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 “硬指标” 落地: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倒计时
(一)双轨调减任务:头部企业主导,地方协同推进
在 9 月 16 日举行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上,25 家头部猪企(包括牧原、温氏、新希望等)接收了明确任务:截至 2026 年 1 月底,需共同减少能繁母猪 100 万头,调减比例依据企业前期产能扩张规模精确分配。与此同时,各省需依照 2024 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以本省能繁母猪存栏红线为基础,额外调减 100 万头,构建 “企业 + 地方” 双轨去化模式。这是发改委首次明确介入能繁母猪存栏调控工作,直接针对当前 4042 万头的过剩产能(超出正常保有量 3.7%)。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若任务顺利完成,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回落至 3950 万头,接近 2024 年修订的 “3900 万头绿色区间” 上限,从源头上遏制 2026 年生猪供应过剩风险。
(二)出栏量 “硬约束”:头部企业 2026 年出栏量必降 10%
会议首次提出 “出栏量调控” 量化指标:要求头部企业 2026 年整体出栏量同比减少 10%,具体降幅由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根据企业历史出栏增幅 “一对一” 制定。以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为例,若 2025 年出栏量为 6000 万头,2026 年则需压减至 5400 万头。这一政策旨在扭转 “头部企业逆势扩产” 的市场趋势。据测算,头部企业出栏量减少 10% 将带动全国生猪出栏量下降 5%,相当于减少约 3500 万头商品猪供应,有效缓解 2026 年上半年的出栏高峰压力。
二、调控 “组合拳” 升级:从产能到资金的全链条管控
(一)技术与行政协同:严格把控出栏体重与二育环节稳定
出栏体重与限制二次育肥是此次政策调控的关键举措,旨在从生产与流通环节遏制产能 “隐性扩张”。从 8 月数据来看,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已率先将出栏均重降至 118-122 公斤,基本符合政策倡导的 120 公斤标准。此次会议将这一标准强制化,要求所有企业长期稳定生猪出栏均重,杜绝 “压栏增肥” 现象。因为每增重 10 公斤,就相当于额外增加 8% 的猪肉供应,在产能过剩背景下,这无疑会加剧市场供需失衡。
而 “二次育肥” 作为扰乱市场供需的 “投机行为”,一直是监管重点。温氏股份自 6 月起已停止向二育客户销售生猪,从源头切断 “炒猪” 链条。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打击手段,利用 GPS 轨迹追踪、检疫票流向管控等技术,对育肥猪流向实施精准监控,违规企业将面临出栏检疫限制,彻底消除二次育肥的生存空间。
(二)金融与环保双重制约:阻断扩张 “资金链” 与 “生存线”
在资金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对生猪产能扩张类信贷采取限制措施。据了解,某中部省份已暂停对存栏 5000 头以下猪场的扩建贷款审批,新增贷款仅用于饲料采购、疫病防控等维持基本生产的环节,严禁流向新建猪场、新增能繁母猪等扩张性投资。这对负债率高、依赖信贷扩张的企业而言,影响重大。数据显示,部分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已超 70%,一旦信贷收紧,资金链断裂风险显著增加。
补贴政策也发生重大调整。财政部要求全面清理刺激产能增长的补贴,新建猪场补贴、规模化扩张奖励等政策自 2025 年起全面取消。地方政府也被要求停止对出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直接补贴,摒弃 “补贴换产能” 的发展模式。以四川为例,此前对超额完成出栏任务的市(州)给予生猪 50 元 / 头的奖励,如今这类补贴已成为历史。
环保层面,生态环境部将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纳入 “十四五” 收官考核,实行每月抽查。河南、山东等地已对存栏 2000 头以下猪场启动环保评级,不达标的企业将暂停生猪调出检疫。据估算,预计 2025 年底前,将有 15% 的低效产能因环保不达标而被淘汰,加速行业 “新陈代谢”。
三、行业影响分化:头部企业 “调整” 与中小户 “变革”
(一)头部企业:从 “扩产引领” 到 “去化主力”
在政策压力下,头部企业率先启动 “产能优化”,短期内面临一定挑战。以牧原和新希望为例,根据分配任务,需在 6 个月内淘汰约 30 万头低产母猪(PSY 低于 20 头),以每头母猪淘汰损失 800-1000 元计算,直接损失达 2.4-3 亿元。但从长远看,这是产能结构优化的必要过程。通过基因筛选与精准淘汰,企业可将 PSY 提升至 28 头以上,单头母猪年贡献仔猪数增加 15%,未来两年内有望抵消淘汰成本,实现产能 “高效运营”。
