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牛肉行情综述:均价 66.04 元 / 公斤,节后首次出现小幅回调
(一)全国均价微降,区域分化态势加剧
截至 2025 年 10 月 9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 66.04 元 / 公斤,相较于节前(9 月 28 日)下降 0.4%,结束了连续 2 周的窄幅震荡走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北方主产区价格稳中有降,以内蒙古、新疆等牛肉主产地为例,白条牛肉均价处于 62 - 64 元 / 公斤区间,较节前微跌 1%。主要原因在于屠宰场库存消化缓慢,前期大量屠宰的牛肉积压仓库,市场短期内难以完全吸纳。北京新发地市场牛肉大宗价达 56.5 元 / 公斤,创下近 2 个月的低位,本地消费淡季对市场影响显著,居民采购意愿不高,商家被迫采取降价促销策略。
而南方销区则展现出较强韧性,广东佛山牛肉均价为 73.5 元 / 公斤,上海为 80 元 / 公斤,环比保持持平。尽管本地餐饮企业备货较为谨慎,未出现大规模囤货现象,但高端牛肉需求稳定。部分高端餐厅对高品质牛肉的采购仍维持一定规模。云南、贵州等地因本地黄牛供应偏紧,价格维持在 75 - 80 元 / 公斤的高位。当地独特的养殖环境和饮食习惯,使得黄牛备受市场青睐,然而供应却难以满足需求,进而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二)品种价差扩大,高端牛肉抗跌性凸显
按品类划分,不同牛肉产品价格分化显著。基础品类面临价格压力,牛碎肉价格为 14.52 元 / 斤(约 29.04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12%;牛腩价格为 19.01 元 / 斤(约 38.02 元 / 公斤),跌幅达 1.26%。家庭采购量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节后居民回归日常饮食,对这类适合家庭炖煮的低价品类需求较为疲软。
高端品种价格则表现坚挺,牛排价格为 17.84 元 / 斤(约 35.68 元 / 公斤),跌幅 0.99%,宁夏滩牛、内蒙古雪花牛肉均价为 80 - 100 元 / 公斤,与节前持平。这些高端牛肉凭借 “有机认证 + 溯源系统” 维持价格溢价,消费者更倾向于为安全、高品质的牛肉支付较高价格。线上销量增长 15%,电商平台为高端牛肉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便捷的购买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选购。
二、价格微降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与进口冲击双重影响
从供应端分析,当前肉牛存栏量持续上升,进口牛肉的冲击也不容忽视。2025 年 9 月,全国肉牛存栏量达到 4500 万头,同比增长 3.2%,创下历史新高。山东、河南等传统养殖大省的出栏量环比增加 10%,在中秋国庆前,养殖户集中抛售大体重肉牛,导致市场上牛肉供应大幅增加,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局面。
进口牛肉的低价倾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1 - 9 月,我国牛肉进口量达到 36.29 万吨,同比增长 21.58%。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冻牛肉到岸价约为 45 - 50 元 / 公斤,相较于国产牛肉价格低 15% - 20%。这些进口牛肉通过商超冷链直供的方式进入市场,迅速压缩了本土牛肉的市场空间。在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进口牛肉频繁开展促销活动,吸引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进一步削弱了国产牛肉的市场竞争力。
(二)需求端:节后消费 “量价背离”,替代效应显著
在需求端,节日效应的透支和肉类的替代消费现象明显。国庆假期期间,餐饮消费集中释放,但节后,团体采购和宴席订单急剧减少。据美团数据显示,节后一周全国牛肉餐饮订单量环比下降 30%,终端补货周期从节前的 5 - 10 天延长至 15 - 20 天,延长了整整 10 天。消费者采购热情大幅降低,市场需求明显疲软。
与此同时,猪肉、禽肉、水产品等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全国猪肉均价为 22 元 / 公斤。在中低端市场,“以猪代牛”“以禽代牛” 的趋势愈发明显。在一些农贸市场,原本购买牛肉的消费者纷纷转向价格更为亲民的猪肉和禽肉,牛肉销量回落至日常水平的 70%,需求端面临较大压力。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运行,养殖利润持续受压
成本端方面,饲料价格上涨和养殖成本增加制约着行业发展。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同比上涨 18%,环保设施投入的增加也使养殖成本进一步攀升。目前,肉牛养殖成本已达到 32 - 35 元 / 公斤(活牛),对应白条牛肉成本约为 64 - 68 元 / 公斤,而当前批发市场均价已接近盈亏平衡点。
