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节期间生猪市场表现 “爆冷”:价格大幅下跌并创年内新低
(一)全国均价 8 天内大幅下跌 0.77 元 / 公斤,超 26 省进入 “5 元时代”
根据猪场动力网及中国养猪网的数据,截至 10 月 9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降至 11.48 元 / 公斤,相较于节前累计下跌 0.77 元 / 公斤,且连续 8 日呈现全线下滑趋势,月内跌幅达 17%。除海南、广东外,26 个地区生猪均价跌破 6 元 / 斤,广西、新疆等地低至 5.3 元 / 斤,市场重心持续向下探行,存在 “破 5 入 4” 的风险。
(二)南北差异显著,供应过剩压力凸显
北方黄淮海地区受秋雨影响,农户返乡抢收致使消费场景减少;南方高温抑制终端需求,传统销区如广东、浙江等地猪肉采购量同比下降 15%。集团猪场集中抛售成为主要原因,9 月头部企业日均出栏量激增 20%-30%,叠加能繁母猪存栏量超出正常量 3.7%,10 月生猪供应压力较预期增加 12%。
二、四大核心因素打破猪价 “心理防线”
(一)供应端:集团抛售与产能去化不及预期共同作用
规模猪场集中 “甩货”:9 月大型猪企出栏计划完成率不足 80%,10 月初单日出栏量较平日增加 30%,导致市场在短期内供应过剩。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8 月仅下降 0.1%,至 4038 万头,远超正常保有量 3.5%,预示未来 6 个月标准体重生猪供应仍将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散户恐慌性出栏:养殖端对后市信心受挫,提前出栏比例达 40%,生猪出栏均重较往年同期下降 8 公斤,进一步加剧了阶段性供应过剩。
(二)需求端:异常天气与消费习惯双重抑制
南方高温抑制消费旺季:国庆期间江南、华南多地持续 35℃以上高温,终端市场白条肉销量同比减少 25%,餐饮企业猪肉采购量下降 18%。
节日拉动效应未达预期:旅游热度较 2019 年同期下降 20%,华北、华西秋雨导致返乡抢收人群增加,家庭聚餐及户外消费场景减少,双节期间猪肉消费仅达预期的 60%。
三、期货与资本同步发出预警:市场看空情绪浓厚
(一)生猪期货单日大幅下跌 5%,创上市以来新低
10 月 9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报价 11695 元 / 吨,单日跌幅超 5%,较 9 月初高点下跌 22%。持仓量增加 15%,空头资金占比达 68%,反映出机构对短期猪价的悲观预期加剧。
(二)猪肉概念股集体下跌,资金单日流出 214 亿元
板块指数单日跌幅 9%,牧原、温氏等龙头股均创 3 个月新低,市值合计蒸发 850 亿元。据广发期货分析,市场担忧产能去化周期延长,预计四季度行业亏损面将扩大至 70%。
四、10 月猪价能否 “止跌回暖”?多空博弈进入关键时期
(一)短期利空因素主导:供需错配局面难以改变
需求端:节后学校采购恢复有限,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在 28% 的低位,订单量同比下降 12%;供应端:集团猪场 10 月出栏计划仍超出实际需求 15%,生猪存栏量较去年同期增加 9%,短期内供强需弱的格局难以逆转。
(二)中长期存在回暖契机:产能去化与消费预期修复
随着气温转凉,10 月中旬后南方腌腊需求或启动,预计猪肉消费将环比提升 10%。但机构提醒,当前集团养殖成本线在 6 元 / 斤,若猪价持续低于成本 3 个月以上,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将成为行情反转的关键信号。
五、对养殖户的建议:理性应对周期低谷
(一)短期策略:优化出栏结构,避免盲目压栏体重 100-120 公斤的标准体重
生猪建议逢高出售,130 公斤以上的大猪可择机分批次出栏,以降低饲料成本压力。同时,需关注集团猪场出栏节奏,避免跟风抛售。
(二)中长期布局:关注产能去化进度
重点跟踪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3 个月下降超 1%、生猪期货远月合约升水现货等信号,适时补充优质仔猪,为下一轮周期反转做好准备。
结语
此次猪价大幅下跌是产能过剩与极端天气叠加的结果,虽短期内市场承压,但行业已进入深度去产能的前期阶段。养殖户需坚守成本管控原则,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正如业内所说 “猪价涨三年跌三年,看远不看近者赚大钱”,唯有把握周期规律,才能在低谷中积蓄反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