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玉米市场:产量创新高与底部支撑的双重博弈
(一)全球供应宽松格局下的供需再平衡
2025/26 年度,全球玉米市场呈现出供应宽松的显著格局。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玉米产量预计将达 12.87 亿吨,虽环比上月仅减少 0.01 亿吨,但同比去年大幅增长 5767 万吨,产量创历史新高。在消费层面,饲用玉米消费预计达 8.11 亿吨,较去年的 7.87 亿吨有所增加;工业消费中,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用量占比颇高,达 1.77 亿吨,其中乙醇用粮更是占据工业消费的 80% 以上,这充分彰显了生物能源领域对玉米需求的强劲拉动作用。期末库存预计为 2.81 亿吨,较去年的 2.84 亿吨有所下降,库销比为 21.97%。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全球玉米市场的供需结构正逐步从以往的紧平衡状态向宽松格局转变。
从主产国视角分析,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作为全球玉米的主要供应方,对产量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2025/26 年度产量预计达到 4.27 亿吨,稳居全球首位。其在全球玉米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产量巨大,在出口方面也占据重要份额,预计出口量将达 7557 万吨。巴西的玉米产量预计为 1.31 亿吨,虽产量不及美国,但在出口方面同样表现出色,预计出口量可达 4300 万吨。阿根廷的玉米产量预计为 5300 万吨,出口量预计为 3700 万吨。这些主产国的产量和出口量数据,共同勾勒出全球玉米市场的供应轮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玉米的贸易格局。当前贸易格局呈现出 “美产南出” 的明显分化特征。美国凭借庞大产量,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而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则凭借地理位置和农业资源优势,成为全球玉米市场的重要出口力量。这种贸易格局的形成,不仅与各国的产量和资源禀赋相关,还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运输成本、贸易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供应的宽松态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持续影响市场的价格走势和贸易格局,相关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做出合理决策。
(二)美玉米:产量新高下的底部震荡逻辑
2025 年 9 月,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报告为美玉米市场带来新变化。报告显示,美玉米种植面积出现上调,从 8 月的 9730 万英亩上调至 9870 万英亩,这一增长幅度表明美国农民对玉米种植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受到玉米价格预期、种植补贴政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然而,单产却出现下调,从之前的预期降至 186.7 蒲式耳 / 英亩。这种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反向变化,最终致使美玉米产量达到 168.14 亿蒲式耳,创下自 1992 年以来的新高。尽管美玉米产量创新高,但市场存在一些支撑价格的因素。目前,美玉米的乙醇产量维持在高位,达 55 亿蒲式耳。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在生物能源领域的持续发展,对玉米作为乙醇原料的需求稳定。同时,燃料乙醇库存却在持续下降,这表明市场对乙醇的需求较为旺盛,进而对玉米的需求也形成一定支撑。从持仓数据来看,美玉米的净空持仓逐渐减少,截止 9 月 9 日,已降至 - 5.4 万手。这意味着市场上看空美玉米的力量在减弱,投资者对美玉米价格的预期可能正在发生转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玉米 12 合约在 400 美分 / 蒲的位置形成较强支撑。这一价格水平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博弈的结果。一方面,美玉米的种植成本为价格提供一定底线支撑。美国的玉米种植涉及土地租赁、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使用等多方面成本,这些成本总和构成美玉米的种植成本。若价格跌破种植成本,农民的种植收益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这将导致农民减少种植面积或退出种植市场,从而影响未来的玉米供应。另一方面,全球玉米供应过剩的局面又对美玉米价格的反弹形成压制。除美国之外,其他主要玉米生产国如巴西、阿根廷等的产量也在增加,全球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美玉米在上涨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预计美玉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陷入底部震荡行情,价格区间可能在 3.9 - 4.3 美元 / 蒲之间。在这个区间内,价格将受到种植成本、全球供需格局、宏观经济形势、能源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上下波动。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生产计划。
