 8 批次,养殖效率大幅提升。由于省去了保育和育肥环节,饲养的母猪量可扩增 2 - 5 倍,极大优化了养殖资源配置。
传统 20 - 30 头母猪的自繁自育农户,在这一模式下可华丽转身为 100 个产床的孕母快繁标准户,批次提供 1100 头以上仔猪,高效对接后续肥猪放养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衔接。精细化协同分工下,饲养周期显著缩短,风险大幅降低;同时,养殖人员也告别了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作,批次结束即可休养,年累计可休息近 3 个月,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充分体现员工福利,全方位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该模式为传统父母代种猪场、自繁自育母猪场以及小规模农户转型点亮了明灯,成为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热门风口模式。牧原集团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市场洞察力,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孕母猪供应商,其先进的繁育技术与规范的管理流程,为行业树立标杆,带动了本土母猪繁育场纷纷转型为孕母猪培育场。潍坊东方种猪场原为 400 余头的父母代种猪场,因近年来二元后备母猪销量遭遇断崖式下滑,企业果断求变,主动转向孕母猪培育。截止 2024 年 10 月,已累计销售孕母猪 6000 余头,成功盘活种源资产,企业效益显著提升。在烟台、潍坊、菏泽、济宁、临沂等地,一大批农户紧跟潮流,转型购买孕猪批次繁育仔猪,开启致富新征程。莱州华堃家庭猪场放弃自繁自育旧路,批次饲养 78 头孕母猪,45 d 一批,2024 年已成功繁育 6 批,批次纯利 15 - 45 万元,成为当地农户转型致富的典范。
养猪业曙光初现
山东养猪业在困境中闯出的这些新模式,宛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行业前行的道路,为养猪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澎湃动力。通过产业链融合发展,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智能化养殖设备广泛应用,基因编辑、疫病防控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养殖效率实现质的飞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单一的养殖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附加值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传统场户借助新模式的东风,重新焕发生机,在精细化分工、资源共享的体系下,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坐标;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新型现代化猪产业链体系已然成型,各环节紧密协作,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
展望未来,随着这些新模式的持续推广与不断完善,养猪业有望逐步摆脱困境,迎来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在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合力之下,养猪业必将迈向新的辉煌,为保障民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更为坚实的力量。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