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量增价跌成常态:10 月销售数据背后的行业阵痛
(一)销量暴增与收入下滑的背离
2025 年 10 月生猪市场销售数据显示,销量与收入呈现出显著的反向走势。以温氏股份为例,10 月生猪销售量达 389.28 万头,同比大幅增长 45.69%,然而销售收入仅为 50.48 亿元,同比下降 13.15%,毛猪销售均价低至 11.57 元 / 公斤,同比暴跌 34.41%。这表明在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即便销售量增加,企业盈利仍受到严重影响。
新希望 10 月销售生猪 168.51 万头,同比增长 34.44%,但收入为 19.18 亿元,同比下降 7.83%,商品猪销售均价 11.28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5.06%。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 707.6 万头,同比增长 13.17% ,收入 103.31 亿元,同比下降 22.28% ,销售均价 11.55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2.73% 。上述头部企业销量增幅普遍超过 13%,但由于猪价大幅下跌,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即便企业试图通过增加销量来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仍难以抵挡价格下行的巨大冲击。
(二)三季度业绩集体承压,亏损面扩大
从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已陷入困境。统计显示,22 家 A 股生猪养殖公司中,19 家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9 家出现亏损。其中,温氏股份第三季度实现营收 259.37 亿元,同比下降 9.76%,这是自 2024 年以来首次单季度收入下滑;归母净利润 17.81 亿元,同比下降 65.02%。
新希望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 512.55 万元,同比下降 99.6%,利润大幅缩水。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42.49 亿元,但同比也下降了 55.98%,增速明显放缓。
此外,截至三季度末,多家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攀升,行业平均负债率达到 56.45%,环比上升 0.22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偿债压力增大,现金流趋紧。若这种状况持续,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二、三大核心诱因解析:价格、产能、成本的三重绞杀
(一)生猪价格跌穿成本线,养殖陷入全面亏损
2025 年 9 月,生猪均价一度跌破 11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低,与 2024 年同期相比暴跌 35% 以上。行业平均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 185.68 元;若采用外购仔猪模式,每头猪亏损高达 289.07 元。即便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牧原股份,9 月完全成本也达到 11.6 元 / 公斤,逼近盈亏平衡点。这表明生猪养殖企业在当前价格水平下,不仅难以盈利,还面临亏损局面。
猪价下跌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替代品的冲击,鸡肉、鸡蛋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被分流。二是在中秋、国庆等传统消费旺季,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未达预期,消费提振有限,导致猪价缺乏上涨动力。
(二)产能过剩压力未解,供给端 “堰塞湖” 高悬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 ,超出正常保有量 3.5% 。尽管环比下降 0.2%,但由于 2024 年基数较高,且母猪生产效率(PSY)不断提升,2025 年前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1.8% ,猪肉产量增长 3.0% 。这导致市场上猪肉供给持续增加,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供大于求的局面日益严重,价格受到明显压制。
此外,头部企业加速出栏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温氏、新希望因前期投苗增加及外卖仔猪,销量大幅增长;牧原则通过降体重出栏提升出栏数量。这些企业出栏量的增加,使得市场猪肉供应更加过剩,价格进一步下跌。产能过剩如同高悬在行业头顶的 “堰塞湖”,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行业危机。
(三)成本管控分化:头部企业 “抗压”,中小猪企难突围
在行业危机中,成本管控能力的差异导致头部企业与中小猪企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超过 60% ,虽然在政策引导下豆粕价格有所回落,但中小猪企由于议价能力弱、配方调整滞后,难以像头部企业那样迅速降低成本。例如华统股份等企业,养殖成本仍超过 13.7 元 / 公斤 ,显著高于行业均值,在价格下跌时亏损更为严重。
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牧原通过低蛋白日粮技术,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 18% 降至 12% ,单头饲料成本下降 1.2 元 / 公斤 ;温氏通过自建饲料厂及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成本压缩了 10%-15% 。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头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中小猪企由于缺乏技术和议价能力,成本难以降低,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市场竞争中突围难度极大。
三、行业加速洗牌:去产能与降本增效成必答题
(一)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产能去化
面对行业困境,政策层面已采取措施。监管层要求 25 家头部企业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 ,各地也在同步推进产能调减工作,旨在促使市场供需恢复平衡。然而,截至三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去化幅度仅 0.2% ,政策实施效果未达预期。
同时,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在发挥作用。随着亏损加剧,中小散户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加速退出市场。相关数据显示,行业前五大猪企出栏占比已超过 30%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企业市场话语权增强,中小散户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二)降本增效进入 “白热化” 阶段
在行业危机背景下,降本增效已成为所有猪企的共同目标。头部企业在这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牧原通过智能化养殖引入智能环控系统,将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以上 ,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温氏大力推广 “低蛋白 + 氨基酸平衡” 配方,将仔猪饲料中豆粕占比降至 16% ,有效降低成本并提高饲料利用率。这些技术应用使头部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此外,养殖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模式逐渐普及,中小猪场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获得技术支持,降低疫病风险和饲料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应对资金压力,多数企业暂停扩张,专注于存量优化。部分企业还利用生猪期货进行套保,提前锁定远期利润,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未来展望:周期磨底,静待拐点
短期内,四季度生猪出栏压力依然较大,前期产能持续释放导致市场猪肉供应充足。但随着腌腊季到来,消费市场有望回暖,猪价可能出现温和反弹。
从中长期来看,行业走出困境依赖于产能的有效去化。只有当市场猪肉供需达到相对平衡,猪价才能稳定。机构预测 2026 年下半年可能迎来周期拐点,但在此之前,行业仍需经历艰难的 “磨底” 期。猪企需在 “价格跌、成本高、负债重” 的三重压力下,通过技术升级和精细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小猪企而言,这将是一场严峻考验,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速。
结语:规模扩张时代落幕,价值竞争元年开启
回顾 2025 年,生猪行业于产能周期与成本竞争的复杂局势中艰难前行,“量增价跌” 犹如高悬于行业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往那种仅通过增加养殖数量便能获取更多利润的时期已成为历史,当下行业竞争的核心在于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持续的技术研发以及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
从行业整体视角而言,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淘汰赛,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具备 “全链条降本 + 市场化应变” 能力的企业,方能在本轮周期谷底生存下来,并把握下一轮上行周期的机遇,实现逆袭发展。此过程如同凤凰涅槃,唯有历经严苛考验,方可获得新生,焕发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展望未来,生猪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格局调整与变革。在此进程中,率先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的企业,将在市场中赢得立足之地。而那些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成为行业发展历程中的过往。我们将持续关注,期待见证哪些企业能够在这场变革中崭露头角,引领生猪行业迈向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