(三)巴西玉米:丰产背后的出口节奏与进口利润
2025 年,巴西玉米迎来丰产局面,尤其是二茬玉米表现出色。这一丰产局面得益于巴西良好的气候条件、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在气候方面,巴西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播种期、灌浆期等,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农业技术方面,巴西不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准农业、灌溉技术等,提高了玉米的单产。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巴西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合理安排玉米的种植面积,使得玉米产量得到有效提升。从出口数据来看,8 月巴西玉米出口量达到 731 万吨,相较于 7 月的 397 万吨有显著增长,这表明巴西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2025 年 1 - 8 月,巴西累计出口量为 1694 万吨,虽略低于去年同期的 1706 万吨,但随着后期出口的持续增加,预计全年出口量将实现增长。ANEC 预测巴西全年玉米出口量将达到 4500 万吨,同比增长 19%。这一增长预期的背后,是巴西玉米在国际市场上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国家由于自身玉米产量不足或者对玉米品质的特殊需求,加大了从巴西的进口力度。同时,巴西玉米在价格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相较于其他一些玉米出口国,巴西玉米的价格更具竞争力,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买家。
目前,巴西玉米的进口利润较高。截止 9 月 19 日,12 月进口成本为 2141 元 / 吨,进口利润达到 299 元 / 吨。这一利润空间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巴西玉米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加上国际市场上对玉米的需求旺盛,使得巴西玉米在出口过程中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然而,巴西玉米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随着国内乙醇产能的扩张,在建的 20 家工厂将在未来消耗大量的玉米粮源。这可能会导致用于出口的玉米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巴西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未来巴西玉米出口的竞争力还需密切关注南美地区的天气变化以及国际物流成本的波动。若南美地区出现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等,将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而国际物流成本的上升,如海运费用的增加,将增加巴西玉米的出口成本,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巴西玉米在丰产的背景下,出口前景较为乐观,但也面临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相关企业和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二、国内玉米基本面:新季上市周期下的多空角力
(一)供应端:拍卖缩量与新作增产的双重压力
在国内玉米市场的供应端,9 月成为关键的观察窗口。进口玉米拍卖市场的表现,反映出国内玉米供应格局的微妙变化。9 月,进口玉米的拍卖活动持续推进,但成交量显著下滑。截止 9 月 16 日,进口玉米共拍卖 498 吨,然而成交的仅有 158 吨,成交率仅为 32%。这一成交率与以往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市场对于进口玉米的采购热情不高。从更宏观的时间维度来看,1 - 8 月我国进口玉米的总量仅为 88 万吨,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的 1256 万吨相比,大幅减少了 92.9%。这一锐减幅度直观表明国内玉米市场对进口玉米的依赖度正在迅速下降。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内玉米产量的增加使得市场供应更加充足,减少了对进口玉米的需求;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波动以及贸易政策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口玉米的市场份额。
