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速递:全国牛肉批发价小幅回落,区域分化显著
(一)全国均价微降,终结连续五日横盘
根据 2025 年 10 月 10 日 14:00 的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 65.93 元 / 公斤,相较于前一日的 66.06 元 / 公斤,下降幅度为 0.2%,换算为斤价则是 32.97 元。这是国庆假期之后,牛肉价格首次出现小幅调整,与 9 月峰值(68.5 元 / 公斤)相比,累计降幅达到 3.7%,目前整体处于近半年价格的低位区间。
(二)南北市场价差扩大,主产区与销区冷热不均
北方主产区价格呈现稳中有降态势:北京新发地市场大宗价为 56.5 元 / 公斤,环比持平;内蒙古赤峰西城市场价格为 54 元 / 公斤,低价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地区,这体现出本地供应较为充足。南方销区价格相对抗跌,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均价为 80.43 元 / 公斤,广东佛山中南市场为 73.6 元 / 公斤,主要原因是冷链运输成本以及本地养殖规模有限对价格形成支撑。全国最高价出现在无锡天鹏市场,达到 120 元 / 公斤,最低价为河南黄淮市场的 48 元 / 公斤,价差高达 72 元 / 公斤。
二、三大动因解析:供应过剩叠加需求淡季,价格短期承压
(一)供应端:国产 + 进口双增,市场库存高企
当前正值肉牛集中出栏时期,内蒙古、甘肃等主产区日均上市量相比 9 月增长了 10%。2025 年 1-9 月,全国肉牛出栏量同比增加 4.2%,牛肉产量达 680 万吨,同比增长 3.8%。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内肉牛养殖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养殖技术不断革新,例如精准营养配方、智能化养殖设备的应用,有效提升了肉牛的生长速度与出肉率。同时,政策持续鼓励肉牛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出栏量和产量稳步提升。
进口牛肉也在持续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1-9 月累计进口量为 45.2 万吨,同比增长 6.5%,低价冻品(均价 58 元 / 公斤)占比提升至 35%。南美洲、澳大利亚等牛肉主产国凭借广袤的牧场资源、先进的养殖体系,具备成本优势,大量低价冻品涌入国内市场,导致批发市场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18 天,较去年同期增加 3 天,市场消化压力显著增大。
(二)需求端:节后消费回落,替代效应明显
国庆假期集中消费过后,家庭及餐饮端对牛肉的需求显著降温,牛肉周度消费量环比下降 7%。假期期间,家庭为准备节日聚餐、走亲访友大量采购牛肉,餐饮行业也推出众多牛肉菜品以吸引食客,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假期结束后,消费回归常态,需求自然回落。
同期猪肉价格处于低位运行(18.85 元 / 公斤,环比增长 1.1%)、鸡肉性价比优势突出(17.9 元 / 公斤,环比增长 2.0%),消费者转而选择低价肉类,牛肉在终端市场的替代率提升至 22%。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分析,在满足日常蛋白质摄入需求时,价格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当猪肉、鸡肉价格明显低于牛肉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更实惠的肉类。南方地区由于气温未明显下降,牛肉火锅、卤味等需求启动滞后,进一步对短期行情造成拖累。往年 10 月南方天气转凉,牛肉火锅、卤味成为热门美食,但今年气温偏高,消费者对这类热食、重口味食物兴趣不足,需求增长缓慢。
(三)成本面:养殖成本下移,养殖户低价抛售
尽管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较上半年微涨 1.5%,但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60%,养殖效率的优化使得完全成本降至 62 元 / 公斤,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1.2 元 / 公斤。规模化养殖场通过集中采购饲料、科学规划养殖流程、合理配置人力等措施,降低了单位养殖成本。部分中小散户因担心冬季消费淡季价格继续走弱,选择 “逢低出栏”,导致市场出现阶段性低价抛售现象,华北地区部分养殖户出栏价较成本价低 1 - 2 元 / 公斤,加速了价格下行。中小散户资金储备少、抗风险能力弱,面对价格波动,为避免更大损失,只能无奈低价出售肉牛,加剧了市场价格竞争。
三、市场影响:产业链各环节反应不一,终端传导滞后
