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现价格双双触及历史新低,旺季行情未达预期
按照市场规律,金秋十月本应是猪肉消费的黄金时段,然而 2025 年的市场表现却与预期大相径庭。2025 年 10 月 13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11 收盘价为 11125 元 / 吨,单日跌幅达 2.88%,不仅再创历史新低,年内累计跌幅更是达到 21%。相较于 2024 年高点,下跌幅度已超 40%。当前市场空头氛围浓厚,整个行业面临较大压力。
现货市场同样形势严峻,全国外三元猪肉价格已跌破 11 元 / 公斤,报价为 10.92 元 / 公斤。较国庆前环比下跌 18.08%,同比跌幅更是高达 39.43%,这一数据彻底打破了 “金九银十” 的传统消费旺季预期。自 7 月初价格高点 15.3 元 / 公斤以来,现货价格已累计下跌 28.6%。这意味着养殖业已全面陷入亏损状态,外购仔猪与自繁自养的利润已连续三周为负。养猪户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每养殖一天便多亏损一天,且短期内难以看到市场好转的迹象。
二、供需失衡深层剖析:供应高企与需求疲弱的双重影响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进度滞后,出栏压力持续加剧
供应端的问题是导致当前猪价低迷的关键因素。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尽管已从高位有所回落,但绝对数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62 万头,较上月增加 26 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 104.2%,已接近绿色区域临界值。这表明母猪产能充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将保持充裕状态。
尽管政策层面已明确要求头部 25 家猪企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减产能繁母猪 100 万头,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三季度以来去化进度缓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部分企业对市场前景仍抱有一定期望,不愿轻易削减产能;另一方面,产能调整需要一定时间,从母猪淘汰到生猪出栏量真正减少存在时间差。
考虑到生猪生长周期,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导致未来 10 个月(即 2026 年上半年前)生猪出栏压力持续增大。按照一头母猪一年可提供约 20 头仔猪计算,4000 多万头能繁母猪每年可提供数亿头仔猪,这些仔猪育肥后将大量涌入市场。此外,养殖端为减少亏损普遍提前出栏,8 月末生猪出栏均重已降至 120 公斤,进一步加剧了短期市场供应过剩。原本养殖户可能将猪养到 130 公斤甚至更重才出栏,但现在为尽快回笼资金,只能提前出售,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量短期内大幅增加。
(二)需求端:消费旺季表现欠佳,短期难以对价格形成有效支撑需求端同样不尽人意,中秋、国庆双节作为传统猪肉消费高峰,今年的市场表现却较为平淡。节前市场对双节消费寄予厚望,认为能够带动猪价上涨,但实际情况却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节日期间,猪肉消费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大幅增长,节后终端需求更是迅速回落,进入阶段性消费淡季。
某农业分析师指出:“双节需求释放后,猪肉消费短期内难有显著增长,市场对价格的支撑作用有限。” 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13 日,全国屠宰企业鲜销率较节前下降 1.25%,冻品库容率微增。这表明市场上猪肉销售不畅,屠宰企业不得不将部分猪肉冷冻储存,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库存压力。在需求淡季,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意愿降低,更多选择其他肉类或蔬菜,使得猪肉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此外,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对猪肉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品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渐扩大,对猪肉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挤压。部分消费者认为,禽肉更加低脂健康,牛羊肉则更具营养价值,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会减少猪肉的摄入,转而选择这些替代品。
三、上市猪企 “以量补价” 策略分析:销量增长难以掩盖业绩压力
面对持续低迷的猪价,上市猪企纷纷采取增加出栏量的策略,试图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但这一策略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一)头部猪企加快出栏节奏,量增价跌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在 “以量补价” 的策略实施中,温氏股份和新希望表现较为突出。温氏股份 9 月销售生猪 332.53 万头,环比增加 2.45%,同比大幅增加 32.46%,显示出其在市场低迷时期仍在积极扩大销售规模。然而,市场形势依然严峻,其 9 月毛猪销售均价仅为 13.18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5.18%,同比下降 30.81%,创下年内单月最低。尽管如此,凭借销量的大幅增长以及在养殖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温氏股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以量补价”。9 月其销售收入为 49.75 亿元,同比下降 15.16%,显著低于价格降幅,表明通过增加销量和降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
新希望同样积极应对,9 月销售生猪 139.42 万头,环比增长 4.22%,同比增长 16.92%,销量增长态势明显。但与温氏股份一样,新希望也面临价格下跌的困境,其 9 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 12.89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4.80%,同比下降 31.47%,同样为年内单月最低。不过,新希望通过提升销量和优化成本结构,使得销售收入的同比降幅(23.82%)低于售价降幅(31.47%),在当前市场竞争中暂时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二)差异化策略导致业绩分化