新季玉米的产量预期,无疑是供应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根据钢联的调研数据,2025/26 年度我国玉米产量预计将达到 27828 万吨,这一数字相较于上年度增加了 697 万吨,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的稳定以及单产的提升。在种植面积方面,虽然部分地区受到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略有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在单产提升方面,农业科技的进步发挥了关键作用。新型的种植技术,如精准施肥、滴灌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得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更科学的养分供应和水分管理,从而提高了单产。此外,优良品种的推广也是单产提升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选育和改良,培育出一系列高产、抗病、抗倒伏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种植,为玉米产量的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种植成本方面,2025/26 年度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地租下降成为种植成本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东北黑龙江地区为例,根据调研数据,该地租平均下降了 70 元 / 亩。地租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土地的供给相对增加,而需求方在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对土地的租赁意愿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地租价格出现下滑。按照去年单产 1600 斤 / 亩的产量来计算,折算到港平仓价基本在 2100 元 / 吨附近。这一价格水平,为玉米市场价格提供了一定的成本支撑。种植成本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收益,也使得玉米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然而,种植成本的下降也可能会导致市场供应进一步增加,从而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种植成本变化对市场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供应端呈现出进口依赖度下降、新作产量增加以及种植成本降低的态势。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市场的价格走势和供应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新季玉米的陆续上市,市场供应将进一步增加,价格可能会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种植成本的支撑以及市场对进口玉米依赖度的下降,也为市场价格提供了一定的底线支撑,市场将在多空因素的博弈中寻求新的平衡。
(二)需求端:饲料回暖与深加工亏损的分化格局
在国内玉米市场的需求端,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格局,饲料行业和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
从饲料需求来看,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增长潜力。根据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7 月饲料产量达到 2831 万吨,而 1 - 7 月累计产量更是达到 18681 万吨,同比增长 5.5%。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8 月饲料产量进一步提升至 2927 万吨,1 - 8 月累计产量达到 21949 万吨,同比增长 6.7%。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饲料行业对玉米的需求正在稳步增长。这种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养殖业的有力支撑。生猪养殖作为玉米的主要消费领域之一,尽管当前生猪养殖利润有所下降,但生猪存栏量仍然高于去年同期。截止 9 月 19 日,自繁自养利润每头为 - 10 元,外购利润为 - 222 元,这表明生猪养殖行业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然而,8 月 123 价规模场商品猪存栏量达到 3632.8 万头,环比增加 0.51%,同比增长 4.53%,这一增长趋势显示出市场对生猪养殖的信心仍然较强,也意味着未来对玉米的饲用需求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蛋禽存栏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卓创数据预测,9 - 11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分别为 13.58 亿只、13.51 亿只、13.51 亿只,均处于历史高位。蛋禽养殖的繁荣,同样带动了对玉米的需求。在蛋禽饲料中,玉米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其需求量随着蛋禽存栏量的增加而稳步上升。蛋禽养殖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市场对禽蛋需求的推动,还与养殖技术的进步、防疫措施的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蛋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这为蛋禽养殖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完善的防疫措施,提高了蛋禽的养殖效率和存活率,进一步促进了蛋禽养殖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对玉米的需求增长。
