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 “组合拳” 直击产能过剩,100 万头调减目标明确
2025 年 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协同国家发改委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释放重要政策信号。会议明确要求包括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在内的 25 家头部猪企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是到 2026 年初将存栏量降至 3950 万头。同时,配套实施严禁二次育肥、将生猪出栏均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以及严控产能扩张类信贷等措施。此次会议所推出的调控举措被业内视作 “史上最严产能调控”,其核心逻辑在于从源头上进行调控,防止生猪市场出现长期供过于求的局面,进而稳定猪价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相关数据表明,2025 年 7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仍超出正常保有量 3.6%。而 2024 年 11 月达到的 4080 万头的高点,其所对应的生猪出栏量正处于集中释放阶段,致使当前生猪均价跌破 13 元 / 公斤,整个行业陷入 “价跌量增” 的困境。
二、三大核心措施拆解: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管控
(一)能繁母猪 “精准去化”:头部企业承担 32% 调减
任务目标分解: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需承担约 32 万头的调减任务。以牧原为例,计划在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362 万头降至 330 万头,占其年初存栏量的 8.8%。主要通过淘汰低产母猪(优先淘汰 PSY<25 头的母猪),预计可减少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供应。
时间窗口:政策效果预计在 2026 年二季度显现。能繁母猪调减后 10 - 12 个月,对应的生猪出栏量预计将减少 5%,这将有效缓解 2026 年上半年的供应高峰。
(二)严禁二次育肥:切断 “赌行情” 投机链条
会议明确要求企业停止向二次育肥户供猪,牧原、新希望等企业已率先执行。此措施旨在解决市场投机问题,2024 年二次育肥导致生猪出栏均重飙升至 135 公斤,阶段性放大供应 20%,加剧了价格波动。根据卓创资讯数据,8 月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回落至 128.3 公斤,在政策推动下,预计四季度可降至 120 公斤以下,相当于减少 2% 的猪肉市场投放量。
(三)金融政策配套:“开源节流” 防范盲目扩张
信贷收紧:银行停止向新建养殖场发放贷款,存量贷款仅可用于饲料采购、疫病防控等方面,以遏制 “逆周期扩产” 的冲动。
补贴转向:取消产能扩张类补贴,将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例如,牧原智能环控系统覆盖率已超 60%,引导行业从单纯的 “量的竞争” 向 “效率比拼” 转变。
三、头部企业响应:从 “被动去化” 到 “主动转型”
(一)牧原:32 万头母猪调减背后的效率革命作为行业龙头,牧原的策略具有示范意义:
母猪结构优化:淘汰 450 天以上的老母猪,使得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9 头提升至 32 头,单头母猪年贡献利润提升 15%。
出栏节奏管控:9 月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较 6 月减少 10 公斤,同时停止向二次育肥户供货,预计四季度生猪销量中 “直达屠宰场” 的比例将提升至 95%。
(二)新希望:“稳存量、提效率” 双轨并行
新希望明确 “三不” 原则:不新增母猪存栏、不盲目扩张产能、不参与二次育肥,并将资源集中于 “聚落式养殖” 模式。单个聚落年出栏 50 万头,饲料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8%,疫病防控效率提升 30%。
(三)行业分化加剧:中小散户加速出清
头部企业的合规化操作促使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据涌益咨询数据,8 月全国散户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2%,而规模场存栏仅微降 0.3%。预计 2025 年底行业集中度将提升至 45%,创历史新高。
四、市场影响:短期承压与长期价值重估
(一)短期:价格磨底,四季度或现 “黄金坑”
政策落地初期,生猪供应压力仍需释放。2025 年四季度生猪理论出栏量同比增长 3%,加之消费旺季提振效果有限,猪价预计在 12.5 - 13.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但机构普遍认为,随着产能去化成效逐渐显现,2026 年二季度起供应压力将逐步缓解,猪价中枢有望回升至 15 元 / 公斤。
(二)长期:产业 “反内卷” 催生高质量发展
成本竞争白热化:牧原、温氏等企业完全成本已降至 12 - 13 元 / 公斤,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5 元 / 公斤以上。政策推动下,低效产能出清将提升行业整体盈利稳定性。
资本配置优化:资金从 “跑马圈地” 式的扩张转向技术升级。2025 年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0%,智能化养殖设备渗透率超 40%,为下一轮周期发展积蓄动力。
五、对养殖户的建议
(一)规模场
充分利用政策补贴,加快智能化改造,将 PSY 提升至 28 头以上,料肉比控制在 2.8:1 以内,构建成本竞争优势。
(二)中小散户
摒弃压栏赌行情的做法,在生猪体重达到 110 - 120 公斤时及时出栏。或者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降低市场风险。
(三)投资者
关注 “去化进度快 + 成本优势显著” 的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逢低布局养殖 ETF(159865),把握 2026 年周期反转带来的投资机会。
结语:从 “周期囚徒” 到 “效率先锋”
此次产能调控并非简单的 “去产能” 举措,而是中国生猪产业从 “量增价跌” 向 “质效优先” 转型的关键转折点。当政策的 “有形之手” 与市场的 “无形之手” 协同作用时,那些能够在行业低谷期修炼内功、积极响应变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周期中获得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或许并非最艰难的时刻,而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