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大幅下跌:亏损程度剖析
近几个月,生猪市场价格呈现急剧下滑态势,养殖户面临巨大压力,普遍表现出焦虑与无奈。
(一)价格急剧下挫,养殖端亏损严重
自九月中旬起,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外三元生猪均价从月初的 13.53 元 / 公斤,短期内迅速降至 12.71 元 / 公斤,累计跌幅接近 6%。与 2024 年价格峰值相比,跌幅更是超过 30% ,价格下跌幅度巨大。这一价格走势给养殖户带来沉重打击。
价格大幅下跌致使养殖户陷入亏损困境。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养殖一头猪亏损 24.44 元,仔猪育肥的亏损情况更为严峻,达到 73.92 元。此前长达 16 个月的盈利期就此结束,养猪行业再次进入低迷阶段。
不仅生猪价格表现不佳,仔猪和母猪价格同样受到影响。7 公斤的仔猪价格已降至 259 元 / 头,二元母猪价格也降至 1590 元 / 头,均创下 2025 年新低。这些低价不仅削弱了养殖户对未来的信心,也预示着短期内产能去化压力将持续增大,养猪行业后续发展面临挑战。
(二)产能过剩问题:供应端的连锁反应
猪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2024 年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4080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4.6%。尽管超出比例看似不大,但按照生猪养殖周期,这些母猪所产仔猪在今年 9 月前后集中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
从规模猪企数据可看出供应压力。今年 9 月,规模猪企出栏计划量达到 1332 万头,环比增长 1.3%,同比增长高达 17%。大规模出栏已对市场造成较大压力。此外,前期二次育肥的养殖户目前也处于集中出栏阶段,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同时,猪场面临 “小非” 风险,生猪跨区流通受阻。南方中大猪无法顺利调运,只能就地销售,这使得供应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猪价下跌趋势难以逆转。
二、供需失衡困境:旺季消费动力不足
猪价持续低迷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需求端动力不足,加上成本端的变化,使猪市陷入更深困境。
(一)需求端动力不足:高温与预期影响消费
按照以往经验,“金九银十” 是猪肉消费旺季,但今年消费市场表现冷清,缺乏旺季应有的热度。开学季屠宰场开工率虽短暂回升,但很快停滞在 31.8% ,无法为猪价提供持续支撑。
南方地区持续高温,抑制了消费者对鲜肉的需求。菜市场白条肉摊位前顾客稀少,白条肉走货量较上月下降 15%。消费者因高温食欲下降,对猪肉需求持续减少。
终端市场呈现 “量价双跌” 态势。猪肉价格下跌,销量也随之下滑,屠宰企业亏损加剧,每屠宰一头猪亏损扩大到 50 - 80 元。为减少损失,屠宰企业压价收购意愿强烈,与养殖户之间价格博弈激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 “金九银十” 消费旺季,实际表现远低于预期,需求端对猪价的支撑作用消失,猪价上涨面临较大困难。
(二)成本端下降:规模企业的成本优势
在猪价低迷时期,规模养殖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自繁自养成本已降至 1640.47 元 / 头,相比散户低 15% - 20%。这一低成本优势为规模企业构建了稳固的价格防线,即便猪价低迷,仍能保持微利。
然而,这对于整个行业产能去化而言并非有利因素。规模企业因尚有利润,去产能意愿不强,导致去化节奏放缓。市场陷入 “亏损 - 惜售 - 压栏 - 更过剩” 的负向循环,猪价缺乏支撑,持续在低位徘徊,磨底周期不断延长。这对养殖户来说,是漫长而艰难的等待过程,他们期盼市场早日回暖,猪价回归正常水平。
三、政策调控措施:史上最严产能调控实施
面对猪价危机,政策层面迅速采取行动,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力度空前,为低迷的猪市带来希望。
(一)顶层设计规划:明确 200 万头母猪去化目标
9 月 16 日,一场对生猪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牧原、温氏等 25 家龙头生猪养殖企业,共同商讨产能调控方案。会议明确提出到 2026 年 1 月底,这 25 家企业合计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同时各省同步调减 100 万头 。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如此具体的母猪去化目标,旨在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为确保目标实现,配套措施严格。从资金源头入手,严格控制产能扩张的信贷投放,削减刺激产能增长的各类补贴。这对盲目扩产的企业起到了约束作用,遏制了其扩产冲动。这些政策措施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产能去化奠定了基础,彰显了政府稳定猪价的决心。
