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同比普增 30%-70%!头部猪企上演 “出栏狂奔”
(一)牧原温氏领衔放量,中小猪企增速更猛
近期,生猪市场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在 10 月,各大头部猪企的生猪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牧原股份一马当先,销售商品猪 707.6 万头,同比增长 13.17%。此单月销量,几乎等同于部分中等省份全年的生猪出栏量,充分彰显其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牧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其持续扩张的产能以及先进的养殖模式紧密相关。多年来,牧原不断在全国布局新的养殖场,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使其养殖效率大幅提升,从仔猪繁育到育肥猪出栏,各个环节均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温氏股份亦不甘落后,销售生猪 389.28 万头,同比暴增 45.69%,其中仔猪外销达 44.45 万头,占比 11.4%。温氏采用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这一轮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公司为农户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指导等,农户负责养殖,该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农户的养殖资源,又能迅速扩大养殖规模。此外,温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适时增加仔猪外销,为销量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中小猪企中,傲农生物和神农集团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幅均超过 65%。傲农生物单月销量 19.02 万头,增速高达 73.3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傲农生物通过优化养殖结构,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能,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神农集团则凭借其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从种猪繁育、仔猪培育到商品猪养殖,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销量也随之稳步增长。
(二)供应过剩信号强烈:10 家上市猪企合计出栏超 1500 万头
据不完全统计,10 家主流上市猪企在 10 月的生猪销量合计超过 1500 万头,环比增幅普遍在 15% - 20%。新希望销售生猪 168.51 万头,环比增加 20.86%,同比增加 34.44%,其明确表示销量增长源于前期仔猪投放增加;正邦科技销售生猪 90.78 万头,环比上升 14.82%,同比上升 67.01% ,亦是由于前期新生与投放仔猪增幅较大,叠加二季度补栏的生猪集中出栏。
如此大规模的出栏量,无疑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供应压力。短期内,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而需求端并未出现同等幅度的增长,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进一步加剧。这种供应过剩的信号,使整个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也让养殖户们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充满担忧。
二、均价同比暴跌 32%-37%!猪价跌回 2021 年谷底
(一)全行业 “增量不增收”,牧原单月营收同比降 22%
在销量增长的背后,是猪价的雪崩式下跌,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10 月,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仅为 11.55 元 / 公斤,同比暴跌 32.73%,每公斤价格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 5.6 元。这一价格跌幅,直接导致其销售收入大幅缩水,单月商品猪销售收入为 103.31 亿元,同比下降 22.28% 。需注意的是,去年同期牧原凭借较高的猪价,单头猪盈利可达 200 元,而如今却因价格暴跌,转为亏损 150 元,盈利状况急剧恶化。
温氏股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毛猪销售均价 11.57 元 / 公斤,环比降低 12.22%,同比降低 34.41%,这一价格已创下 2021 年猪周期下行以来的新低。在此价格下,温氏的盈利难度极大。虽然仔猪销售占比提升至 11.4%,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商品猪的亏损,但整体收入依然受到严重影响,10 月生猪收入为 50.48 亿元,同比减少 13.15% 。
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 11.28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12.49%,同比下降 35.06%,在几家头部猪企中跌幅最大。其销售价格的大幅下降,主要受国内生猪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尽管前期仔猪投放较多,使得当前商品猪与仔猪销售协同发力,带动销量增长,但价格的暴跌仍让新希望的收入增长乏力,10 月销售收入为 19.18 亿元,同比下降 7.83%。
从终端消费市场来看,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0 月,16 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月平均值为每公斤 15.36 元,环比下跌 11.9%,同比下跌 33.1%,较上月跌幅扩大 2.5 个百分点 。这表明终端消费的低迷已深刻传导至上游养殖环节,整个生猪产业链都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 这种价格暴跌的局面,不仅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也使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二)成本与售价倒挂,全行业陷入阶段性亏损
据业内测算,当前生猪养殖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而上市猪企的销售均价已纷纷跌破 12 元 / 公斤,这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生猪,就会产生超过 200 元的亏损。温氏股份在公告中坦言:“10 月全行业面临阶段性亏损,中小散户加速退出。” 这一现象在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中小养殖户由于资金实力有限,无法承受长期的亏损,纷纷选择退出市场,导致市场上的养殖户数量大幅减少。
以自繁自养模式为例,一头母猪从配种、妊娠、产仔到仔猪育肥出栏,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兽药、人工等成本。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每出栏一头肥猪,养殖户就要亏损 200 - 300 元。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一些养殖户为减少亏损,不得不提前出栏,甚至忍痛淘汰母猪,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对于大型养殖企业来说,虽然在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上相对较强,但也难以独善其身。牧原股份凭借其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其 9 月完全成本也在 11.6 元 / 公斤左右,距离盈利平衡点仍有一定距离。新希望虽然在努力降低成本,但其 10 月销售均价与成本之间的差距,也让其面临着不小的亏损压力。