反观深加工领域,却面临较大的困境。玉米淀粉作为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其下游需求受到木薯淀粉等替代品的强烈冲击。2025 年木薯淀粉的进口量大幅增加,1 - 7 月累计进口量达到 346 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 243 万吨,同比增长 42%。木薯淀粉的大量涌入,使得市场上淀粉供应过剩,价格竞争激烈。由于木薯淀粉与玉米淀粉在性能和用途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且木薯淀粉价格相对较低,部分下游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选择使用木薯淀粉替代玉米淀粉。这导致玉米淀粉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需求持续疲软。在这种情况下,玉米淀粉库存持续攀升。截止 9 月 17 日,淀粉库存达到 120 万吨,月降幅为 8.95%,但年同比增幅却高达 37.5%。高库存使得淀粉企业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为去库存,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截止 9 月 22 日,黑龙江淀粉利润为 - 103 元 / 吨,山东利润为 - 60 元 / 吨,淀粉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为减少亏损,淀粉企业纷纷降低开机率。截止 9 月 18 日,淀粉企业开机率仅为 48.15%,维持在较低水平。开机率的降低,不仅影响了玉米淀粉的产量,也减少了对玉米的需求量。
国内玉米市场需求端在饲料和深加工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饲料需求的增长为玉米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深加工领域的困境却对玉米需求形成了制约。未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深加工行业的结构调整,玉米市场需求端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这些动态,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三)市场情绪:港口库存与交易逻辑的季节转换
在国内玉米市场体系中,港口库存动态以及交易逻辑的转变,犹如市场情绪的关键指征,对市场运行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港口库存维度审视,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及季节性特征。于北方区域,9 月北方四港玉米库存持续呈现去库态势。依据 Mysteel 玉米团队数据所示,9 月 22 日北方四港玉米库存总量为 72.9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较,减少 63.2 万吨 ,库存下降幅度较为显著。北方港口库存的持续下行,主要归因于前期玉米销售节奏较快,市场需求较为强劲。随着新季玉米的陆续上市,市场预期未来供应将有所增加,贸易商及下游企业在前期积极开展采购活动,致使港口库存不断削减。而在南方区域,广东港的谷物库存状况有所不同。广东港内贸玉米库存为 60.1 万吨,外贸库存为 0 万吨,进口高粱 39 万吨,进口大麦 80 万吨,累计谷物库存达 181.1 万吨 。尽管这一数值低于去年同期的 166.7 万吨,但随着新季玉米的上市,南北港库存预计在 10 月将出现累库现象。南方港口库存的变化,不仅受国内玉米供应状况的影响,还与国际市场谷物的进口形势紧密相关。国际市场上高粱、大麦等谷物的价格波动及供应变动,会对国内企业的采购决策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南方港口的谷物库存。
当前市场的交易逻辑亦在经历季节性转换。随着玉米陆续上市,华北与东北玉米价格开始回落,市场的交易焦点逐步转向新作玉米的定价。9 月市场主要聚焦于华北玉米在 10 月的大量上市情形,以及由此引发的价格下跌预期。市场普遍预期,华北玉米价格在 10 月或持续下跌,低点或在 2200 元 / 吨附近。这一预期的形成,主要基于对新季玉米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的判断。期货市场在 9 月底提前反映了这一悲观预期,期货价格出现阶段性低点。进入 10 月,华北与东北玉米将集中上市,玉米现货价格预计仍会持续下行。目前市场按照华北 2200 元 / 吨、黑龙江 2000 元 / 吨左右的价格进行交易,但对于这两个价格是否为底价,市场仍存在较大分歧。农户对于低价玉米存在惜售心理,期望在价格回升后再行出售玉米,以获取更优收益。而贸易商则在等待价格进一步下跌,以便逢低收购,降低采购成本。这种农户惜售与贸易商逢低收购的博弈态势,使得市场价格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明确走势,预计 10 月价格会在底部区间震荡。
期货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期货价格一般会提前反映市场预期,鉴于玉米与淀粉价差的操作难度较大,且波动较小,不建议投资者贸然介入操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涵盖港口库存的变化、新季玉米的上市进度、农户和贸易商的博弈情况等,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国内玉米市场在港口库存和交易逻辑方面正经历着季节转换。港口库存的变化反映了市场供需的区域差异和季节性特征,而交易逻辑的转换则体现了市场对新作玉米定价的博弈和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将在这种复杂环境中寻求新的平衡,投资者需要保持审慎态度,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三、淀粉市场:高库存压制下的成本修复行情
