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速报:猪价 “旺季遇冷”,全国均价创近 2 个月新低
(一)单日下跌 0.8%,终结节前反弹预期
截至 2025 年 9 月 25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9.44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跌 0.8%,与 8 月高点(22.5 元 / 公斤)相比,累计跌幅达 13.6%,创下 7 月以来的价格新低。北方主产区领跌市场,其中河北石家庄价格为 18.2 元 / 公斤,山东潍坊价格为 17.8 元 / 公斤;南方销区价格呈现分化态势,广东佛山价格为 21.6 元 / 公斤(本地土猪溢价 15%),广西新柳邕价格为 16.5 元 / 公斤,南北价差达到 5.1 元 / 公斤,区域市场博弈加剧。市场原本预期中秋、国庆双节能够拉动需求,推动猪价反弹,但当日数据显示,这一期望未能实现。这一价格走势打破了此前市场对于节日效应刺激猪价上涨的乐观预估,为后续市场行情增添了不确定性。
(二)历史对比:同比下跌 18%,打破 “金九” 传统旺季规律
与 2024 年同期(23.7 元 / 公斤)相比,当前猪肉价格同比下跌 18.1%;较 2023 年 “中秋备货期”(21.2 元 / 公斤)下跌 8.3%。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 30 日猪肉价格波动区间为 19.44 - 21.8 元 / 公斤,成交量下降 12%,冻品库存周转天数达到 18 天(正常水平为 12 天),表明市场对双节备货信心不足。按照以往市场规律,“金九银十” 是猪肉消费旺季,猪价通常会随需求增加而稳步上升。然而今年 9 月,猪价却持续走低,不仅出乎消费者意料,也引发了整个行业对于市场规律适用性的思考。
二、深度解析:三大 “寒流” 压制猪价反弹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压力集中释放
能繁母猪存栏超正常保有量 3.7%: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 7 月末数据,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42 万头,相较于正常调控目标 4100 万头,虽差额看似不大,但超出比例预示着未来 6 个月生猪出栏量将持续维持高位运行状态。进入 8 月,集团猪企出栏量同比增长 15%,山东、河南等传统养殖大省的散户也在加速出栏,其中 450 斤以上大猪占比达到 30%。大规模生猪集中涌入市场,短期内造成供应严重过剩局面,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对价格形成了显著压制。
二次育肥集中 “割肉”:前期,许多二次育肥户期望通过压栏获取更高利润,但市场走势未达预期。随着亏损不断扩大,头均亏损超过 200 元,二次育肥户不得不集中抛售 500 斤以上的超重猪。大量超重猪进入市场,导致屠宰企业白条猪均重超过 125 公斤。尽管出肉率有所提升,但市场对大体重白条猪接受度较低。为尽快出货,屠宰企业被迫折价销售,进一步拉低了市场价格,加剧了猪价低迷态势。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叠加替代效应
双节备货量同比减 20%:在商超领域,猪肉礼盒采购量明显下降。以北京盒马为例,其 “猪肉礼盒” 订单量较去年减少 35%。餐饮端数据同样不容乐观,团膳、快餐企业的猪肉采购量下降 18%,并纷纷转向鸡胸肉、鸭肉等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这些数据表明,消费市场上猪肉需求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购买量均在下降。
猪肉 - 牛肉价差扩大至 3 倍:同期,牛肉均价为 66.31 元 / 公斤,而猪肉价格不足 20 元 / 公斤,两者价差扩大至 3 倍。在此价格差距下,家庭采购在肉类选择上更倾向于 “低价猪肉 + 高价蛋白” 的组合方式。在农贸市场,猪肉交易量每周下降 10%,尽管商家采取低价策略,但客单价仅微增 5%,显示即便价格降低,也未能有效刺激消费者增加猪肉购买量,需求端疲软态势显著。
(三)政策端:收储托市效果有限,市场信心受挫
自 8 月以来,国家连续启动三轮中央冻猪肉收储,累计收储量达 4 万吨,折合屠宰生猪 80 万头。然而,该收储量仅占月均出栏量的 1.2%,难以对庞大的供应压力形成有效对冲。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收储更多是信号意义,但养殖户对后市悲观,恐慌性出栏导致收储价格(18.5 元 / 公斤)与市场成交价(17.8 元 / 公斤)倒挂,政策托市效果被稀释。” 收储政策旨在稳定市场价格、提振市场信心,但由于养殖户对市场前景悲观,大量生猪恐慌性出栏,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收储价格高于市场成交价,收储政策的托市效果大打折扣,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三、区域特写:南北市场 “冰火两重天”,低价区现 “踩踏式” 抛售(一)北方主产区:低价抛售成常态,散户亏损面超 60%北方作为我国生猪养殖主产区,在此次猪价下跌中首当其冲。以河北、山东等地为例,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 13.2 元 / 公斤(合 6.6 元 / 斤),低于 13.5 元 / 公斤的养殖成本线。邯郸一位养殖户表示:“当前养殖一头 300 斤的猪,仅饲料成本就需 400 元,按照现价卖出只能获得 396 元,每养一头猪亏损 4 元。长此以往难以为继,只能趁早出栏止损。” 为减少损失,养殖户选择低价抛售。
