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回顾:从升水修复至区间震荡,当前市场情绪的演绎态势分析
(一)近期走势核心节点解析
2025 年 8 月 11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11 的市场表现备受关注。当日早盘,该合约以平开形式开启交易,随后进入窄幅震荡阶段。此阶段市场参与者态度较为谨慎,多空双方皆在等待明确信号以打破市场僵局。午盘时,现货市场提价消息传来,为期货市场注入活力,主力合约 2511 小幅冲高。最终,该合约收于 13850 元 / 吨,较前一日结算价微涨 0.36%。尽管涨幅较小,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这一微涨态势蕴含丰富市场信息。与此同时,持仓量增加 1200 手,这一数据变化充分显示多空双方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分歧正在加剧。多方可能基于对未来消费旺季的乐观预期以及政策层面潜在利好支持,判断价格有望进一步上行;而空方则可能因担忧当前供应过剩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消费端的抑制作用,对价格走势持谨慎态度。
回顾自 7 月以来的市场行情,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11 经历两轮显著波动。7 月下旬,政策收储预期引发市场关注,投资者预期政策收储将有效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推动价格上涨。在强烈市场预期推动下,合约价格从 13600 元 / 吨迅速反弹至 14200 元 / 吨,涨幅达 4.41%。然而,市场变化充满不确定性。进入 8 月初,集团场集中出栏消息打破市场乐观氛围,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导致市场供应过剩,价格承压回落。合约价格一路下滑,最终回落至 13700 元 / 吨附近,与当前 13700 - 13900 元 / 吨的现货均价形成 100 - 200 元的微升水状态。这一升水状态一方面反映市场对未来价格的一定乐观预期,认为随着时间推移,消费需求增加将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显示当前市场供需关系较为微妙,基差修复进程放缓,多空双方在该价位展开激烈博弈。
(二)历史波动率与关键点位参考
将时间跨度拉长,对比 4 月低点 13685 元 / 吨与前低 13645 元 / 吨,二者极为接近,在技术分析中形成双底支撑结构。双底支撑结构通常被视为强烈反转信号,表明市场在该价位得到较强支撑,下跌动能逐渐减弱,多头力量开始积聚。从技术指标来看,MACD 指标在 0 轴下方出现金叉,这是典型短期买入信号,意味着短期市场动能增强,多头力量逐渐占据上风;而 RSI 指标在 55 附近徘徊,显示市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既无明显超买迹象,也无超卖风险,短期弱反弹信号较为明显。
然而,市场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20 日均线(14050 元 / 吨)在当前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构成中期多空分水岭。该价位是 7 月中旬回调高点,市场在此处经历激烈多空博弈,空头力量成功阻挡多头进攻,致使价格开始回调。因此,当价格再次接近该位置时,必然面临较大阻力。若价格能有效突破 20 日均线压制,市场有望进入新的上升通道,多头力量将进一步增强;反之,若价格在该位置遇阻回落,市场可能继续维持当前区间震荡格局,甚至再次向下寻求支撑。
二、供需基本面:产能高位与消费淡季的双重制约
(一)供应端:产能高位运行,出栏压力不减
在生猪市场供应端,当前产能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出栏压力持续存在。截至 6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509.82 万头,环比微增 0.29%。尽管增幅不大,但意义重大,意味着母猪繁殖能力依旧强劲,后续生猪供应潜力较大。更为关键的是,该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8%。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推算,约 6 个月后,即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将持续维持宽松状态,如同不断注水的蓄水池,市场供应水位始终保持高位,难以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7 月,规模场出栏均重降至 120.5 公斤,较上月下降 0.27 公斤。这一数据变化深刻反映养殖端的焦虑与无奈,其试图通过加速出栏规避市场风险,减少潜在损失。在养殖端看来,市场行情变幻莫测,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尽早出手、落袋为安是较为稳妥的选择。然而,散户行为与规模场形成鲜明对比。散户压栏情绪急剧升温,大猪出栏占比迅速提升至 18%,他们认为当前市场价格未达预期,再坚持一段时间价格有望上涨,从而获得更高收益。这种不同行为模式导致短期市场猪源结构严重错配,规模场急于抛售,散户则捂紧猪源,使得市场供需关系更加复杂。
进入 8 月,前两周集团场出栏计划减少 15%,看似给市场带来供应压力缓解的希望。但市场变化充满变数,散户跟风抛售行为可能瞬间抵消这一缩量效应,使市场供应再次陷入紧张。一旦散户受市场价格波动或不实信息影响,便可能纷纷抛售生猪,导致市场猪源瞬间增多。因此,当前供应端呈现 “规模场挺价 - 散户出栏” 的激烈博弈格局。规模场希望通过减少出栏量维持价格稳定,散户则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抛售机会,这种博弈使市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二)需求端:淡季特征显著,短期难有实质提振