规模养殖场凭借完善的成本管控体系,仍能维持微薄利润,但散养户普遍处于亏损边缘。虽然散养户的惜售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价格,但从整体供需格局来看,难以改变价格下行的趋势。在高成本压力下,养殖端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区域市场特写:南北差异背后的供需逻辑
(一)北方:冻品主导,价格弹性收窄
在北方市场,冻品牛肉占据主导地位。在北京、河北等地,冻品牛肉占比高达 60%。这些冻品牛肉大多来自大型屠宰企业的冷库,经过长时间储存和运输后进入市场销售。由于屠企库存高企,普遍达到 10 天以上,导致市场上冻品牛肉供应充足,价格波动空间较小。在这种情况下,1.2kg 以下的碎肉产品报价在 55 - 60 元 / 公斤之间,价格相对稳定。这些碎肉产品虽价格较低,但肉质较为松散,适合加工肉馅、熟食等产品,受到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的青睐。
而在内蒙古、辽宁等地,活牛屠宰的鲜牛肉凭借 “现宰现卖” 的特点,保持着 5% - 10% 的价格溢价。这些鲜牛肉屠宰后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保证了肉质的新鲜度和口感。消费者可在市场上购买到当天屠宰的鲜牛肉,享受新鲜的牛肉美食。这种现宰现卖的销售方式,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需求,也为当地牛肉市场带来一定的溢价空间。内蒙古的一些农贸市场,鲜牛肉报价在 68 - 70 元 / 公斤之间,相比冻品牛肉,价格高出不少。
(二)南方:鲜品为主,高端消费支撑
南方市场呈现出鲜品为主的特点,鲜牛肉占比超过 70%。在广东、广西等地,随着 10 月下旬火锅、腊味消费旺季的临近,市场对鲜牛肉的需求逐渐增加。1.5kg 以上的牛腿肉、牛腱子报价在 70 - 75 元 / 公斤之间,环比持平。这些部位的牛肉肉质鲜嫩,适合制作火锅、腊牛肉等美食,深受消费者喜爱。加工厂也开始囤货,制作牛肉丸、腊牛肉等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广东的一些牛肉加工厂,每天都会采购大量鲜牛肉用于制作牛肉丸。这些牛肉丸口感鲜美,弹性十足,成为广东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浙江、福建等地受电商直播的带动,“和牛雪花牛肉” 的线上销量增长 25%,溢价空间达到 40%。这些高端牛肉凭借独特的雪花纹理和丰富口感,吸引众多消费者关注。电商直播平台为这些高端牛肉提供展示平台,主播通过生动介绍和现场烹饪展示,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和牛雪花牛肉的品质和特点。一些电商直播平台上,和牛雪花牛肉均价达到 120 元 / 公斤,虽价格较高,但仍受到消费者追捧。
四、后市研判:短期震荡寻底,长期依赖产能去化
(一)短期走势(10 月中下旬)
展望 10 月中下旬,全国牛肉均价大概率在 65 - 67 元 / 公斤区间震荡。北方主产区因库存消化缓慢,价格仍有下行空间,或可触及 62 元 / 公斤。随着冬季来临,运输成本增加,且屠企仍需时间清理库存,降价促销仍将是市场的主要策略。
南方销区则受消费旺季拉动,优质牛肉价格有望小幅反弹至 72 - 75 元 / 公斤。随着气温下降,火锅、腊味等传统美食迎来消费高峰,市场对优质鲜牛肉的需求将逐步回升。广东、广西等地的牛肉火锅店生意逐渐火爆,对牛腱子、牛腿肉等部位的采购量大幅增加,将推动价格上涨。
国家发改委冻肉收储政策是关键变量。若政策落地,可能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价格止跌企稳;若政策未出台,低价态势将延续至 11 月初。在 2024 年,国家曾进行冻牛肉收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价格。若今年启动类似政策,将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二)长期趋势(1 - 3 个月)
长期来看,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和养殖亏损加剧,未来 1 - 2 年中小散户将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占比有望提升至 40%。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将增强行业对价格的调控能力,有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一些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一些中小散户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承受市场压力,不得不选择退出。
