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市场全景:仔猪止跌企稳,生猪震荡下探
(一)仔猪价格:区域分化显著,低价区频现
9 月 5 日,全国仔猪市场在历经连续 3 周下跌后,价格走势出现转变,10 公斤外三元仔猪均价报 32.5 元 / 公斤,环比微涨 0.8%。这一价格变化引发行业关注。深入分析各区域市场,可见市场表面平稳下的波动。
北方主产区,仔猪价格呈现低价企稳态势。以黑龙江巴彦县为例,10 公斤仔猪价格稳定在 40 元 / 公斤,折合每斤 20 元。此价格虽看似稳定,但反映出散户补栏信心不足。河北古冶区仔猪价格低至 20 元 / 公斤,进一步表明散户补栏决策谨慎。
南方仔猪市场的主要特征是高价区回调明显。湖北宜城,曾是仔猪价格高地,如今价格也有所调整,55 元 / 公斤的价格相较于上月跌幅达 15%。四川东坡区同样面临价格压力,32 元 / 公斤的价格较之前明显下降。价格回调主要是因为中秋前夕,中小散户观望情绪浓厚。相关数据显示,周度补栏量下降了 12%,体现市场对仔猪未来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养殖户投资决策的保守。
(二)生猪价格:全国均价再创新低,海南成唯一 “高地”
9 月 5 日,生猪市场延续疲弱态势,外三元均价跌至 13.89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93%,同比暴跌 30.76%,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较大压力。
海南在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成为唯一价格上涨区域。海南外三元生猪价格涨至 16.96 元 / 公斤,折合每斤 8.48 元。其价格上涨主要得益于当地旅游消费的强劲拉动。随着旅游市场复苏,游客数量增加,猪肉消费需求上升,推动生猪价格上涨。
其他地区生猪价格情况不容乐观。广东、浙江等沿海高价区价格开始回落,分别降至 15.54 - 14.45 元 / 公斤。广西、新疆等地价格更是跌至 12.5 - 13.2 元 / 公斤,南北价差进一步拉大至 4.46 元 / 公斤。这种价格差异反映区域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给生猪跨区域调运带来挑战。
从屠宰企业数据来看,当前开工率仅为 65%,白条肉走货量下降了 8%。这表明终端消费市场在传统旺季并未出现明显增长,“旺季不旺” 特征显著。消费者对猪肉购买意愿未随季节变化增强,加剧生猪市场供需矛盾,增大价格下行压力。
二、三大核心因素深度解析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不及预期,标猪集中出栏
仔猪产能过剩传导: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养殖行业的先行指标,其数量变化直接影响后续仔猪和生猪供应。2024 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维持在 4000 万头以上,按照生猪繁育周期推算,2025 年 7 - 9 月仔猪供应量将过剩。
当前 15 - 19 公斤仔猪均价仅为 28 元 / 公斤,成本线在 32 元 / 公斤左右,仔猪养殖环节出现明显亏损,亏损幅度达 12.5%。在此情况下,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到极大抑制。散户因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面对仔猪价格低迷和养殖成本高企,普遍采取谨慎补栏策略,避免扩大亏损。规模场虽在资金和技术上有优势,但出于对市场前景的谨慎判断,扩产决策也变得谨慎,不再盲目扩张产能。散户和规模场的共同行为导致仔猪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生猪出栏节奏加快:进入 9 月,规模猪企出栏策略发生明显变化。月初,牧原、温氏等大型规模猪企纷纷集中放量,加大生猪出栏量。据相关数据统计,牧原、温氏周度出栏量相较于之前增加了 10%。此举一方面是为应对市场价格波动,提前锁定部分利润;另一方面是为优化自身养殖结构,降低养殖成本。
同时,二次育肥猪源提前出栏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二次育肥是养殖户在市场价格较低时买入仔猪或标猪进行短期育肥,待价格上涨后出栏获取利润的养殖方式。但因当前市场价格走势不明朗,养殖户担心后期价格进一步下跌,纷纷提前将二次育肥猪源出栏。这导致市场上标猪(110 - 120 公斤)供应量大幅增加,环比增长 15%。在需求端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供应大幅增加压制价格,使生猪价格反弹空间有限,市场陷入供过于求困境。
(二)需求端:开学备货结束,终端消费分级明显
短期利好昙花一现:8 月下旬开学季到来,学校食堂等集体单位采购需求大幅增加,市场预期其能带动猪肉消费增长,推动生猪价格回升。然而,这种短期利好效应迅速消退。进入 9 月后,开学季拉动的食堂采购潮逐渐结束,白条肉批发市场走货量明显下降,降幅达 10%。
