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持续下行:旺季不旺背后的供需困局
(一)价格承压:现货期货双杀,行业陷入深度磨底
近期,生猪市场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养殖户面临较大压力。9 月下旬,全国生猪均价大幅下跌,跌破 13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低,与 7 月反弹高点相比,跌幅超过 15% ,这一价格走势给众多养殖户带来较大经营压力。与此同时,生猪期货加权指数亦未能幸免,主力合约一路下挫至 12800 元 / 吨,已逼近养殖成本线。在消费旺季,市场表现却较为冷清,白条肉批发市场到货量同比减少 10%,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32%,“旺季不旺” 的现象凸显,生猪市场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二)供应过剩:产能高位运行,去化进程缓慢
供应端的压力是导致猪价低迷的主要因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6%。并且,从 2024 年 6 月至 2025 年 2 月,新生仔猪数量增长了 9.3%,这预示着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同比增加 5%。尽管头部企业加速出栏,如牧原、温氏等企业 8 月生猪销量同比增长 27%-38%,但散户压栏惜售情绪升温,出栏均重攀升至 128 公斤,单头生猪出肉量增加 2%,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更为严重。
二、政策精准施策:三大调控重点解析
面对猪价持续低迷的情况,政策层面迅速作出反应,多举措并行,旨在打破当前的供需困局。9 月 16 日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能繁母猪精准去化:划定 100 万头调减红线
此次座谈会明确提出,到 2026 年 1 月底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需从当前的 4042 万头调减至 3950 万头 ,其中头部 25 家企业需承担 100 万头的调减任务。此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源头,其存栏量直接决定未来 10 个月后的生猪出栏规模。目前,头部企业已积极响应,牧原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年初的 362 万头逐步降至 343 万头,并计划年底前再减少 13 万头;新希望自 2023 年起停止新增母猪,当前存栏量稳定在 120 万头。通过精准去化,政策旨在从根源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有效避免 2026 年生猪供应再次过剩。
(二)出栏体重硬性管控:严禁 “养大猪” 投机行为
此前,散户通过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隐性供给,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座谈会要求规模场生猪出栏均重必须严格控制在 120 公斤以下,且严禁向二次育肥户销售生猪。从实际数据来看,8 月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 128.3 公斤,与 6 月相比减少了 2.6 公斤,相当于减少了 2% 的猪肉市场投放量 。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率先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从源头上抑制了投机性需求,使市场供给更加理性。
(三)资金环保双重约束:遏制盲目扩张冲动
在资金方面,监管层明确提出要 “严控产能扩张类信贷”,银行不得向新建养殖场发放贷款,存量贷款仅可用于饲料采购、防疫等周转用途;在环保方面,生态环境部将养殖场环保检查频次提升至 “月度抽查”,一旦发现粪污处理不达标,企业将直接被暂停出栏检疫。这一系列措施从资金和环保两个关键层面,有效遏制了行业盲目扩张的冲动。据相关测算,2025 年新建养殖场数量同比下降了 40%,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 5% 以下 ,行业发展更加稳健、有序。
三、多空博弈加剧:短期承压与长期转机并存
(一)短期:供强需弱格局难改,价格仍有下探空间
尽管政策密集出台,但产能去化传导周期长达 6-12 个月,四季度生猪理论出栏量仍将增长 3%-5%,而消费端受经济环境影响,家庭采购量同比下降 5%,团餐、餐饮渠道需求疲软,预计猪价中枢将下探至 12.5-13 元 / 公斤。部分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散户已陷入亏损,河南、山东等地散户亏损面达 30%,被动出栏现象增多。在此情况下,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养殖户纷纷加快出栏节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短期供应压力。
(二)长期:产能优化催生 “黄金坑”,2026 年中期迎拐点
随着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任务的落实,2026 年生猪出栏量有望下降 5%,供需格局将从 “供大于求” 转变为 “紧平衡”。头部企业通过提升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至 32 头、降低料肉比至 2.8:1,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而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将使行业集中度提升至 45% 以上。中信建投期货指出,若 2026 年三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猪价有望回升至 15-16 元 / 公斤,行业盈利周期将重启。届时,生猪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破局之道:养殖户如何应对 “政策 + 市场” 双周期?
面对 “政策 + 市场” 双周期的复杂局面,养殖户需积极探寻破局之法,以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不同规模的养殖户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应对策略。
(一)规模场:以 “效率” 换 “生存”,抢占调控先机
规模养殖场具备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应在产能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和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将政策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产能结构优化:规模场应加速淘汰 450 天以上低产母猪,优化母猪种群结构。目前,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已将能繁母猪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9 头,部分优秀场区更是高达 35 头。通过精准营养、智能监测等技术,规模场有望将 PSY 稳定在 30 头以上,提升仔猪供应效率,降低单位仔猪分摊的养殖成本。
成本深度管控:在饲料成本方面,通过将玉米替代比例提升至 30%,采用小麦、大麦等替代原料,可有效降低饲料采购成本。智能化养殖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手段,无人值守猪舍覆盖率超 50% 的规模场,可实现人工成本降低 30%,饲料转化率提高 10% 。以新希望为例,通过智能化设备精准投喂,其饲料转化率达到 2.8:1,完全成本降至 14 元 / 公斤以下,在行业中具备较强的成本竞争力。
渠道多元布局:拓展屠宰加工、冷鲜肉直营等下游环节,是规模场抵御价格风险的重要途径。牧原已建成年屠宰 2000 万头的食品厂,其冷鲜肉在河南、山东等地市场占有率超 10%,通过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有效对冲了生猪销售价格波动风险,实现了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 。
(二)中小散户:“快进快出”,规避政策与市场双重风险
中小散户受资金、技术限制,难以与规模场正面竞争,应采取灵活经营策略,在政策引导下实现平稳过渡。
灵活出栏策略:中小散户应摒弃 “赌行情” 心态,放弃压栏惜售做法。生猪体重一旦达到 110 - 120 公斤,就应果断出栏。据测算,压栏期间日均增重成本约 8 元 / 头,压栏时间越长,亏损风险越大。及时出栏既能回笼资金,又能避免后期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融入产业化链条: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是中小散户的合理选择。温氏的 “委托养殖” 模式已覆盖超 3 万户农户,农户只需负责养殖环节,由温氏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指导,并保价回收生猪,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和养殖成本,实现了互利共赢。
关注政策红利:中小散户应密切关注地方政府政策动态,积极利用 “生猪产能调减补贴” 等政策红利。在部分地区,淘汰母猪可获得 300 元 / 头的补贴,这对于产能过剩的中小散户而言,是降低损失的良好机会。同时,散户还可考虑转向牛羊养殖等替代产业,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实现产业转型 。
结语:在 “阵痛” 中孕育新周期
当前,生猪市场处于关键转型期,“政策底” 已然明确,一系列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彰显出政府稳定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的决心。然而,“市场底” 的到来仍需时间,产能去化进程虽已启动,但仍需切实推进,以真正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对于生猪从业者而言,短期价格低迷虽带来经营困难,但这也是行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必然过程。在此阶段,从业者需保持理性与耐心,积极适应政策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提升自身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政策引导将推动生猪产业朝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 “优结构、提效率”,行业将逐步摆脱过去的无序竞争和周期性波动,构建起更稳定、高效的产业体系。华鑫期货章孜海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这轮调控的本质与意义,其不仅是对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更是为下一轮猪周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 2026 年,随着产能调控效果逐步显现,生猪市场有望迎来供需关系的改善和价格的企稳回升。在此过程中,那些能够积极响应政策、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的企业和养殖户,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优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