从需求端来看,当前市场淡季特征明显,短期内难以实现实质性提振,这给本就低迷的生猪市场带来更大压力。7 月,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 25.89%,创下年内次低水平,充分显示市场需求疲软。屠宰企业开工率直接反映市场对猪肉的需求程度,如此低的开工率表明市场对猪肉的消化能力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冻品库容率微增至 18.2%,意味着市场冻品库存逐渐增加,进一步凸显终端消费疲软。消费者对猪肉购买意愿不高,导致市场猪肉销售缓慢,屠宰企业不得不将多余猪肉冷冻以减少损失。
当前,高温天气成为抑制鲜品消费的重要因素。炎热天气下,人们食欲普遍下降,对肉类食品需求减少。猪肉作为高热量食品,在高温环境下更易让人产生油腻感,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清淡、凉爽食物。批发市场白条肉成交均价为 14.1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8%,直接反映市场需求不足。下游贸易商补货谨慎,对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担心采购过多猪肉导致库存积压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补货时小心翼翼,尽量减少采购量以降低风险。
尽管立秋后升学宴、开学备货等活动可能带来阶段性提振,但从历史数据看,8 月中旬前消费回暖幅度通常不超过 5%。这一微弱回暖幅度在庞大供应压力面前微不足道,难以对市场价格产生实质性影响。即便部分消费者因这些活动增加猪肉购买量,由于整体供应过剩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市场价格依然难以明显上涨。短期内,需求端仍将是价格的拖累因素,制约生猪市场发展。
三、政策与资金面:宏观调控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分析
(一)产业政策密集落地,产能优化加速
2025 年,生猪市场政策层面动作频繁,一系列产业政策密集落地,深刻影响市场走向,加速产能优化进程。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的生猪产业座谈会备受关注。会议明确提出 “规范二次育肥”“控制出栏体重” 等针对性措施。这些措施基于对当前生猪市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二次育肥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市场正常供需秩序,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加剧;过高出栏体重则增加养殖成本,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规范二次育肥和控制出栏体重,可有效优化市场供应结构,提高市场稳定性。
自 5 月以来,中央冻猪肉收储行动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期间共进行 5 次中央冻猪肉收储,累计收储量达 10 万吨。收储行动如同市场稳定器,当市场价格过低时,通过收储冻猪肉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缓解市场供应压力,稳定市场价格。这一系列政策实施,向市场清晰释放 “稳产能、防过度下跌” 信号,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明确的市场发展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座谈会上,牧原、双汇等行业龙头企业提出 “建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建议。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以生猪价格指数为保险标的,当生猪价格指数低于约定保险价格指数时,保险公司对养殖户损失进行赔偿。若该建议落地实施,将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面对市场价格波动,养殖户可通过保险获得经济补偿,减少损失,增强市场抗跌能力,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当前,养殖利润维持在 150 元 / 头的微利状态,对养殖户构成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政策托底预期成为多头主要支撑。养殖户期待政策发挥更大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提高养殖利润,相信在政策引导下,市场将走出困境,迎来新发展机遇。
(二)资金流向与市场情绪指标
在生猪期货市场,资金流向和市场情绪指标如同市场风向标,其变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市场走势的看法和预期。从持仓结构看,主力合约前 20 名机构的净空持仓出现明显变化,净空持仓减少 800 手,降至 3500 手,表明空头主动平仓迹象明显。空头主动平仓可能是对未来市场价格上涨预期增强,或出于风险控制考虑。无论何种原因,这一变化改变市场多空力量对比,增加市场不确定性。
然而,观察商品期货整体资金流向发现不同情况。数据显示,农产品板块净流入 2.3 亿元,表明市场资金对农产品板块整体看好。但生猪品种在净流入中所占比例不足 5%,反映资金偏好集中于油脂、饲料等上游品种。油脂和饲料作为生猪养殖重要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生猪养殖成本。市场资金对这些上游品种的偏好,可能基于对未来原材料价格上涨预期,或认为这些品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具有更高投资价值。
为深入了解市场情绪,参考根据股吧调研得出的市场情绪指数。该指数显示,看多比例为 48%,看空比例为 42%,观望比例为 10%。与上月相比,分歧度扩大 15%。这一数据变化体现投资者对 “政策底” 与 “市场底” 的分歧。看多投资者认为政策密集出台将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市场已见底,未来价格有望上涨;看空投资者则担心当前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政策效果可能有限,市场仍有进一步下跌风险。这种分歧使市场未来走势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者决策更加谨慎。
