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数据概览:产能正常波动,价格延续下行周期
(一)五部门联合发布:勾勒生猪市场全景图
2025 年 9 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五部门联合发布详尽的生猪产品数据报告。该报告全面呈现生猪市场各维度状况,为市场分析提供关键依据。
产能方面,2025 年 3 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35 万头,占正常保有量的 103.5% ,依据《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 年修订)》标准,产能处于正常波动的绿色区域,表明生猪繁殖根基稳定,后续生猪供应具备可靠保障。同期,生猪存栏量为 43680 万头,环比增长 2.9% ,存栏规模持续扩大;2025 年前 3 季度,生猪出栏量累计 52992 万头,同比增长 1.8% ,显示市场生猪供应量充足。
价格方面,2025 年 9 月份,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每公斤 13.78 元,环比下降 3.2% ,同比大幅下跌 30.0% ;全国批发市场白条猪价格每公斤 19.57 元,环比下降 2.5% ,同比下跌 27.0% 。价格持续走低,充分反映当前生猪市场供强需弱态势,市场生猪及猪肉供应过剩,而消费者购买需求未能同步增长,致使价格面临巨大下行压力。
(二)指标异动:产能与价格的 “背离” 信号
产能韧性凸显: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3 个季度处于绿色区域,生猪产能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同时,生猪存栏量创下 4 年同期新高。规模化养殖模式对产能韧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例如,唐人神、温氏股份等行业知名企业,采用 “公司 + 农户” 创新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2025 年,这些企业出栏量同比增长 28% - 32% ,展现强大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规模化养殖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优势,在市场波动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维持生产稳定。
价格深幅调整:2025 年 9 月份,仔猪价格降至每公斤 30.06 元,同比跌幅达 27.5% ;二元母猪价格下滑至每公斤 31.88 元,同比下降 15.5% ,双双创下 3 年以来新低。此价格走势严重抑制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仔猪和二元母猪价格过低,虽降低养殖成本,但未来收益预期不明朗,导致养殖户谨慎对待补栏决策,减少补栏数量甚至暂停补栏。补栏意愿低迷,长远来看可能引发远期产能进入去化周期,后续生猪供应量或逐渐减少,进而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新的影响 。
二、生产端:存栏高位运行,屠宰量创阶段性新高
(一)存栏结构分化:大猪压栏与仔猪滞销并存
生猪存栏量增质减:2025 年 3 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 43680 万头,环比增长 2.9% ,存栏规模持续扩张。但 12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达 35% ,较去年同期增加 5 个百分点,反映养殖户此前压栏待涨期望落空,被迫出栏增重生猪。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9 月生猪定点屠宰量为 3584 万头,环比增长 7% ,同比增长 28.5% 。屠宰量大幅增加,一方面源于养殖户被迫出栏,另一方面表明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然而,屠宰企业冻品库存周转率降至 15 天,低于正常水平的 20 天,显示市场对冻品猪肉消化速度较慢,冻品库存积压问题逐渐显现。库存积压不仅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和仓储空间,还可能导致猪肉品质下降,增加企业额外成本与损失。
仔猪市场量价齐跌:2025 年 9 月份,全国仔猪价格每公斤仅 30.06 元,环比下跌 10.6% ,跌幅明显。牧原股份、新希望等行业龙头企业,仔猪销量同比增长 16% - 32% ,但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23% - 30% ,清晰显示市场对远期生猪供应的悲观预期。当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对未来猪价走势信心不足,担忧养殖生猪无利可图,纷纷减少仔猪补栏数量,导致仔猪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价格持续下跌。对于仔猪养殖企业而言,销量增加却未带来收入增长,反而面临利润下滑困境,给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
(二)规模企业扩张:产量增长与利润背道而驰头部猪企
“以量补价”:2025 年 1 - 9 月,唐人神生猪销量达 376.22 万头,同比增长 34.78% ,增长显著。但其销售收入仅 63.95 亿元,同比增长 30.18% ,增幅远低于销量增长幅度,深刻反映单价下跌对企业利润的严重侵蚀。随着市场生猪供应量不断增加,价格竞争激烈,生猪单价持续走低,即便企业销量大幅提升,也难以弥补单价下降带来的利润损失。
牧原股份 2025 年 9 月商品猪销售均价每公斤 12.88 元,同比下降 30.94% ,价格跌幅巨大。在此价格压力下,企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加速淘汰低效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生产效率;1 - 9 月仔猪出栏量上调至 1200 - 1450 万头,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仔猪销售力度;转向轻资产运营,减少对固定资产依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
三、价格端:全产业链价格下探,消费提振乏力
(一)生猪价格:旺季不旺,养殖利润承压
出场价跌破成本线:2025 年 9 月,生猪出场价格降至 13.78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3.2% ,同比暴跌 30.0% ,给养殖户带来巨大压力。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利润缩减至 38 元,9 月下旬更是陷入亏损;外购仔猪育肥每头亏损高达 200 元。山东、河南等地中小散户因承受不住亏损压力,退出率达 15% ,大量中小散户退出不仅影响当地生猪养殖格局,也对整个市场供应结构产生一定冲击。
9 月份猪粮比价为 5.89:1 ,环比下降 0.06 ,跌破 6:1 的盈亏平衡线,触发部分地区冻肉收储预案。政府实施冻肉收储措施,旨在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生猪价格,保障养殖户利益。市场生猪供应过剩、价格过低时,政府收购冻肉储存,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推动价格回升;市场供应不足、价格过高时,政府投放储存冻肉,增加供应,抑制价格上涨 。
2. 终端零售分化明显:36 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零售价格为 31.18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14.7% ,县乡集贸市场猪肉零售价格为 24.50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2.0% 。此价格差异反映不同消费市场特点。县乡集贸市场低价猪肉占据主导,表明下沉市场对价格更为敏感,消费者更倾向购买价格实惠的猪肉产品。高端消费市场虽在大中城市有一定需求,但整体持续疲软,消费者对高价猪肉购买意愿不强,这可能与当前经济形势、消费者收入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
(二)进出口逆转:进口缩量与出口激增并存
进口同比下降 22.5%:2025 年 9 月,我国进口猪肉 8.01 万吨,同比下降 22.5% ;1 - 9 月累计进口量 78.79 万吨,同比下降 1.3% 。进口量持续下降主要因国内猪肉价格持续走低,进口猪肉失去价格竞争优势,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价格亲民的本地猪肉产品。此外,我国对欧盟猪肉实施反倾销措施,提高欧盟猪肉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缩小其在我国市场的份额 。
