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猪价腰斩至5元区:养殖业寒冬来袭,2026年或迎更严峻考验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0/9 9:14:42 关注:34 评论: 我要投稿

  一、生猪市场冰火两重天:价格暴跌与亏损扩大

  (一)全国猪价崩塌式下跌,超 10 省跌入 “5 元时代”
  近期,全国生猪市场处于极为严峻的态势,呈现出价格崩塌式下跌的局面。据大畜牧网 10 月 7 日数据表明,全国平均猪价已降至每斤 5.95 元,环比下跌 0.07 元,跌幅达 1.12%,此价格不仅创下本年度最低价,更是近 3 年半以来的最低值。与去年同期相比,猪价大幅下跌 2.81 元,跌幅为 32.1%,成为近 4 年同期的最低价。
  从各省份具体情况分析,形势更为严峻。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新疆、黑龙江等 12 个省份的生猪价格已跌破 5 元 / 斤,全国均价亦降至 6.38 元 / 斤。在短短一个月内,猪价较 9 月初暴跌 15%,达到 2022 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曾经在生猪价格上处于高位的华南地区,如今也未能幸免。广西的生猪价格仅为 5.3 - 5.5 元 / 斤,成为全国的价格洼地;而华北、东北地区的均价普遍在 5.7 - 6.2 元 / 斤之间。
  在如此低价行情下,养殖户面临着巨大困境。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超七成养殖户已陷入亏损状态。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高达 54 元;采用外购仔猪育肥模式的养殖户,每头猪亏损更是达到 128 元。这对于众多养殖户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许多人面临着巨大经济压力,甚至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二)产能过剩与压栏增重加剧市场压力
  当前生猪出栏均重飙升至 128.55 公斤,创下五年以来的新高。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惜售的心理。他们期望猪价回升以获取更高收益,故而选择让生猪继续生长,致使生猪体重超标。然而,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隐性供给过剩。随着市场上生猪供应量持续增加,供大于求的矛盾愈发突出,猪价也因此承受更大的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仔猪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月环比暴跌 26%,15 公斤仔猪的价格降至 350 元 / 头。这使得繁育端的亏损进一步扩大,许多繁育场陷入困境。仔猪价格的下跌,也预示着后续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将持续低迷。因为养殖户在看到仔猪价格下跌、养殖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往往会减少补栏数量,甚至放弃养殖。这将导致整个行业的产能去化周期延长,市场恢复平衡的难度加大,猪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二、巨头博弈:成本控制成 “保命符”,中小散户加速出局

  (一)头部企业成本优势凸显,微弱利润下仍能抗压

  在当前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下,头部企业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成本控制成为其关键竞争力。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养殖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成功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以牧原股份为例,2025 年 5 月,其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 12.2 元 / 公斤左右,约合 6.1 元 / 斤,且成本仍在逐月下降。这一成绩得益于牧原股份高度集约化的自繁自养模式,以及在养殖技术、疫病防控、饲料配方等方面的大量研发投入。规模化养殖使得牧原股份在饲料采购、设备利用等方面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了单位成本;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精准的疫病防控体系,则有效提高了生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
  温氏股份同样表现卓越,5 月份其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也控制在 6 - 6.1 元 / 斤。温氏股份采用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分散养殖风险的同时,通过标准化的养殖流程和技术指导,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服务等,确保养殖过程的规范化和高效化,从而降低了整体成本。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的成本劣势愈发显著。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中小散户的养殖成本普遍在 7 - 7.5 元 / 斤。在当前 6.38 元 / 斤的均价下,中小散户每出栏一头猪,就要面临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亏损。高昂的成本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许多中小散户不得不忍痛清栏退出,以减少损失。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小散户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出现明显下降,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二)集团猪场 “以量换价”,加速市场出清