(一)养殖端:利润压缩,规模化与散户分化加剧
中小养殖户盈利空间从 9 月的 300 元 / 头收窄至 150 元 / 头,部分散户暂停补栏,10 月第一周牛犊价格微跌 0.8% 至 8500 元 / 头;但规模化企业凭借成本控制优势,继续按计划补栏,行业集中度提升至 52%。内蒙古某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当前价格已接近散户心理防线,预计 11 月可能出现区域性惜售。”
(二)加工流通:冻品库存高企,贸易商谨慎观望
下游加工企业普遍维持 20 - 25 天的低库存,某龙头企业冻品库存量较 9 月下降 15%,并优先消化鲜肉;经销商出货速度放缓,华北地区贸易商日均成交量下降 10%,部分商家推出 “买 10 公斤送 1 公斤” 的促销活动。值得关注的是,电商平台牛肉销量逆势增长 8%,新疆、宁夏等产地直供的有机牛肉礼盒订单量周增 12%,显示出高端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韧性。
(三)消费者端:零售价格暂未跟跌,性价比窗口显现
农贸市场鲜牛肉零售均价仍维持在 75 - 85 元 / 公斤(较批发价溢价 15% - 25%),由于终端商户前期进货成本较高,短期内降价意愿不强。但批发市场已显现出性价比优势:当前牛肉批发价仅为羊肉的 107%(羊肉 61.35 元 / 公斤)、牛肉火锅食材价格环比下降 5% - 8%。建议家庭用户关注批发市场牛腱子、牛腩等分割产品,其单价较零售低 20% - 25%,适合冷冻储备。
四、实用采购指南:三招买到高性价比牛肉
(一)错峰采购时机
在采购牛肉时,把握好采购时机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每日 15:00 之后,批发市场临近闭市,商家为减少库存,通常会对当天剩余鲜肉进行低价处理,此时采购方可进行合理议价,通常可获得 5% - 10% 的价格优惠。例如,上周六下午在批发市场,原本 65 元 / 公斤的牛腩以 62 元 / 公斤的价格成交。
线上采购同样存在技巧,某东的 “产地直供” 频道和拼多多的 “农产品秒杀” 频道时常推出限时折扣活动。在某东的 “产地直供” 活动中,整箱购买 10 公斤装的牛肉,可再享 9 折优惠,折合单价 62 - 64 元 / 公斤,可节省较多费用。并且这些牛肉均从产地直接发货,新鲜度有保障,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二)部位选择技巧
选择合适的牛肉部位,既能保证食用口感,又能实现成本控制。牛腿肉可称为性价比之王,其出肉率高,每头牛的牛腿肉占比较大,市场供应充足,因此价格相对较为亲民,批发价在 60 - 62 元 / 公斤。该部位肉质紧实且富有嚼劲,非常适合用于红烧、卤制等烹饪方式。牛霖肉同样具备优势,其肉质紧实,脂肪含量低,适合用于炒菜,单价较菲力、眼肉等高端部位低 30% 左右,是日常炒菜的优质选择。
若追求极致口感,牛肋条则是不二之选,其雪花纹丰富,炖煮后肉质鲜嫩多汁,香味浓郁,适合炖汤,批发价为 68 - 70 元 / 公斤 。但在购买时需注意辨别注水肉,可通过按压牛肉进行判断,若有渗水现象且颜色暗沉,则很可能为注水肉,此类肉不仅口感欠佳,营养价值也较低,应避免购买。
(三)冻品鉴别要点
冷冻牛肉亦是可行的采购选择,但鉴别其品质至关重要。优先选择 “急冻锁鲜” 产品,这类产品采用先进的急冻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将牛肉温度降至极低,最大程度减少冰晶的产生,维持牛肉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解冻后肉质更接近鲜肉,色泽红润,保质期通常为 6 - 12 个月。购买时务必仔细查看包装上的 “生产日期” 与 “储存条件”,避免购买解冻后渗水严重的低价冻肉,此类冻肉实际损耗可能超过 15%,综合成本并不划算。
若采购进口冻肉,可通过 “海关进口食品溯源” 小程序查询检验检疫信息,以确保食品安全。例如,之前购买的一批澳大利亚进口冻牛肉,通过该小程序可查到详细的进口信息和检验报告,食用更为放心。掌握这些冻品鉴别要点,即可轻松选购到高品质的冷冻牛肉。
五、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长期关注产能去化
(一)短期走势:10 月中下旬或现 “触底反弹”
预计未来两周牛肉均价将在 65 - 66.5 元 / 公斤区间内震荡。随着全国气温下降、火锅季的启动,10 月下旬牛肉需求有望回升 2% - 4%,叠加主产区出栏量季节性减少,价格存在反弹动力。但价格反弹幅度可能受到生猪集中出栏及进口冻品到货节奏的限制,建议重点关注 11 月初学校、企业团膳采购数据。
(二)中长期逻辑:产能过剩周期未改,品质化是破局关键
当前全国肉牛存栏量达到 9900 万头,同比增长 2.1%,产能仍处于历史高位。但高端草饲牛肉(如宁夏滩牛、延边黄牛)价格较普通牛肉溢价 40%,且市场供不应求,这表明市场正从 “量增” 向 “质增” 方向转变。业内人士建议关注具备品种改良、冷链物流优势的龙头企业。从长期来看,成本管控能力及品牌化建设将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