牛肉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属性契合中产阶层需求,预计 2025 年全国牛肉消费量将达 880 万吨,同比增长 3.5%。高端餐饮与预制菜渠道将成为主要增量来源。高端餐饮市场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持续增长,雪花牛肉、和牛等高端品种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预制菜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牛肉产业带来新机遇,牛肉丸、牛肉饼等预制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五、产业链各环节应对策略
(一)养殖户:控制规模、优化品种、强化对接
对于养殖户而言,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和优化品种结构至关重要。养殖户应及时出栏 1300 斤以上的大体重肉牛,避免因压栏导致成本增加。压栏不仅会增加饲料成本,还可能面临肉牛体重增长放缓、肉质下降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养殖收益。优先淘汰低产母牛,优化存栏结构,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低产母牛养殖成本高,但产肉量和繁殖能力较低,淘汰这些母牛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为优质母牛提供更多资源和空间。
在销售渠道方面,养殖户可积极对接本地屠宰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肉牛能够及时销售。部分养殖户还可尝试与电商平台合作,探索 “直播卖牛 + 定制屠宰” 的新模式。通过直播平台,养殖户可直接展示肉牛的生长环境、饲养方式和健康状况,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肉牛品质,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定制屠宰服务则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更精准的产品和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溢价空间。
(二)加工企业:把握淡季、拓展品类、塑造品牌
加工企业可利用当前牛肉价格低位的时机,增加冻牛肉储备,为未来市场需求的回升做好准备。冻牛肉的储备不仅可降低采购成本,还可在市场价格波动时起到调节作用,保证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稳定。
在产品开发方面,企业应积极拓展品类,开发即食牛肉干、牛肉预制菜等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即食牛肉干方便携带,适合作为休闲零食;牛肉预制菜则可节省消费者烹饪时间,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企业还可对接餐饮连锁,推出定制化分割品,根据餐饮企业需求,提供不同规格和品质的牛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品牌建设也是加工企业的重要任务。打造地域品牌,如 “宁夏滩牛”“延边黄牛肉” 等,利用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有机认证、区块链溯源等手段,增强产品差异化,让消费者更放心地购买和食用。线上渠道的溢价空间可达 30%,企业应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销量。
(三)消费者:错峰采购,关注性价比品种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牛肉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掌握一些购买技巧可节省开支。在日常消费中,消费者可优选牛碎肉、牛腩等低价品类,这些品类价格在 55 - 60 元 / 公斤左右,虽价格较低,但口感和营养价值并不逊色。牛碎肉适合制作肉馅、炒菜等,牛腩则适合红烧、煲汤,能够满足家庭日常烹饪需求,性价比突出。
关注电商平台的 “产地直供” 活动也是不错选择。通过电商平台,消费者可直接购买到产地直发的鲜牛肉,价格较线下低 10% - 15%。电商平台还提供更多选择和便利,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小规格包装,减少浪费。在购买时,消费者应注意选择正规电商平台和商家,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2025 年国庆后牛肉价格的小幅回落,是产能过剩与需求阶段性回落的必然调整。短期市场需消化供应压力,长期则依赖产能去化与消费升级实现突破。对于从业者,应理性应对周期波动,聚焦品质升级;对于消费者,当前正是以合理价格选购优质牛肉的良好时机。后续行情如何发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