(一)供需失衡:替代压力与库存历史高位
在玉米淀粉市场领域,供需失衡问题愈发突出,其中木薯淀粉的替代作用和高库存成为影响市场的核心要素。2025 年,木薯淀粉进口量急剧增长,1 - 7 月累计进口量达到 346 万吨,同比增长 42% 。这一增长态势致使木薯淀粉在国内市场的供应大幅增加,进而对玉米淀粉的市场份额形成强烈挤压。当木薯淀粉与玉米淀粉价差缩至 400 元 / 吨以内时,这种替代效应尤为显著。在造纸行业,中小型纸板厂为降低生产成本,纷纷选用价格更为低廉的木薯淀粉,替代比例可达 50 - 80%。在食品行业,如粉丝、粉条、珍珠芋圆等生产领域,木薯淀粉的替代比例也在不断提升,达到 30% 以上。这种大规模的替代,直接导致玉米淀粉在工业领域的需求被严重削弱,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
从库存数据来看,截至 9 月 17 日,淀粉库存高达 120 万吨。尽管月降幅为 8.95%,但年同比增幅却高达 37.5%,处于历史高位水平。高库存的背后,是淀粉企业长期面临的经营困境。由于需求疲软,淀粉价格持续低迷,企业为维持运营,不得不降低开机率。截止 9 月 18 日,淀粉企业开机率仅为 48.15%,处于较低水平。即便如此,企业仍难以摆脱亏损局面。截止 9 月 22 日,黑龙江淀粉利润为 - 103 元 / 吨,山东利润为 - 60 元 / 吨,企业亏损面超过 60%。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生存压力巨大,仅靠副产品价格的稳定勉强维持经营。新季玉米上市后,随着原料成本的下移,淀粉企业或迎来短期的盈利契机。但在高库存周期下,淀粉价格的反弹空间仍然有限。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库存,企业也需要通过调整生产策略和市场布局,以应对当前的供需失衡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淀粉市场仍将面临较大挑战,价格或在低位区间震荡,直至供需关系得到有效改善。
(二)成本传导:原料跌价与利润修复的时间差
在玉米淀粉市场的成本传导机制中,原料价格的下跌与企业利润修复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一现象对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价格走势产生着深刻影响。
9 月,玉米现货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这一变化为淀粉企业的成本端带来一定程度的缓解。随着玉米价格的下降,淀粉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应降低,利润亏损幅度也随之减小。以黑龙江地区为例,淀粉利润从之前的 - 150 元 / 吨收窄至 - 103 元 / 吨,山东地区则从更高的亏损水平收窄至 - 60 元 / 吨。这一利润修复过程,主要得益于玉米价格的下跌幅度超过了淀粉价格的下跌幅度。玉米作为淀粉生产的主要原料,其价格波动对淀粉企业的成本影响巨大。当玉米价格下跌时,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利润状况。
然而,这种成本传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预计 10 月新粮将集中上市,玉米现货价格或进一步下降,预计降幅在 100 - 150 元 / 吨左右。这将进一步降低淀粉企业的成本端压力,为利润修复提供更大空间。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面临一些风险。下游市场对淀粉的接货态度仍然审慎,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需求疲软,下游企业对淀粉的采购意愿不强。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增加市场份额,或面临产品滞销风险。成本跌价快于产品跌价的阶段性错配风险也不容忽视。当玉米价格快速下跌时,淀粉价格可能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下跌速度相对较慢,这可能导致企业在短期内面临成本与售价倒挂的局面,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修复进程。
从技术分析视角来看,淀粉 11 合约在 2420 元 / 吨的位置形成了技术与成本的双重支撑。从技术层面而言,这一价格水平是经过市场多轮波动后形成的关键支撑位,多次价格试探都未能有效跌破。从成本层面来看,当玉米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淀粉的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使得 2420 元 / 吨的价格成为企业维持盈利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淀粉企业需密切关注成本传导的时间差和下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合理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四、后市展望与交易策略:锚定关键价位的区间博弈
(一)国际市场:美玉米 400 美分 / 蒲轻仓短多
在国际玉米市场范畴中,美玉米的走势备受关注。当前,美玉米市场呈现复杂态势。从供应端分析,尽管 9 月 USDA 报告显示美玉米产量创新高,但后期仍存在单产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因为在玉米生长后期,天气变化等因素仍可能对单产产生影响。若出现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等,或导致玉米单产进一步下降。从需求端来看,美玉米的乙醇产量处于高位,且燃料乙醇库存持续下降,这表明市场对乙醇的需求较为旺盛,进而对玉米的需求也形成一定支撑。美玉米净空持仓也在减少,截止 9 月 9 日,美玉米净空持仓 - 5.4 万手 ,这意味着市场上看空美玉米的力量在减弱。