四、操作策略:震荡行情下的分类型交易指南
(一)趋势交易者:轻仓试多,设好止损保护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趋势交易者应采取谨慎灵活的交易策略。鉴于 13700 元 / 吨一线双底支撑有效,该价位在市场多空博弈中多次成功阻挡空头进攻,显示出强大支撑力量。基于此,可在 13800 元 / 吨附近轻仓布局多单。选择该价位建仓,一方面因距离双底支撑位较近,风险相对可控;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市场可能出现的短期波动,为后续操作留出空间。
同时,为有效控制风险,需将止损设于 13650 元 / 吨,即破前低止损。前低 13645 元 / 吨是市场前期下跌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支撑位,一旦价格跌破该位置,意味着市场下跌趋势可能延续,空头力量将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及时止损可避免进一步损失,保护本金安全。目标看至 14200 元 / 吨,该价位正是 20 日均线压力位。在技术分析中,20 日均线被广泛视为衡量市场短期趋势的重要指标,当价格接近该均线时,往往面临较大压力。若能成功突破该压力位,表明市场多头力量已足够强大,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
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跟踪每日屠宰开工率数据。屠宰开工率是反映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对生猪的消化能力。若连续三日跌破 25%,预示市场需求疲软程度超出预期,可能引发市场情绪恐慌性杀跌。在此情况下,趋势交易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调整交易策略,避免因市场情绪波动遭受损失。
(二)套保客户:把握升水机会,分批建仓
对于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等套保客户,在当前市场环境中,把握升水机会,合理分批建仓是实现风险对冲和成本控制的关键。养殖企业可在 14000 元 / 吨以上分批套保,该价位选择基于对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的综合判断。在当前产能高位运行、出栏压力不减的情况下,未来市场价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在 14000 元 / 吨以上分批套保,养殖企业可提前锁定销售价格,有效对冲远期出栏风险。建议采用卖出套保策略,即先在期货市场卖出与未来出栏数量相当的期货合约。当市场价格下跌时,期货市场盈利可弥补现货市场损失,确保企业实现预期利润目标,锁定 13.5 元 / 公斤的成本线。
屠宰企业则可等待 13600 元 / 吨以下的点价机会,建立虚拟库存。点价是买卖双方在特定时间和价格水平确定现货价格的交易方式。对于屠宰企业,选择在 13600 元 / 吨以下点价,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对应现货 13.7 元 / 公斤的采购成本,该成本设定综合考虑市场价格、运输成本、加工成本等多种因素。通过建立虚拟库存,屠宰企业可在期货市场锁定未来采购价格,避免因市场价格上涨增加采购成本。此时,基差回归空间约 200 元 / 吨,意味着市场价格有向期货价格靠拢趋势。屠宰企业可利用这一价格差异,在合适时机进行点价操作,实现成本有效控制和利润最大化。
(三)风险提示:三大潜在变量需警惕
在当前生猪期货市场,尽管对市场走势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相应操作策略,但市场变化充满不确定性,有三大潜在变量需高度警惕,它们可能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改变预期。
首先是集中出栏踩踏风险。若散户压栏猪集中出栏,单日市场猪源增加超 10%,将导致市场供应瞬间过剩,价格可能快速下挫。散户压栏猪集中出栏往往受市场价格波动、养殖户心理预期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市场猪源数量大幅增加,而需求端短期内难以消化大量供应,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价格必然受到严重打压。
其次是二次育肥不及预期。当前仔猪价格 35 元 / 公斤,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低迷,反映市场对未来生猪价格预期并不乐观。若 8 月二次育肥量环比减少 20%,将使远期供应收缩预期落空。二次育肥是养殖户将已达出栏标准的生猪继续饲养,以期未来获得更高价格收益。二次育肥量减少意味着市场生猪供应不会像预期那样减少,对未来市场价格上涨形成较大压力。
最后是极端天气影响。持续高温导致生猪采食量下降、增重放缓,可能推迟出栏节奏,加剧短期供应紧张假象。极端天气不仅影响生猪生长发育,还对运输、储存等环节产生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市场生猪供应量可能暂时短缺,引发价格上涨。但这种上涨可能只是假象,一旦天气好转,生猪出栏量增加,市场价格可能再次面临调整。因此,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交易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五、中长期展望:供需格局何时迎来拐点
从生猪周期推演,当前处于 “产能去化初期 + 消费淡季” 的重叠阶段,2511 合约作为远月合约,定价核心在于春节前的供需预期。机构普遍预测,9 月后随着中秋、国庆备货启动,消费端将环比改善 10%-15%。若能繁母猪存栏在 8 - 9 月实现 0.5% 以上的去化,合约有望在 10 月突破 14500 元 / 吨。但短期内,需耐心等待 “供应端实质性缩量” 与 “消费数据回暖” 的双重确认。在此之前,13600 - 14200 元 / 吨的震荡区间仍将持续。(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开市场资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期货交易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