在屠宰环节,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屠宰企业开工率降至 65%,大量白条猪积压,库存超 98 万吨。为清理库存,屠宰企业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 5% 的价格甩卖白条猪。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库存压力,但进一步压低了市场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北方主产区生猪市场陷入困境,养殖户和屠宰企业均面临严峻挑战。
(二)南方销区:高端猪肉逆势抗跌,活猪交易现 “品质溢价”
与北方主产区形成鲜明对比,南方销区市场呈现不同景象。在广东、福建等地,土杂猪均价达到 22 元 / 公斤,较外三元猪贵 12%。在深圳光明市场,现宰土猪肉摊位客流明显增加,增幅达 15%。“黑猪肉”“山林猪” 等高端品种备受消费者青睐,溢价高达 30%。这些高端猪肉凭借独特品质和口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然而,中低端市场受到北方低价冻品冲击。在广西、云南等地,白条猪价格跌破 17 元 / 公斤,超市推出 “猪肉买一送一” 促销活动,但终端消费仍难以提振,消费者购买热情不高。这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和价格有更高要求,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认可。
四、后市展望:短期承压寻底,中长期关注两大反转信号
(一)短期(9.25 - 10.15):节前备货难改低迷,或下探 19 元 / 公斤
从短期市场走势看,国庆前终端备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价格,预计将价格推高至 20 元 / 公斤左右,但这种提振作用可能较为短暂,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低迷态势。进入 10 月中旬后,屠宰企业的库存回补需求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冻品库存已超过 100 万吨,处于较高水平,屠宰企业需消化库存。与此同时,生猪出栏量仍在增加,进一步加大市场供应压力。在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下探至 19 元 / 公斤,创下 2025 年新低。卓创资讯指出:“若无超预期政策托市,短期难破‘旺季不旺’僵局。” 这表明短期内猪价大幅反弹难度较大,市场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二)中长期(11 月 - 2026 年):产能去化决定价格天花板
利好信号:从长远角度,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影响生猪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若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4000 万头以下,将是积极信号。按照生猪繁育周期推算,2026 年二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减少 8%。供应减少将改善市场供需关系,为价格回升提供支撑。叠加进口猪肉成本上涨(当前到岸价 18 元 / 公斤),国内猪肉价格有望回升至 22 - 24 元 / 公斤,这对养殖户和整个行业而言是利好消息,预示市场可能逐渐走出低迷,迎来新发展机遇。
风险提示:然而,在关注利好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潜在风险。若生猪价格持续低于 13 元 / 公斤,中小散户亏损将进一步加剧,加速退出市场(当前退出率达 25%)。大规模散户退出可能引发产能 “断崖式” 下降。一旦产能大幅下降,2026 年下半年市场生猪供应将大幅减少,而需求不会同步下降,可能导致价格报复性上涨。价格大幅波动不利于市场稳定和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在产能去化过程中把握好节奏,避免产能过度下降,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五、实操指南:养殖户与消费者的 “错峰” 策略