基于以上分析,美玉米 12 合约在 400 美分 / 蒲的位置形成较强支撑。这一价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接近美玉米的种植成本线,也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从种植成本角度考量,美国玉米种植涉及土地租赁、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使用等多方面成本,400 美分 / 蒲的价格基本能够覆盖这些成本,为农民的种植收益提供一定保障。若价格跌破这一水平,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可能受到打击,从而影响未来的玉米供应。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当前美玉米的供应虽然充足,但需求也较为稳定,尤其是在乙醇生产领域的需求增长,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美玉米 400 美分 / 蒲附近轻仓短多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策略。在操作时,应严格设置止损位,建议将止损设置在 380 美分 / 蒲。这是因为若价格跌破 380 美分 / 蒲,可能意味着市场趋势发生逆转,供应过剩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价格或继续下跌。目标价位可设定为 430 美分 / 蒲 ,这一价位是基于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的综合判断。在 430 美分 / 蒲的位置,市场供应可能出现一定调整,需求增长的动力也可能有所减弱,价格上涨的阻力会增大。
(二)国内玉米:2120 - 2220 元 / 吨区间短
多国内玉米市场同样面临诸多不确定性。10 月华北与东北玉米将大量上市,这将对市场供应产生较大压力。从供应端来看,新季玉米产量增加,且种植成本下降,这使得市场对玉米价格的预期较为悲观。但在价格下跌过程中,农户惜售和贸易商收购积极性较高的因素值得关注。当玉米价格处于低位时,农户往往会惜售,等待价格回升后再出售玉米,以获得更优收益。而贸易商则会因为价格较低,收购成本降低,从而提高收购积极性。
01 合约下方 2120 元 / 吨的位置具有较强支撑。这一价格水平是基于黑龙江平仓价加上 20 元升水计算得出的,反映了农户惜售与贸易商收购成本的共振。从农户角度来看,2120 元 / 吨的价格接近其心理底线,若价格低于这一水平,农户可能会选择继续持有玉米,等待价格回升。从贸易商角度来看,这一价格也接近其收购成本,若价格过低,贸易商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上方 2220 元 / 吨则承压于华北新粮上市均价。华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其新粮上市均价对市场价格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 2220 元 / 吨的位置,市场供应可能相对充足,需求增长的动力可能受到一定抑制,价格上涨的阻力会增大。
建议投资者在玉米回调至 2150 元 / 吨附近时介入多单。这一价格水平既考虑了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在操作时,应设置止损位为 2100 元 ,若价格跌破 2100 元 / 吨,可能意味着市场趋势发生逆转,供应过剩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价格或继续下跌。目标价位可设定为 2200 元 ,在这一价位,市场供需关系可能出现一定调整,价格上涨的动力可能减弱。
(三)淀粉与套利:高库存下观望为主
玉米淀粉市场目前面临较大困境,高库存和需求疲软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淀粉 11 合约预计将在 2420 - 2500 元 / 吨的区间内震荡。从供应端来看,淀粉企业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这使得市场供应过剩的压力较大。截止 9 月 17 日,淀粉库存为 120 万吨,月降幅 8.95%,年同比增幅 37.5% ,高库存使得淀粉企业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从需求端来看,淀粉下游需求受到木薯淀粉等替代,需求偏弱。2025 年木薯淀粉进口量增加,1 - 7 月累计进口量达到 346 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 243 万吨 ,木薯淀粉的大量涌入,使得市场上淀粉供应过剩,价格竞争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淀粉价格在短期内难以突破这一区间。木薯淀粉的替代作用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只要木薯淀粉与玉米淀粉的价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下游企业就会继续选择使用木薯淀粉替代玉米淀粉,这将对玉米淀粉的价格形成压制。淀粉企业为去库存,可能会采取降价销售策略,这也将限制淀粉价格的上涨空间。
对于玉米 - 淀粉价差,目前处于 150 - 200 元 / 吨的历史低位,波动空间收窄至 30 元。这主要是由于淀粉企业亏损较大,为维持经营,不得不降低淀粉价格,导致玉米 - 淀粉价差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套利的性价比下降,操作难度较大。因为价差波动较小,投资者很难通过套利获得较大收益,而且在操作过程中还需承担一定风险,如市场价格波动、交易成本等。建议投资者在淀粉市场观望为主,等待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或者价差出现较大波动时再进行操作。