  中秋、国庆双节前,大型猪企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 “以量换价” 策略,日均出栏量较平日大幅增加 20% - 30%。9 月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 8%,这一增长幅度远超市场预期。集团化猪场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规模化养殖优势,低价抛售生猪,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急剧增加,进一步压制了猪价。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团化猪场的出栏计划完成情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由于部分集团化猪场年初制定的出栏目标较高,为完成任务,临近年底时加大了出栏力度。一些大型猪企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生猪,以换取市场份额的提升。这种低价竞争策略虽在短期内能够增加销量,但也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截至 9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 4000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尽管行业已意识到产能过剩问题,但由于能繁母猪的去化速度不及预期,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仍然充足。能繁母猪存栏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大型猪企对未来市场仍抱有一定信心,不愿意轻易淘汰能繁母猪;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养殖户虽然亏损严重,但由于缺乏其他收入来源,仍然选择继续养殖,寄希望于市场行情好转。
  产能去化速度缓慢,使得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猪价持续下跌,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也导致行业内的并购重组活动日益频繁,一些小型养殖企业逐渐被大型企业收购或淘汰,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三、期货与资本预警:市场信心降至冰点
  (一)生猪期货持续下挫,空头情绪蔓延
  生猪期货市场走势,充分反映出当前市场对生猪行业的悲观预期。9 月 29 日,大商所生猪主力合约 2511 开盘后便一路下行,跌幅超 2%,最终报收于 12365 元 / 吨。此价格较前几日大幅下跌,市场空头情绪浓厚。10 月 7 日,节后首个交易日,生猪主力合约延续跌势,进一步跌至 12200 元 / 吨,创下年内的次低水平。
  光大期货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尽管节前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情绪,但由于当前生猪市场供给严重过剩,出栏量持续处于高位,生猪现货价格依旧疲软,这对期货盘面形成明显抑制作用。从持仓数据来看,空头持仓量持续增加,多头则纷纷减仓离场,显示出投资者对生猪后市普遍持悲观态度。光大期货甚至直接建议投资者 “轻仓过节”,以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短期猪价反弹的信心严重不足。
  (二)资金撤离与养殖 ETF 逆势抄底并存
  在二级市场上,畜牧养殖板块表现同样不佳。整个 9 月,畜牧养殖板块累计跌幅高达 12%,众多养殖企业的股价纷纷下挫。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股价在 9 月下跌了 15%,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的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跌幅。资金大量撤离养殖板块,显示出市场对行业前景的担忧。
  然而,在一片悲观情绪中,也有部分机构资金选择逆势布局。畜牧养殖 ETF(516670)在近期表现出强劲的吸金能力,近一周净流入资金超过 8000 万元。这表明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当前生猪行业已处于周期底部,具有一定投资价值,因此选择通过 ETF 的方式布局,以期在未来行业复苏时获得收益。
  从持仓结构来看,畜牧养殖 ETF 的前十大重仓股涵盖了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海大集团、大北农等饲料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尽管部分机构资金逆势抄底,但在短期供需失衡的大背景下,养殖企业的股价仍然承压明显。市场对行业产能去化的速度和程度存在疑虑,只有当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场供需恢复平衡,养殖板块的股价才有望迎来真正的反弹。
  四、2026 年猪价或现 “地板价”:1590 万吨过剩量倒逼去产能