(一)养殖户:止损为主,拒绝 “赌行情” 压栏
及时出栏止损: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养殖户应保持理性,摒弃 “赌行情” 心态,避免盲目压栏。对于体重在 300 斤以上的大猪,应抓住价格相对较高时机,逢高出栏。以当前 19.44 元 / 公斤的价格计算,及时出栏可有效锁定成本,减少亏损。对于体重超过 400 斤的超重猪,虽市场价格可能不理想,但也应果断抛售,即便可能需折价 10%。因为继续压栏不仅无法增加收益,还会增加养殖成本,每天每头猪压栏成本可能高达 15 元,加重养殖户负担。
优化存栏结构:在淘汰低效母猪方面,养殖户应重点关注 500 日龄以上的母猪,这些母猪繁殖效率较低,继续饲养会占用大量资源,增加养殖成本。统计显示,目前 500 日龄以上低效母猪占比超过 15%,淘汰这部分母猪可有效优化存栏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在补栏时,选择 “杜长大” 三元杂交仔猪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当前,这种仔猪价格为 350 元 / 头,相较于年初下跌 20%,为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提供了机会。而且,“杜长大” 三元杂交仔猪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有助于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消费者:错峰采购 + 关注性价比
家庭采购:对于家庭消费者,错峰采购是可行策略。在节日前,可提前囤购一些耐储存的猪肉部位,如猪腿肉、五花肉等,这些部位猪肉冷冻后保质期可达 3 个月,不影响口感和品质。电商平台也是购买猪肉的良好渠道。在电商平台的 “百亿补贴” 活动中,进口冻猪肉性价比往往较高。以美国谷饲猪肉为例,其折合价格仅为 16 元 / 公斤,低于国内部分猪肉价格。消费者可在活动期间关注进口冻猪肉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餐饮消费:在餐饮消费方面,消费者可选择现切猪肉火锅、卤味店等业态,这些业态的猪肉通常新鲜现做,口感较好,价格相对合理。应尽量避免选择高价预制猪肉制品,因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较多添加剂,且价格较高。一些连锁品牌推出 “猪肉惠民套餐”,人均消费可控制在 60 元以内,性价比相较于普通套餐提升 25%。消费者可关注这些惠民套餐信息,既能满足饮食需求,又能节省开支。
(三)风险提示
在市场波动背景下,消费者购买猪肉时需警惕个别市场可能出现的 “注水解冻肉”“病死猪流入” 等问题。购买猪肉时,务必认准 “两证两章”,即动物检疫证、肉品品质检验证,以及检疫合格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章。这些证件和印章是猪肉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这些的猪肉才经过严格检验检疫,可放心购买。对于冻品猪肉,要特别注意生产日期和储存条件。生产日期过久的冻品猪肉,口感和品质可能受影响;储存条件不当的冻品猪肉,可能滋生细菌,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购买时应仔细查看包装相关信息,确保购买到质量安全的猪肉。
结语:猪价下跌是 “阵痛” 更是 “洗牌”
9 月猪肉价格 0.8% 的下跌,看似幅度较小,实则是产能过剩周期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加速出清的显著信号。对于养殖户而言,以往 “靠天吃饭”、盲目跟风、等待价格回升的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他们需以成本线为基准,精准把握出栏时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对于消费者来说,猪肉价格下跌提供了提升蛋白质摄入性价比的机会,但在享受低价的同时,需理性辨别猪肉品质,不被低价误导,确保购买到安全、优质的猪肉。
随着 “猪周期” 进入深度调整期,未来 6 个月将是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冻猪肉收储规模的调整以及终端消费回暖的速度,这三大指标将对猪价走势和市场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充满变数的市场中,无论是养殖户还是消费者,都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因为在市场波动中,理性判断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做出正确决策,还能帮助各方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