出口爆发式增长:与进口形成鲜明对比,9 月我国出口猪肉 0.41 万吨,同比增长 95.8% ,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1 - 9 月累计出口量 2.89 万吨,同比增长 46.1% 。出口快速增长得益于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对猪肉需求不断增长,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推动猪肉消费需求。同时,我国猪杂碎出口实现 29.8% 的增长,显示我国在猪肉加工端附加值不断提升。通过对猪肉深加工,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猪杂碎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四、市场影响:养殖户承压,产业链加速洗牌
(一)养殖端:去产能序幕拉开
被动淘汰加速: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3 个季度微降,2025 年 3 季度末环比下降 0.2% 。背后是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市场,据统计,50 头以下散户存栏占比从 2023 年的 45% 降至目前的 35% ,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与之相反,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CR10(行业前 10 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达 28% ,显示头部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以克明食品子公司兴疆牧歌为例,2025 年上半年,兴疆牧歌通过产能释放,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07.57% ,成绩显著。然而,中小散户因成本劣势加速退出市场,面对饲料价格上涨、环保要求提高、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压力,缺乏足够应对能力。大量中小散户退出导致市场格局深刻变化,预计 2026 年生猪供应可能出现 5% - 8% 的缺口,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猪价或因供应减少而上涨 。
(二)消费端:性价比主导市场
替代效应显著:当前家庭蛋白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比降至 45% ,表明鸡肉、牛肉等替代品不断分流猪肉市场需求。为应对市场变化,加工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策略,加大对低价预制菜、调理品的开发力度。三全食品、双汇发展等行业知名企业,2025 年上半年速冻猪肉制品销量增长 12% ,显示这类产品受到一定市场欢迎。
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低价产品大量涌现,市场价格竞争愈发激烈,企业毛利率受到严重压缩,降至 18%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3 个百分点。企业在追求销量增长的同时,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困境。在此情况下,企业需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 。
五、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中长期看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11-12 月):腌腊季或催生阶段性反弹
需求端利好:随着冬季来临,南方腌腊季即将开启。这一传统习俗在南方地区历史悠久,每年此时迎来猪肉消费高峰期。据相关机构预测,11 月猪肉消费预计增长 15% - 20% ,将为低迷市场注入活力。腌腊活动开展将使消费者对猪肉采购量大幅增加,市场需求提升有望推动生猪价格反弹,预计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 14 - 14.5 元 / 公斤,为养殖户提供一定喘息机会 。
供应端压力:尽管需求端有积极变化,但供应端压力仍不容忽视。2025 年 3 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 43680 万头,按正常生长周期和出栏规律推算,11 - 12 月理论出栏量将增长 7% ,市场生猪供应量将进一步增加,对价格形成压制。若前期压栏大猪集中上市,市场生猪供应将出现过剩,价格仍有下探至 13 元 / 公斤的风险。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出栏计划,避免因价格下跌造成更大损失 。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深度决定周期拐点
关键指标观察: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市场先行指标,对未来生猪供应起决定性作用。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若跌破 4000 万头,即低于正常保有量的 102.5% ,可能触发黄色区域预警。进入黄色区域意味着产能大幅波动,将引起市场各方高度关注。从时间节点看,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按生猪生长周期,2026 年春季生猪供应收缩概率将大幅提升,届时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新变化,猪价有望迎来上涨周期 。
产业升级机遇:在市场波动环境下,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加速布局智能化养殖。通过引入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养殖过程精细化管理。智能养殖模式下,一名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管理上千头猪,养殖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有效控制至 11.5 元 / 公斤,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随着行业发展,未来低成本优势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至 40% ,行业将进入 “成本为王” 时代。能够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的企业,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
结语:在调整中寻找确定性
2025 年 9 月的生猪产品数据,精准剖析出生猪市场处于 “产能正常化 + 价格市场化” 的深度调整期,清晰展现市场复杂态势与未来发展脉络。
短期来看,养殖户面临严峻考验,需保持理性冷静,依据市场价格和自身养殖成本,合理安排生猪出栏计划,避免盲目压栏或恐慌性抛售造成更大经济损失。猪肉加工企业也处于创新和转型关键时期,需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猪肉产品,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长远而言,产能去化与消费升级两大趋势将重塑生猪行业格局。具备强大成本控制能力和广泛渠道优势的龙头企业,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确立行业主导地位。凭借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雄厚资金实力,这些企业能更好应对市场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消费者,当前市场猪肉供应充足且价格相对较低,是享受高性价比猪肉的黄金时期,可挑选品质优良、价格实惠的猪肉产品满足家庭日常饮食需求。对于生猪行业从业者,市场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主动适应市场分化,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洗牌中抢占先机,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企业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