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猪价止跌回升:5 分钱终结 “跌跌不休”
(一)市场久违回暖,终结 31 天连跌
历经逾一个月的深度调整,生猪市场于 2025 年 10 月 14 日迎来关键转折点。当日,全国标猪均价涨至 10.93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涨 0.05 元 / 公斤。这看似细微的价格变动,实则打破了市场自 9 月起连续 31 天的下跌态势,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北方地区 17 个省份响应此次上涨行情。黑龙江养殖户反映,此前猪价持续下跌,从业者压力较大,近日价格回升虽幅度有限,但带来了积极预期。东北、华北地区猪价反弹明显,养殖端抗价情绪增强,屠宰场收猪难度加大,市场由前期单边抛售局面转变为阶段性供需博弈状态,买卖双方重新评估市场形势。
(二)区域分化加剧:北方升温与南方 “泥潭”
此轮猪价上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北方市场活跃度提升,黑龙江、山东等地猪价持续上涨,养殖户经营压力有所缓解。而南方地区,如广西、海南等地则处于价格洼地。广西生猪均价降至 9.6 元 / 公斤,进入 “4 元区”,养殖户面临较大亏损,压栏策略又受饲料成本制约。海南虽报价仍居全国最高,达 14.4 元 / 公斤,但较前期高点跌幅达 20%。南北价差缩小至 4.8 元 / 公斤,创年内新低。
区域分化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北方养殖端惜售情绪导致出栏量减少,推动价格上涨。南方前期产能扩张过度,当前消费持续疲软,供过于求矛盾突出,致使猪价低迷。
二、股市期货联动回暖:资本情绪触底反弹
(一)期货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在现货市场价格反弹的同时,生猪期货市场也呈现积极走势。10 月 14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涨幅达 2.0%,报 11450 元 / 吨,终结了此前连续 6 周的单边下跌态势。
期货市场反弹反映出投资者对未来市场供需格局改善的预期。需求端方面,11 月南方腌腊季是猪肉消费旺季,届时对生猪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有望拉动现货价格上涨,促使投资者提前布局。供给侧方面,有关部门针对能繁母猪存栏量偏高问题,提出引导调减 100 万头的调控目标,为中长期产能去化提供了政策支持,稳定了期货市场预期。
(二)猪肉概念股逆势走强
10 月 14 日,A 股市场猪肉概念股表现活跃。神农集团股价大涨 2.51%,成交额达 1.83 亿元。该企业以生猪养殖为主营业务,凭借稳健经营策略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市场低迷时仍具抗风险能力,受到资本关注。
巨星农牧涨幅达到 1.10%,成交额 2.84 亿元。其构建的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养殖的完整产业链,发挥了显著的产业协同效应,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竞争优势。
新希望作为行业龙头之一,股价上涨 0.51%,成交额 4.67 亿元。凭借庞大产业规模、先进养殖技术和广泛市场渠道,新希望一直是资本关注焦点。尽管当前猪价处于成本线以下,但头部企业的优势使其成为资本在行业低谷期的投资选择。资金活跃度提升,既体现了市场对养殖企业短期业绩的期待,也反映出对其长期发展潜力的信心。
三、三大动力驱动短期反弹:抗价、补栏与挺价
(一)养殖端抗价情绪升温
自 8 月以来,生猪市场持续处于深度亏损状态。数据显示,自繁自养的生猪每头亏损超过 200 元,这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经营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小散户出栏积极性降低,年内出栏低点出现。
以四川某养殖户为例,当前卖猪面临较大亏损,只能延缓出栏,导致生猪存栏时间延长 10 - 15 天。市场大体重猪源占比增加,适重猪供应紧张,屠宰场收购难度加大,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为猪价止跌提供支撑。
(二)二次育肥阶段性入场
当全国均价跌破 11 元 / 公斤(约 5.5 元 / 斤)这一关键价格点位后,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华北、华东地区二次育肥户开始逢低补栏标猪。新作玉米价格较上半年高点下跌 15%,饲料成本大幅回落,降低了二次育肥的补栏风险。
山东养殖户表示,基于玉米价格下跌和对春节前猪价上涨的预期,选择补栏标猪。据统计,山东地区二育补栏量周环比增加 12%,反映出二次育肥对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大量标猪被收购,市场短期需求回升,推动猪价上涨。
(三)规模场控量挺价
牧原、温氏等行业头部企业在此次猪价反弹中发挥重要作用。10 月,这些企业出栏计划环比减少 8%,通过主动控制供应,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以河北新希望为例,企业上调生猪收购价 0.2 元 / 公斤,引发周边散户惜售,屠宰场为保证生产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形成 “规模场挺价 - 散户跟进 - 价格企稳” 的良性循环。规模场凭借市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对稳定猪价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与长期去化的博弈
(一)短期:反弹空间有限,警惕二次探底
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当前猪价反弹主要受市场情绪驱动,基本面仍面临三重压力:一是 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38 万头,远超正常保有量,四季度生猪供应预计持续增长;二是国庆后需求出现惯性回落,南方腌腊尚未启动,终端消费难以实现爆发式增长;三是北方白羽鸡低价南下,均价较黄羽鸡低 15%,可能分流猪肉市场需求。预计 10 月下旬猪价将在 10.5 - 11.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反弹幅度高度依赖二次育肥的持续力度。
(二)长期:产能去化与消费回暖是关键
从行业周期来看,已进入 “被动去产能” 阶段。8 月以来,全国仔猪销量环比下降 9%,预示 6 个月后生猪供应可能见顶。长期需关注两大因素:一是政策端能否落实能繁母猪调减目标,若 2025 年底存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2026 年上半年猪价有望迎来反转;二是冬季消费旺季的市场表现,若 12 月南方腌腊量同比增加 10% 以上,将有效缓解供应压力,推动行业提前筑底。
(三)养殖户如何应对?
短期建议养殖户灵活安排出栏,体重超 120 公斤的大猪可趁价格上涨适时出售,以降低压栏风险;中小散户应关注集团企业出栏节奏,避免盲目跟风抛售。长期来看,养殖户需优化成本结构,通过规模化采购饲料、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等方式降低料肉比,提高抗周期能力。
结语: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
31 天连跌后的首次上涨,既是市场情绪的释放,也是产能出清的阶段性表现。对于行业而言,短期反弹并不意味着周期反转,但标志着产能去化加速。养殖户、投资者和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此次价格变动,尊重市场周期规律,提升产业韧性,以应对猪价的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