  (一)供需失衡加剧,过剩量达近 3 个月消费量

  从当前市场数据来看,2026 年生猪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约为 4000 万头,而行业供需平衡所需的能繁母猪数量仅为 3500 万头,这意味着能繁母猪存栏量多出 500 万头。按照每头母猪年提供 26 头商品猪计算,2026 年的生猪产能将达到 6840 万吨。然而,需求端表现却不容乐观。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6 年国内猪肉的需求量预计仅为 5250 万吨,这就导致供需差高达 1590 万吨。
  这 1590 万吨的过剩量具有重大影响,其相当于全国近 3 个月的猪肉总消费量。如此庞大的过剩量,无疑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由于猪肉是易腐食品,不能长时间储存,且全国猪肉冷库总容量有限,储存成本又高,无法全部存入冷库。因此,这些过剩的猪肉只能通过降价销售的方式来消化,这也使得猪价不得不面临大幅下跌的压力。
  行业分析指出,为有效淘汰低效产能,使产能回归合理区间,猪价需要跌至 5 - 5.5 元 / 斤,并且让整个行业连续亏损 3 - 5 个月,这样才能实现 “真去产能”。当猪价跌至这个水平时,养殖企业的利润将被大幅压缩,甚至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化猪场会主动淘汰低产母猪,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中小散户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可能会因扛不住亏损而选择退出市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缓解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去产能进程缓慢,行业面临深度洗牌
  尽管国家已意识到生猪产能过剩问题,并启动了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要求龙头企业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但从实际数据来看,去产能的进程依然缓慢。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仅环比微降 0.1%,这一降幅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规模化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他们选择 “硬扛”,不愿意轻易淘汰能繁母猪。因为他们认为,虽然当前市场行情不佳,但只要能够坚持下去,等到市场复苏,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此外,规模化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这也使得他们有底气继续维持产能。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由于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在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成为去产能的主力。许多中小散户在亏损的压力下,不得不忍痛淘汰母猪,甚至放弃养殖。这种分化现象导致产能去化周期延长,使得市场供需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预计 2026 年生猪市场可能会经历更漫长的 “磨底期”,行业将面临深度洗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成本控制能力强、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将有望生存下来,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那些成本高、效率低的企业则可能会被淘汰出局,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五、养殖户生存指南:降本增效与风险规避
  (一)短期策略:及时出栏止损,优化存栏结构

  在当前猪价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养殖户应果断摒弃侥幸心理,避免盲目压栏。对于体重超过 120 公斤的超重生猪,应优先安排出栏。因为随着生猪体重不断增加,其料肉比会逐渐升高,饲料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及时出栏超重生猪,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养殖亏损,还能有效减轻市场的供应压力,避免因过度压栏导致猪价进一步下跌。
  除及时出栏超重生猪外,养殖户还应积极淘汰低产母猪,优化能繁母猪的结构。低产母猪不仅繁殖效率低下,还会消耗大量的饲料和养殖资源,增加养殖成本。通过淘汰低产母猪,引入优质种猪,可以提高能繁母猪的繁殖性能,将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5 头以上。这样一来,养殖户在减少养殖数量的同时,能够保证仔猪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养殖效益。
  (二)长期布局:关注政策红利与产业链延伸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对于养殖户而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机遇。例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对生猪调出量较大的县给予资金奖励,养殖户可以通过提高出栏量,争取所在县获得更多奖励资金,从而间接获得政策支持。规模化养殖补贴则针对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场,给予建设补贴、设备购置补贴等,帮助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设施水平。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当地政府的政策动态,积极申请相关补贴,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在延伸产业链方面,“养殖 + 屠宰 + 加工” 一体化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构建一体化产业链,养殖户可以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全流程控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冷鲜肉、预制菜等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收入。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已经开始涉足预制菜领域,推出了红烧肉、糖醋排骨等预制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养殖户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实现多元化发展,有效对冲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结语:周期底部的 “生存之战”
  当猪价跌破多数养殖户的成本线,当前严峻形势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资金储备,更是成本控制能力与战略远见。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推动规模化与智能化升级,才能穿越周期低谷。而 2026 年的猪价 “深蹲”,或许正是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经历彻底的产能出清,才能迎来下一轮周期的曙光。 正如农业农村部持续强调的产能调控目标,以及大畜牧网、光大期货等专业机构的监测与分析所揭示的,生猪产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养殖户与企业需以更长远的视角、更灵活的策略,在这场 “生存之战” 中谋求出路,共同迎接行业重塑后的新生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5年9月24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及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2025/10/9 9:49:59
生猪检疫乱象:一张照片就能通关?食品安全防线如何失守2025/10/9 9:07:52
丹麦养猪业突发生物安全事件!3850 头猪疑染布鲁氏菌病,全球养殖业敲响警钟2025/10/8 18:24:21
5 元猪价困局:21 省价格下跌背后的产能波动与行业发展挑战2025/10/8 18:21:38
5 元猪价困局:21 省价格下滑背后的产能调整与行业变革2025/10/8 18:10:49
反倾销“组合拳”出击:欧盟猪肉退场,国内猪业如何接住百亿市场机遇?2025/10/7 22:10:52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