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商超为例,猪肉销量环比基本持平,未出现预期增长。在消费结构方面,高端冷鲜肉需求出现 5% 的增长,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猪肉品质要求逐渐提高,消费升级趋势在猪肉消费市场有所体现。但中低端猪肉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侧面反映整体消费市场的分化和消费降级趋势。消费者购买猪肉时更注重性价比,对价格敏感,加剧猪肉市场竞争。
替代品分流效应加剧:在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的同时,鸡蛋、鸡肉等低价蛋白替代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鸡蛋价格仅为 3.2 元 / 斤,鸡肉价格为 3.66 元 / 斤,凭借价格优势吸引大量消费者关注。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鸡蛋、鸡肉等低价蛋白替代率已提升至 30%,即消费者日常饮食中每 10 份肉类消费有 3 份被鸡蛋、鸡肉等替代品取代。
在农贸市场,替代品分流效应尤为明显,普通猪肉消费减少 12%,消费者转向购买价格更为亲民的鸡蛋和鸡肉。为应对市场变化,屠宰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将更多精力转向分割品加工。通过精细分割猪肉,生产不同部位、不同品质的猪肉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同时,猪皮、猪骨等副产品销量出现 20% 的增长,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领域,成为屠宰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承压,养殖亏损扩大
玉米和豆粕作为生猪养殖的主要饲料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成本。当前,玉米价格为 2374 元 / 吨,豆粕价格为 3051 元 / 吨,均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这使得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头均成本达到 16 元 / 公斤。而当前生猪市场价格仅为 13.89 元 / 公斤,导致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 2.11 元 / 公斤。散户每头猪亏损 210 元,规模场因养殖规模和成本控制有一定优势,亏损相对较小,但也达到 150 元。
河北一位养殖户表示:“现在卖一头猪,相当于倒贴半袋饲料钱。” 这反映出当前养殖户面临的困境。在成本支撑与价格下探的双重压力下,行业被动去产能速度不断加快。相关数据显示,8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了 1.2%,已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 4 个月调减。这种去产能趋势若持续,将对未来生猪市场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短期内生猪供应量可能减少,支撑价格;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市场供应不足,引发价格大幅波动。因此,如何在去产能过程中实现市场供需平衡,是当前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区域市场特征:南北博弈加剧,低价区暗藏转机
(一)北方主产区:低价抛售与惜售情绪交织
北方作为我国重要生猪主产区,9 月 5 日市场呈现低价抛售与惜售情绪交织的复杂局面。东北、华北地区生猪价格在 13.2 - 14 元 / 公斤之间徘徊,处于全国价格相对低位。
在此价格区间下,散户心态受极大影响。因持续亏损,散户养殖压力增大,“逢涨就卖” 成为无奈选择。以辽宁、吉林为例,散户周度出栏量相较于之前增加 18%。他们意识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多养一天就多一天亏损,所以价格稍有上涨便会出栏生猪以减少损失。
规模场策略与散户不同。为稳定市场价格,部分规模场启动 “保底收购” 机制。牧原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在河北执行 13.9 元 / 公斤的收购价。这一价格虽处低位,但相较于市场波动价格,为养殖户提供一定保障。规模场通过此方式稳定自身原料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预期。这种 “散户快出、规模稳价” 的分化格局,体现不同规模养殖户面对市场风险的不同应对策略,使北方主产区市场呈现微妙平衡状态。
(二)南方销区:高温压制与消费升级并存
南方销区 9 月 5 日市场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高温压制与消费升级并存的独特局面。广东、广西等地受台风 “普拉桑” 影响,天气状况不佳,对终端市场猪肉走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生猪价格在 13.35 - 15.8 元 / 公斤之间波动,环比下跌 2%。台风天气下,居民出行和购物受限,猪肉消费需求下降,运输成本增加使猪肉销售价格难以提升,加剧市场低迷。