(二)龙头企业响应:产能调控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政策发布后,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迅速响应,推动产能调控从计划走向实际操作。牧原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公布母猪存栏量调整计划,计划年底前将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较峰值减少 32 万头。这一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榜样,体现了龙头企业在产能调控中的责任担当。
温氏也积极行动,将出栏均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下,并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供猪。这一做法从源头上抑制了投机性需求,避免市场因二次育肥进一步失衡。其他企业纷纷跟进,调整生产计划,配合政策实施 。
此次政策调控首次将财政金融手段相结合,标志着产能调控从以往的软性引导转变为 “强制 + 市场” 双驱动的新模式。这种转变超出市场预期,让人们对产能去化的效果充满期待。随着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产能调控效果可能比预期更快显现,猪市有望迎来转机。
四、未来走势预测:先抑后扬的价格周期
当前,生猪市场未来走势备受关注,是持续低迷还是迎来反弹,成为养殖户和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
(一)短期压力:供应峰值与恐慌情绪影响
中信建投期货预测,9 - 10 月生猪供应压力将达到年内峰值。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处于高位,导致新生仔猪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
同时,散户恐慌性抛售情绪蔓延。面对持续下跌的猪价,散户急于出售生猪以减少损失,这种恐慌情绪在市场中迅速传播,进一步加大了供应端压力。
在供应压力和恐慌情绪双重作用下,猪价可能继续下跌,甚至有可能跌至 12 元 / 公斤附近。屠宰量和仔猪价格等先行指标也显示市场仍处于 “去泡沫” 阶段,只有当恐慌性抛盘完全出清,市场供应压力得到缓解,猪价才有可能企稳。
(二)中长期转机:产能去化与需求修复协同作用
不过,市场转机也在逐渐显现。10 月之后,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开始减少,积极响应政策调整生产节奏,为市场减轻供应压力。欧盟反倾销政策预计将减少进口 535 万头生猪当量,有效缓解市场供应过剩矛盾。
进入四季度,传统腌腊需求将拉动市场。消费者采购猪肉制作腊肉、香肠等,猪肉消费有望增长 5% 以上。饲料成本回落也增强了养殖端的抗价能力,使其在市场价格博弈中更具主动性。
机构预测,到 2026 年二季度,产能调控效果将逐渐显现,猪价有望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行业将迎来趋势性拐点。虽然过程可能存在波折,但只要产能去化持续推进,需求端稳步修复,猪市回暖可期。
五、养殖户应对策略:困境中的生存指南
在猪价低迷时期,养殖户面临严峻挑战,需采取正确策略应对,以寻求发展机会。
(一)短期策略:降低成本与灵活出栏
对于散户而言,应放弃压栏待涨的策略,因为当前市场行情下,压栏会增加风险。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是较为合理的选择,既能避免大猪滞销,又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规模场应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充分利用政策补贴,优化猪群结构。通过淘汰产能低下的母猪,保留优质母猪,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以便在市场回暖时迅速把握盈利机会。
此外,养殖户还应关注区域价差。北方产区养殖户可利用屠宰场开工率回升时机,分批出栏,避免集中出栏造成价格下跌,根据市场价格波动选择最佳出售时机,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长期策略:关注产能去化关键指标
从长期来看,养殖户应重点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和仔猪价格拐点。这两个指标是猪周期的重要指示,能准确反映市场供需关系。
政策已明确母猪存栏量决定未来 10 个月生猪供应,因此养殖户应将关注重点从商品猪转向母猪端,提前布局优质产能。当仔猪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拐点时,预示市场可能反转,养殖户应做好准备迎接下一轮猪周期。
在此过程中,养殖户还应不断提升养殖技术,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调整中积蓄发展力量
当前生猪市场处于产能去化的关键时期,政策调控力度空前,但效果需经过较长养殖周期才能显现。这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虽已看到转折点的希望,但仍需坚持才能到达终点。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既是淘汰低效产能的关键阶段,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当产能泡沫得到充分挤压,供需关系恢复平衡,猪价将在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下触底反弹。在此期间,养殖户理性应对、合理规划是应对行业周期挑战的关键。
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猪市变革中,期待猪价回归合理区间,养猪行业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