战略层面,头部企业加速从 “规模竞争” 转向 “效率竞争”。温氏股份计划将能繁母猪存栏从 450 万头压减至 400 万头,同步投入 20 亿元升级智能化养殖系统。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猪只估重系统,结合 AI 算法,能精准调控饲料投喂量,目标将料肉比从 2.8 降至 2.6。按照年出栏 1500 万头计算,每头猪成本降低 100 元,一年可节省成本 15 亿元,以效率优势重塑市场竞争力。
(二)中小养殖户:危机与机遇并存,推动 “两条发展路径”
政策 “组合拳” 下,中小养殖户面临 “优化整合”,但也迎来转型机遇。环保门槛提升与成本上升,正加速低效产能退出。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 年上半年,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锐减 15%。湖南某散户表示:“现在每卖一头猪亏 100 元,环保检查又严格,各项设施升级投入太大,经营难度较大。” 预计 2025 年底前,此类散户存栏量将再下降 20%,加速行业 “结构调整”。
但政策也为中小户提供 “两条发展路径”:一是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获得仔猪、饲料、技术支持,降低市场风险。温氏股份已与 4 万多户合作农户合作,通过引导农户配备智能化养殖设备、加强养殖管理培训等措施,帮助合作农户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增收增利。 二是走特色养殖路线,发展生态养殖、地方品种保护等。四川兴文县的罗宁,利用竹海生态优势,开展 “林猪共生” 养殖,藏香猪喝山泉水、吃竹笋野草,肉质鲜美,每头猪利润可达 500 元,还获得 150 元 / 头的环保补贴,成本较传统养殖降低 12%,走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四、未来展望:生猪产业迎来 “高质量去化” 新周期
(一)短期:2026 年猪价或现 “U 型反转”
从短期看,政策效果将分阶段显现,有望推动猪价在 2026 年呈现 “U 型反转” 态势。到 2025 年四季度,在政策强压下,生猪出栏均重有望稳定在 120 公斤左右。据农业农村部测算,每降低 1 公斤出栏均重,可减少约 3 万吨猪肉供应,这意味着届时将减少无效供应约 30 万吨,缓解市场阶段性过剩压力。
进入 2026 年一季度,随着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任务完成,能繁母猪存栏量将降至 3950 万头左右,对应 9 个月后商品猪供应过剩压力将明显缓解。卓创资讯基于能繁母猪存栏量、仔猪成活率等核心指标建模分析,预计 2026 年二季度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 18-20 元 / 公斤,行业将逐步摆脱当前在成本线徘徊的困境,重回合理盈利区间。
(二)长期:产能调控机制重塑产业生态
此次会议标志着生猪产业从 “市场自发调节为主” 向 “政策 + 市场” 双轮驱动模式转变。未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将被纳入 “红橙黄绿” 四色预警体系,实现精准调控。当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绿色区间(3900±100 万头)时,市场将自主调节,政策保持稳定;一旦突破进入橙色区间(超 4100 万头或低于 3700 万头),将迅速启动补贴调整或收储托市等政策工具,稳定产能;若进入红色区间(超 4200 万头或低于 3500 万头),则实施信贷限制、强制去化等极端措施,避免产能过度失衡。
这种 “精准调控” 式的机制,将彻底改变过去生猪市场 “暴涨暴跌” 的猪周期现象。通过提前预警、适时干预,推动产业进入 “低波动、高效率” 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头部企业在政策引导下,将加速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中小养殖户也将在政策扶持与市场推动下,优化养殖模式,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同构建生猪产业的新生态。
结语:去产能不是终点,而是效率革命的起点
当 25 家头部猪企签订 “调减任务书”,当环保、金融政策收紧 “关键环节”,生猪产业正在经历一场 “深度变革”。短期看,这是产能过剩引发的被动调整;长远看,这是中国生猪产业从 “规模扩张” 走向 “效率优先” 的重要转折。对于养殖户而言,告别 “依赖行情、依赖补贴” 的旧模式,提升 “降成本、提效率” 的能力,才能在这场全球最大生猪市场的重塑中立足。毕竟,政策的 “引导作用” 与市场的 “调节作用” 正在形成合力 —— 唯有真正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才能在 14 亿人的 “肉盘子” 里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