(四)期权策略:卖出虚值看跌期权增厚收益
在当前的玉米市场环境下,期权策略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卖出虚值看跌期权是一种较为稳健的策略,尤其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且有一定支撑的情况下,能够为投资者带来额外收益。当 01 合约价格回落到 2120 元 / 吨的低点时,投资者可以考虑卖出玉米看跌期权(c2601 - P - 2120) 。这一看跌期权的行权价为 2120 元 / 吨,处于虚值状态。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该期权被行权的概率较低,投资者可以通过收取权利金来增厚收益。
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例,该期权的权利金约为 50 元 / 吨。这意味着投资者每卖出一份该期权,就可以获得 50 元 / 吨的权利金收入。若在期权到期时,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 2120 元 / 吨,期权将不会被行权,投资者将获得全部权利金,实现收益。这是因为期权买方只有在市场价格低于行权价时,才会选择行权,以获得低价买入玉米的权利。而当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时,期权买方行权将无利可图,因此会放弃行权。
若价格跌破 2100 元 / 吨,期权被行权的风险将会增加。此时,投资者需要按照行权价 2120 元 / 吨买入玉米。但由于之前收取了 50 元 / 吨的权利金,实际买入成本相当于 2070 元 / 吨。这一成本相对较低,仍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投资者可以选择将买入的玉米进行实物交割,或者在市场上寻找合适时机卖出,以控制风险。如果投资者对市场走势有较为准确的判断,认为价格在跌破 2100 元 / 吨后仍有反弹可能,那么可以选择持有玉米,等待价格回升后再卖出,以减少损失。如果投资者认为市场价格将继续下跌,那么可以选择及时卖出玉米,以避免进一步损失。卖出虚值看跌期权需要投资者对市场走势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价格的变化,合理控制仓位,以确保投资安全。
(五)风险提示:警惕农户恐慌性抛售
于玉米市场投资领域,风险因素始终客观存在,其中农户恐慌性抛售是需予以重点关注的风险要素之一。当前,市场预期 10 月华北与东北玉米大量上市后,玉米现货价格或有较大幅度回落。在价格下行过程中,若华北新粮上市初期价格迅速跌破 2200 元 / 吨,极有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情绪,进而致使东北农户集中售粮。
东北作为我国至关重要的玉米产区,农户售粮行为对市场供应状况具有重大影响。当农户目睹价格快速下跌,担忧未来价格进一步走低,为规避损失,极有可能选择集中抛售手中所持玉米。此类恐慌性抛售将致使市场供应在短期内急剧增加,远超市场消化能力。市场上玉米供应量骤然增多,而需求并未相应增长,便会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对现货价格产生巨大下行压力,导致现货价格过度下跌。
现货价格的过度下跌会借助市场传导机制,拖累期货价格下行。期货市场是对未来现货市场价格的预期,当现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时,期货市场投资者会对未来市场预期转为悲观,纷纷抛售期货合约,致使期货价格随之下降。为有效防范此类风险,投资者需密切跟踪基层售粮进度以及贸易商收购策略变化。通过及时掌握基层售粮进度,投资者能够把握市场上玉米的实际供应量,进而判断供应压力大小。关注贸易商收购策略变化,亦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市场需求状况。若贸易商收购积极性较高,表明市场对玉米需求状况良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化供应压力;反之,若贸易商收购态度谨慎,可能意味着市场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风险将加大。投资者还可通过分散投资、合理设置止损等手段降低风险。分散投资可避免因单一投资品种价格波动而遭受巨大损失;合理设置止损能够在价格下跌至一定程度时及时平仓,减少损失。在玉米市场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以实现投资的稳健收益。
结语
展望 2025 年第四季度,玉米市场处于全球供应格局重塑与国内新粮定价的关键节点。国际方面,美玉米虽产量处于高位,但单产的不确定性与成本支撑使得 400 美分 / 蒲式耳成为多空博弈的关键点位,市场或将在底部区间反复震荡以探寻方向。国内市场,在新粮上市潮背景下,2120 元 / 吨的种植成本线构成价格的强支撑,农户惜售与贸易商收购之间的博弈将主导短期行情,期货与现货价格在震荡中寻求新的平衡。
淀粉市场则深陷高库存与需求替代的困境,尽管新粮上市带来成本端修复契机,但难以改变供过于求的长期格局,价格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态势,操作空间较为有限。在策略方面,单边操作宜以区间短多为主,严格把控止损,捕捉阶段性价格反弹;套利交易因价差波动收窄,现阶段暂以观望为妥;期权方面,通过卖出虚值看跌期权在震荡市中增厚收益,但需警惕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宏观层面,需密切关注全球货币政策走向、能源价格波动对玉米生物燃料需求的影响;产业层面,政策收储动向、天气对作物生长及物流运输的干扰,均可能成为打破现有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为投资者带来新的交易契机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