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猪肉价格走势:旺季不旺,中秋前现 “阶梯式” 回落
(一)均价微跌 0.4%,延续三周下行趋势
9 月 19 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9.48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降 0.4%。自 9 月 5 日起,该价格已连续三周呈下跌态势,累计跌幅达 3.2%。与 8 月同期相比,价格回落 6.8%;较 2024 年中秋前价格,更是下跌 12.3%。这一价格走势打破了 “节前必涨” 的传统规律,呈现出 “旺季不旺” 的异常现象。
(二)区域分化显著,南北价差扩大至 40%
北方主产区价格面临较大压力:河北石家庄价格为 18.2 元 / 公斤,山东潍坊价格为 17.8 元 / 公斤,部分散户出栏价已跌破 17 元 / 公斤。南方销区价格相对坚挺:广东佛山价格为 22.5 元 / 公斤,浙江杭州价格为 21.8 元 / 公斤,但较上周仍有 1 - 2 元 / 公斤的跌幅。值得关注的是,生猪期货价格同步下跌,主力合约较月初下跌 5.7%,这反映出市场对后市信心不足。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持续下行
(一)供应端:生猪出栏量创三年新高,冻肉库存高企
供应端的过剩压力是本轮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2025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3.5 亿头,同比增长 4.8%;生猪存栏量连续 10 个月超过 4.3 亿头,达到 2022 年非洲猪瘟后的最高水平。规模养殖场加速扩张,头部企业出栏计划完成率普遍超过 110%,新希望、牧原等企业上半年出栏量同比增速均超过 15%,加剧了市场供应饱和状态。
此外,中央及地方冻猪肉储备投放量增加 30%,当前冷库库存已达 120 万吨,相当于全国 10 天的消费量。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 月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开工率达 72%,日均屠宰量同比增长 15%,供应过剩压力集中释放。
(二)需求端:节日效应失灵,替代消费分流明显
需求端的疲软同样不容忽视。在中秋传统备货期内,终端市场表现平淡:农贸市场销量周环比仅增长 2.1%,远低于往年 5% - 8% 的增幅;餐饮企业订单量同比下降 3.7%,部分连锁品牌转向鸡鸭、水产品作为替代食材。消费者调研显示,62% 的家庭表示 “中秋聚餐减少猪肉占比”。在健康饮食观念影响下,牛羊肉、禽肉消费分别增长 8% 和 12%,进一步挤压了猪肉需求空间。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暴跌,养殖成本下移
成本端的变化为价格下跌提供了空间。2025 年以来,玉米、豆粕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截至 9 月,玉米现货价为 2600 元 / 吨,较去年同期下跌 18%;豆粕价格为 3800 元 / 吨,跌幅达 25%。成本支撑减弱,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6 - 17 元 / 公斤,部分高效养殖场已低至 15 元 / 公斤,为价格下跌打开空间。期货市场数据显示,生猪养殖利润从 7 月的 300 元 / 头缩至当前的 150 元 / 头,中小散户盈利空间被压缩 60%。
三、产业链众生相:有人欢喜有人忧
(一)养殖户:出栏即亏损,淘汰潮提前启动
在东北、华北地区,散户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困境。每出栏一头 110 公斤的生猪,便会产生 50 - 80 元的亏损。为减少损失,不少养殖户选择提前淘汰能繁母猪。数据显示,当前能繁母猪的淘汰率已攀升至 20%,而正常年份这一比例仅为 10% - 15%。
一位来自河北的养殖户表示:“现在卖猪,每头得亏 100 元,若不卖,每天还需投入饲料成本,难以承受,只能认赔出栏。” 对于规模企业而言,虽凭借成本优势仍能维持微利,但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已纷纷下调年度出栏目标,这标志着行业产能去化周期提前开启。
(二)消费者:实现 “猪肉自由”,性价比产品热销
猪肉价格下跌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是利好消息。终端市场呈现出 “量增价跌” 的特征。超市中,冷鲜肉销量增长了 18%,猪腿肉、五花肉等大众喜爱的品类,售价降至 15 - 18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降低了 30%。
在北京的一家超市,“9.9 元 / 斤特价猪肉” 专区人气旺盛,日均客流增长了 40%,家庭主妇成为采购主力。部分消费者表示:“现在每周会多做两顿红烧肉,成本比购买蔬菜还低,终于实现‘猪肉自由’了。”
(三)餐饮行业:成本下降却难享红利,陷入价格混战
连锁快餐店、食堂等机构客户采购成本下降了 20%,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利润并未显著提升。某连锁饺子馆推出 “猪肉馅降价 1 元” 的促销活动,销量增长了 15%,但毛利率仅微增 2%。
在高端餐饮领域,黑猪肉、土猪肉等特色菜品因价格敏感度较低,销量逆势增长了 8%。这一现象表明,当前消费分层正在加剧,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愈发明显。
四、后市展望:短期承压,长期看产能去化节奏
(一)中秋后或迎阶段性反弹,但空间有限
节日备货结束后,9 月底价格可能小幅回落至 19 - 19.5 元 / 公斤。10 月国庆假期及南方腌腊季将提振需求,预计 11 月均价有望回升至 20 - 21 元 / 公斤。然而,由于生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反弹幅度难以超过 3%,全年价格呈现 “前高后低” 的走势。
(二)政策组合拳或出手,托底养殖信心
国家发改委正研究启动第三批中央储备肉收储,拟收购 20 - 30 万吨冻猪肉;农业农村部将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场的贷款贴息支持,延缓产能去化速度。业内人士建议,养殖户应避免集中出栏,顺势调整生猪结构,培育适销对路的中大猪;消费者可趁低价储备部分冻品,以平衡后期价格波动的影响。
(三)产业转型加速,品质化成破局关键
广东、四川等地已试点 “品牌猪肉” 认证体系,黑猪肉、有机猪肉等高端产品溢价达 50%;电商平台推出 “冷鲜猪肉定制化分割” 服务,销量增长 35%。数据显示,深加工猪肉制品利润率达 22%,远超鲜肉销售的 8%,产业链正从 “量增驱动” 转向 “价值驱动”。
结语
19.48 元 / 公斤的猪肉价格,既是供需失衡的短期表现,也是产业升级的倒逼信号。当 “猪周期” 波动趋于平缓,消费需求走向多元,中国生猪产业正处于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提升” 的转折点。这个中秋,猪肉价格的 “冷静” 背后,或许蕴含着中国餐桌饮食结构变革的深层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