云南、贵州等地情况不同。依托本地活跃餐饮需求,优质土猪价格表现亮眼,达到 14 - 15 元 / 公斤,相较于普通猪价格溢价达 30%。这反映区域消费结构显著差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要求提升。在云南、贵州等地,消费者更注重猪肉口感和品质,愿意为优质土猪支付更高价格。这种消费升级趋势为当地生猪养殖产业带来新机遇。一些养殖户调整养殖结构,增加优质土猪养殖比例以满足市场需求。区域市场的分化体现消费市场多样性,为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考方向。
四、后市展望:短期筑底震荡,长期关注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1-2 周):中秋备货或催生技术性反弹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市场关注点聚焦于猪肉消费市场。中秋前最后一周,食品厂备货启动,预计将推动生猪价格迎来技术性反弹,价格可能小幅回升至 14 - 14.5 元 / 公斤。反弹动力源于食品厂为满足节日期间市场对猪肉制品需求,加大对生猪采购力度。
仔猪价格也会随补栏情绪回暖而微涨,涨幅预计在 1 - 2%。养殖户看到节日市场商机,逐步增加仔猪补栏量,使仔猪市场需求增加,推动价格上涨。
然而,需关注潜在风险。当前冷库冻肉库存超 120 万吨,若集中出库,将给市场带来巨大供应压力,可能压制生猪和仔猪价格反弹高度。冻肉集中出库会使市场猪肉供应量瞬间增加,在需求未同步大幅增长情况下,供过于求局面加剧,对价格形成下行压力。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反转时机
从长期看,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取决于产能去化节奏。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产能核心指标,其变化对市场供需关系影响重大。若 9 月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4000 万头以下,将是积极信号,意味着生猪产能开始进入实质性去化阶段。按照生猪生长周期,到 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应压力将缓解,价格有望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
对于养殖户,当前市场环境下需合理养殖策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仔猪养殖户可逢低补栏优质二元母猪,目前优质二元母猪价格相较于之前下跌 30%,提供较好补栏时机。同时,对接规模场订单养殖是降低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通过与规模场签订订单,养殖户可提前锁定销售渠道和价格,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对自身收益的影响。
生猪养殖户则需加速出栏 500 斤以上大猪,避免压栏增重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在当前价格低迷情况下,压栏增重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面临价格进一步下跌风险。此外,养殖户可利用期货工具锁定 14 元 / 公斤的保本价。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养殖户可通过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合约,提前锁定生猪销售价格,规避价格下跌风险。
(三)消费者策略
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猪价形势有利。猪价已低于 2020 年同期水平,降低消费者购买猪肉成本。家庭可适量储备冷鲜肉,建议单次采购不超过 10 公斤,既能满足家庭一段时间猪肉需求,又不会因储存时间过长影响猪肉品质。
选择冷鲜肉时,优先选择本地屠宰企业直供产品较为明智。本地屠宰企业直供产品运输距离短,能更好保持猪肉新鲜度,新鲜度相较于其他产品提升 40%。同时,这有助于支持本地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购买猪肉时,消费者应尽量避免高价购买进口冻肉。进口冻肉因运输时间长、储存条件复杂等因素,新鲜度和品质往往不如本地冷鲜肉,且价格相对较高,在当前猪价较低情况下,购买进口冻肉不划算。
结语:在 “至暗时刻” 等待产能出清
2025 年 9 月猪价走势体现产能过剩周期与消费转型期的激烈碰撞。短期来看,供需失衡仍将压制价格,但能繁母猪持续调减、散户加速退出,正为行业筑底积蓄力量。对于从业者,严控成本、优化存栏结构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对于消费者,理性看待价格波动,便是对市场最直接的 “双向奔赴”。毕竟,每一次深度调整,都是产业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猪价的 “破晓时分”,或许就藏在产能去化的细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