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猪价速报:生猪价格创新低,仔猪价格跌势延续
(一)生猪价格:全国均价进入 “5 元时代”,区域分化特征显著
2024 年 10 月 10 日,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下行态势。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大幅下滑至 11.45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降 0.16 元 / 公斤。与上月相比,该价格环比下跌 15.19%;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降幅高达 36.2%,创下自 2022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对生猪养殖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面临较大的价格压力。新疆、甘肃等地生猪价格处于 10.75 - 11.30 元 / 公斤区间,养殖户在当前价格水平下面临盈利困境,继续养殖则成本增加,选择出售又难以实现盈利甚至面临亏损。南方销区价格表现则相对较好,海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隔离优势,生猪价格维持在 15.2 - 15.4 元 / 公斤的高位,成为全国猪价的高值区域。浙江、上海等地价格在 12.2 - 12.35 元 / 公斤 ,南北价差达到 4 元 / 公斤,区域间价格差异较为明显。
在期货市场方面,同样呈现出低迷状态。生猪主力合约报价为 11615 元 / 吨,较节前下跌 5.72%,投资者普遍持看空态度,市场笼罩在悲观情绪之中,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低,观望氛围浓厚。
(二)仔猪价格:7 公斤仔猪价格跌破 260 元 / 头,补栏积极性显著降低
仔猪市场也未能幸免,受到价格下行的影响。全国仔猪均价降至 29.07 元 / 公斤,较前一周下跌 3.2%,同比去年跌幅达到 26.2%。其中,7 公斤仔猪主流价格已跌破 260 元 / 头,降至 259 元 / 头,二元母猪均价也降至 1590 元 / 头,均创下 19 个半月以来的新低。
在山东、河南等地,仔猪价格在 25 - 28 元 / 公斤之间波动。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价格水平意味着养殖收益大幅下降,散户补栏意愿降至极低水平,主要担忧补栏后可能面临更大的亏损风险。规模养殖场也采取谨慎态度,纷纷缩减引种计划,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市场对远期产能的悲观预期,市场主体普遍对未来产能扩张持保守态度。
二、深度解析:三重因素交织导致猪价大幅下跌
此轮猪价的大幅下跌并非偶然,而是由供应、需求、成本三大关键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供应端的产能过剩、需求端的低迷不振以及成本端的居高不下,共同对生猪市场形成压力,致使猪价呈现出 “自由落体” 式的下跌态势。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加剧
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约 10 个月生猪供应的关键因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5%。尽管环比出现 0.1% 的微降,但去化速度仅为每月 0.5%,远低于行业预期的 1%。如此缓慢的去化速度使得产能过剩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生猪产能过剩的状况不断加剧。
生猪出栏量增加导致价格下跌:8 月规模屠宰量达到 3350 万头,同比增长 29.6%,前 8 月累计屠宰量达到 2.49 亿头,同比增长 17.4%。大量适重标猪集中上市,屠宰场库存达到 3 天的销量,屠宰场在采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导致收购价格不断压低,养殖户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价格持续下行。
散户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压低价格: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头猪平均亏损 192 元,中小散户为减少损失,加速出栏 400 斤以上的大猪。以华北地区为例,生猪出栏体重相较于上月下降了 10 公斤,大量低价大猪涌入市场,对市场均价产生较大下拉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猪价的下跌。
(二)需求端:旺季需求未达预期,替代品竞争分流
消费终端消费出现大幅回落:国庆假期作为传统消费旺季,假期结束后,家庭及餐饮需求出现显著下降,降幅达到 40%。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日均交易量下降了 25%,36 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均价为 32.24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45.3%。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对禽肉、水产等低价蛋白的需求增加,猪肉在消费市场的份额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深加工企业采购谨慎:预制菜等深加工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采取谨慎策略,采购量减少了 15%,冻品库存消化周期延长至 15 天。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仅少数企业在价格较低时进行了适量补库存操作,工业需求对猪价的支撑作用较弱,难以改变猪价的下行趋势。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高位运行与养殖亏损形成恶性循环
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分别达到 2.8 元 / 公斤、3.6 元 / 公斤,导致生猪养殖成本上升至 3.5 元 / 斤。规模养殖场的净利润被压缩至 0.1 - 0.2 元 / 斤,中小散户的亏损面超过 30%。中小散户由于资金链紧张,被迫抛售生猪以维持运营,从而形成 “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的恶性循环,猪价陷入持续下跌的困境。
三、后市展望:产能去化进程对猪价筑底的影响猪价
未来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维度,结合产能去化、市场供需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对于养殖户和投资者把握市场动态、做出合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明晰生猪产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发展方向。
(一)短期(1-2 周):价格延续下跌趋势,政策调控效果有限
尽管 10 月 10 日启动了第三轮 1.5 万吨冻猪肉收储,但收储量相对庞大的市场规模而言较小,仅占月均消费量的 0.3%,难以对当前供需失衡的局面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此情况下,猪价下跌惯性依然较强。预计未来 1 - 2 周,生猪均价将继续下行,可能跌至 11 - 11.5 元 / 公斤的低位区间。仔猪价格同样面临下行压力,可能跌破 25 元 / 公斤,再创价格新低。
不过,市场也存在一些局部变化。在东北等地,部分散户出现抗价惜售现象,二次育肥户也抓住时机入场抄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生猪供应量,使得当地猪价出现短期止跌情况。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华北、华东等地区猪价仍处于领跌状态,市场整体下行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中期(1-3 个月):去化加速有望迎来价格弱反弹
从中期 1 - 3 个月的视角分析,猪价走势主要取决于能繁母猪的去化速度。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每月下降幅度达到 1% 以上,将有效减少未来生猪供应量,为猪价反弹创造条件。加之 11 月南方腌腊季即将来临,作为猪肉消费旺季,需求将大幅增加。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猪价有望出现一波弱反弹,价格可能回升至 12 - 13 元 / 公斤。
然而,当前产能过剩基数较大,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超过正常水平 4%,即使能繁母猪去化加速,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消化过剩产能。同时,需警惕集团猪场集中出栏风险,若集团猪场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或回笼资金而集中抛售生猪,市场供应量将大幅增加,可能对猪价反弹行情形成抑制。
(三)长期启示: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变
优化产能结构:养殖户应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注重产能结构优化。建议及时淘汰 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低于 22 头的低产母猪,以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控制在合理区间,约 3950 万头较为适宜。此外,缩短育肥周期至 160 天以内,有利于加快资金回笼,降低养殖风险。
突破终端消费困境:在消费端,应积极寻求创新突破。一方面,大力发展冷鲜猪肉、低温火腿等深加工产品,此类产品附加值较高,市场需求呈增长态势。同时,加强与商超高端渠道对接,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推广 “产地直供”“无抗养殖” 等概念,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来源的认知度,提升产品附加值。
促进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和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和市场工具,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关注生猪期货套保工具,通过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未来销售价格,避免价格大幅下跌造成损失。同时,密切关注政府冻猪肉收储政策,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实现与政策的有效协同。
结语:在行业低谷期关注产能出清信号
当前猪价的深度调整,本质上是产能过剩周期与消费转型期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短期内,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仍将持续;从中长期来看,产能去化的速度和质量将对行业能否走出困境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于养殖户而言,理性安排出栏、优化成本控制是应对当前困境的关键;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此次行业低谷期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契机。持续关注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政策收储力度以及终端消费数据,有助于把握市场波动节奏,实现产业的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