在成本与售价倒挂的情况下,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都陷入了阶段性亏损的困境。养殖户们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损失,还要面临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压力。 而这种亏损局面若持续下去,将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行业产能进一步去化,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三、量增价跌背后:三大核心矛盾激化
看似简单的量增价跌数据背后,实则隐藏着生猪市场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市场的变化,也给养殖户和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产能去化不及预期,供应端 “堰塞湖” 高悬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生猪供应的关键指标。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能繁母猪存栏 2903.87 万头,环比仅降 0.2%,这一去化速度较上半年放缓了 50%。与前几年相比,这一去化速度明显滞后。在以往的猪周期下行阶段,能繁母猪存栏量通常会在半年内下降 10% - 15%,而今年的缓慢去化,使得市场对未来供应过剩的担忧愈发强烈。
从仔猪出生数据来看,2025 年二季度新生仔猪量环比增 8%,这预示着未来 6 个月标猪供应将持续增加。按照生猪的生长周期,仔猪育肥 6 个月左右即可出栏,二季度出生的仔猪将在四季度集中上市。机构预测,2026 年初生猪存栏或达 4.5 亿头的历史高位。以 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期间为例,当时生猪存栏量最低降至 2.7 亿头,如今若存栏量达到 4.5 亿头,将远超市场的消化能力,供应端的 “堰塞湖” 高悬,给市场带来了沉重压力。
(二)消费旺季不旺,腌腊预期落空成导火索
南方腌腊季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旺季,对猪价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今年,腌腊季启动延迟,11 月初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36.68%,较去年同期低 5 个百分点。往年,进入 11 月,随着气温下降,南方地区的腌腊活动会陆续展开,屠宰企业会加大收购量,猪价也会随之上涨。但今年,由于气温偏高,腌腊需求迟迟未能释放,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
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也对猪肉消费造成了冲击。目前,牛肉、鸡肉均价较猪肉低 20%,在价格因素的影响下,居民肉类消费结构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品类。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鸡肉、牛肉的销量明显增加,而猪肉的销量则相对下滑。消费者在购买肉类时,更多地考虑价格因素,这使得猪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进一步抑制了猪肉的消费需求。
(三)市场情绪博弈加剧,二育补栏熄火放大跌势
二次育肥曾是影响猪价走势的重要因素,但今年这一因素却成为了猪价下跌的助推器。10 月二育育肥舍利用率从 9 月的 85% 骤降至 70%,投机性需求退烧导致标猪需求断层。在前期猪价下跌过程中,许多养殖户原本寄希望于二次育肥来扭转局面,大量补栏标猪进行二次育肥。但随着猪价持续低迷,二次育肥的风险不断增加,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大幅下降,二育市场迅速降温。
养殖端恐慌性出栏频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跌势。大场散户集中抛售,10 月生猪出栏均重 124.51 公斤,创同期新高,进一步压低单价。当猪价下跌时,养殖户担心价格继续走低,纷纷选择提前出栏,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量短期内大幅增加。而且,养殖户为减少损失,还会增加出栏重量,使得每头猪的供应量进一步增大,这无疑给本就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
四、机构预警:短期难反弹,去产能成唯一出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各大机构纷纷发出预警,认为猪价短期难以反弹,而去产能成为了行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迈科期货:供应过剩周期至少延续至 2026 年二季度
迈科期货指出,当前生猪理论供应量仍在增加,二育集中出栏压力尚未释放,这使得市场供应压力持续增大。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和仔猪出生数据来看,未来几个月生猪供应量将继续保持高位。而且,南方腌腊需求作为猪肉消费的重要支撑,若不及预期,猪价很可能下探至 11 元 / 公斤 。
饲料成本高企与猪价低迷形成的 “剪刀差”,也在倒逼中小散户加速淘汰。据了解,目前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而猪价却持续低迷,使得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小散户由于无法承受长期的亏损,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生猪市场的困境,以及去产能的紧迫性。
(二)光大期货:关注能繁母猪去化速度,远月合约现抄底资金
尽管短期猪价承压,但光大期货强调:“生猪期价已反映悲观预期,11 月后能繁母猪去化若加速,2026 年三季度或现周期拐点。” 从市场数据来看,10 月上市猪企后备母猪销量环比增 15%,这被视为产能主动去化的信号。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未来生猪供应量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供需关系也将逐渐改善。
在期货市场上,远月合约已现抄底资金布局。这表明部分投资者已经开始看好未来猪价的走势,认为随着产能去化的推进,猪价有望在未来出现反弹。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已经开始逐步建仓,买入生猪期货的远月合约,为未来的市场反弹做好准备。这种抄底行为,也反映出市场对猪周期反转的预期在逐渐增强。
五、后市展望:散户加速出清,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
(一)短期:11 月猪价或筑底震荡,区间 11.5-12.5 元 / 公斤
从供应端来看,虽然集团猪企 11 月出栏计划调减 2.5%,但大猪存栏仍处于高位。10 月二育补栏熄火后,大量中大猪积压,目前大猪存栏量较上月增加 15%,这无疑压制了价格反弹的空间。而且,由于前期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惜售的心理,导致市场上大猪供应过剩。这些大猪体重偏大,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和养殖成本,养殖户为减少损失,会在市场行情稍有好转时就急于出栏,这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在短期内难以有效减少,价格上涨面临较大阻力。
需求端方面,月底腌腊零星启动,或能带来阶段性支撑。不过,考虑到今年腌腊启动时间较晚,且市场对猪肉消费的整体预期不高,预计环比涨幅不超 5%。从以往经验来看,腌腊季的猪肉消费增长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且多为家庭消费和小型餐饮企业采购。而今年,受经济形势和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家庭消费相对谨慎,小型餐饮企业也受到一定冲击,这使得腌腊季的猪肉消费增长幅度有限,难以对猪价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二)中长期:去产能力度决定反转节奏
机构普遍认为,若能繁母猪月均去化率提升至 1.5% 以上,2026 年下半年猪价有望回归成本线。当前,头部企业正通过 “降本 + 扩张” 双策略抢占市场。以牧原股份为例,其不断优化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新的养殖场,扩大产能规模。而中小散户在亏损压力下加速退出,据统计,10 月中小散户退出数量环比增长 20%,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10 月的量增价跌,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释放,也是周期筑底的必经阶段。对于养殖户而言,合理控制存栏、避免盲目压栏是当务之急;对于投资者,需警惕短期情绪波动,中长期聚焦能繁母猪去化数据与龙头企业成本管控能力。猪周期的寒冬尚未过去,但产能出清的曙光已在 horizon 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