牧原股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虽然 9 月出栏生猪 557.3 万头,同比增长 11.05%,但环比减少 20.4%,为年内单月最低出栏量。公司 9 月实现销售收入 90.66 亿元,同比减少 22.46%。牧原股份并未单纯依靠增加出栏量应对市场,而是将重点转向仔猪销售市场。公司不仅推出创新仔猪销售方案,还大幅提升了 2025 年全年仔猪出栏量目标,预计区间由 “800 万头~1200 万头” 调整为 “1200 万头~1450 万头”。这一调整表明牧原股份在寻求业务新增长点,试图通过仔猪销售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育肥猪市场的依赖。
小市值猪企正邦科技 9 月出栏增速翻倍,销售生猪 79.07 万头 (其中仔猪 46.16 万头,商品猪 32.91 万头),环比上升 18.07%,同比上升 107.64%,销售收入 6.83 亿元,环比上升 6.88%,同比上升 33.35%。正邦科技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其业务的逐步恢复,但行业整体收入下滑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浙商证券预计,生猪养殖三季度整体收入与利润同环比或均略有下降,这意味着即使部分企业在销量上取得增长,但在整体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仍难以摆脱业绩下滑的困境。
(三)短期业绩面临较大压力,机构普遍对后市持悲观态度
进入 10 月,猪价持续阴跌的态势使得上市猪企四季度业绩前景更加不容乐观。长江期货、南华期货等机构普遍对短期猪价走势持悲观态度。长江期货指出,当前市场供应压力持续累积,终端需求暂无明显改善,全国生猪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从期货市场来看,生猪期货 2511 合约空头持仓占优,这反映出市场对未来猪价走势的担忧。
对于上市猪企来说,四季度通常是销售旺季,但今年的市场情况给它们带来了巨大挑战。猪价的持续下跌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还增加了库存压力。如果猪价在四季度不能出现明显反弹,上市猪企的全年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从目前的市场供需状况和政策调控效果来看,短期内猪价上涨的动力依然不足,上市猪企仍需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应对之策。
四、破局路径探讨:产能去化与行业周期的再平衡
(一)短期:供强需弱格局延续,价格或继续下行探底
从短期来看,生猪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尽管政策层面已明确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目标,即降低至 3950 万头左右,但目前实际存栏量距离这一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按照当前的去化速度,市场仍需较长时间来消化高企的存栏量。以目前每月仅减少数万头能繁母猪的速度计算,距离目标存栏量的实现还需要较长过程,这意味着在未来数月内,生猪供应仍将维持高位。
进入冬季,虽然存在腌腊需求的预期,但在需求启动前,市场将迎来一段消费真空期。在此期间,猪肉消费需求相对疲软,而生猪供应却不会出现明显减少,这将使得猪价缺乏有力支撑,大概率维持底部震荡态势。若在此期间没有出现重大的供需结构调整,如能繁母猪大规模去化或消费需求超预期增长,猪价甚至可能继续下探,寻找新的价格底部。
(二)长期:产能去化与政策调控协同推进
长期来看,产能去化和政策调控将成为推动生猪市场回归供需平衡的核心力量。自 2025 年 5 - 9 月,国家多次召开生猪会议,调控政策持续加强,明确要求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包括合理淘汰能繁母猪、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等。在政策引导下,头部企业纷纷采取行动。牧原股份 9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30.5 万头,并且短期内不考虑新增母猪,显示出其在产能去化方面的决心。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也逐步调减存栏,通过优化母猪结构,淘汰低产母猪,降低整体产能。
业内普遍认为,若行业能够进入实质性去产能阶段,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下降,生猪供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减少。按照生猪的生长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大约需要 10 个月传导至生猪出栏端。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未来几个月内持续下降,那么到 2026 年下半年,生猪市场的供需关系有望迎来拐点,猪价也将随之逐步回升。
(三)企业生存策略:降本增效与多元化发展
在行业深度亏损的艰难时期,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部分企业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例如,一些企业加大在育种技术上的投入,提升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成活率,从而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时间,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
多元化发展也是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牧原股份在仔猪销售业务上的拓展,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育肥猪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通过向市场提供优质、稳定的仔猪供应,牧原股份能够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产业链前端,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
温氏股份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则在灵活调整出栏节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行情不佳时,公司可以通过与农户的紧密合作,合理控制生猪存栏量,避免因过度压栏导致成本增加。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充分利用农户的养殖资源,降低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投资压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金秋猪价的 “旺季不旺”,本质上是产能周期与消费预期的错配。对于养殖企业而言,当前既是被动去产能的阵痛期,也是主动优化结构的窗口期。随着政策调控持续发力与市场自我出清,生猪产业终将回归供需平衡,但短期内 “以量补价” 的突围策略仍需直面价格下跌的现实考验。对于投资者与从业者而言,密切跟踪能繁母猪存栏去化进度、消费端边际改善信号,将成为判断行业周期转折的关键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