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猪价跌破四年新低!未来半年是继续探底还是触底反弹?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0/15 9:12:40 关注:19 评论: 我要投稿

  一、10 月猪价持续下行,创 2021 年以来新低

  (一)价格大幅下跌,供应过剩主导市场
  2025 年 10 月 13 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降至 10.72 元 / 公斤,较 9 月环比下降 14.41%,不仅刷新本年度最低价格,更是达到 2021 年 10 月以来的四年最低水平。从年初 16.36 元 / 公斤的高点至当前价格,近乎腰斩,猪价在 9 个月时间内呈现急剧下跌态势,养殖端头均亏损扩大至 300 元以上,整个行业弥漫着悲观情绪。
  自 9 月起,生猪产能释放节奏显著加快,养殖端出栏量急剧增长。大型养殖集团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大出栏力度,众多中小养殖户因担忧价格进一步下滑而跟风抛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端未能同步增长。餐饮行业复苏迟缓,居民消费意愿较低,猪肉消费增长动力不足,致使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猪价在供大于求的压力下加速下跌。
  (二)区域分化明显,南方价格低迷,北方止跌艰难

  在全国猪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区域分化愈发显著。华南地区成为重灾区,广西生猪均价降至 9.6 元 / 公斤,全面进入 “4 元区” 。当地养殖户面临严峻困境,不少人表示,按照当前价格出售生猪,连成本都难以收回,只能目睹辛苦饲养的猪价值不断降低。海南虽以 14.4 元 / 公斤暂居全国首位,但较上半年已下跌 20%,南北价差缩至 4.8 元 / 公斤,为年内最小值。
  北方市场依靠规模场控量挺价,黑龙江、山东等地止跌反弹,但终端消费疲软,反弹力度微弱,难以带动全国行情回暖。山东一位规模猪场负责人透露,他们通过减少出栏量试图稳定价格,但市场需求实在太差,效果并不理想,每天的生猪交易量依然较低,价格也仅能勉强维持当前水平,随时可能再次下跌。
  二、供应压力巨大,未来 6 个月出栏量或再增 10%

  (一)产能去化实际与理论不符,出栏量持续承压

  依据生猪繁育周期推算,10 个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和 6 个月前的新生仔猪量基本决定了当下的生猪理论出栏量。回顾 2024 年 2 月 - 2025 年 5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虽整体呈减少趋势,但截至 2025 年 5 月,仍有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900 万头的 3.5%。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供应基数依旧庞大。再看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8 月的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了 1.9%,这预示着在接下来的半年里,生猪理论出栏量将有 8%-10% 的增长幅度,市场供应压力显而易见。
  然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卓创资讯监测的 196 家中大型样本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量走势,与国家层面的数据形成鲜明反差。在 2024 年 2 月 - 2025 年 5 月期间,这些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逆势增长了 1.44%。这表明,规模化养殖企业仍在持续扩张产能,不断增加母猪存栏量,试图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这种扩张行为无疑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
  (二)二次育肥与政策博弈,短期扰动难改长期过剩格局

  为稳定生猪市场,政策层面已明确提出 “禁止二次育肥、控制出栏体重” 的要求,旨在减少市场投机行为,稳定生猪供应节奏。但现实情况是,政策执行面临较大阻力。10 月中旬,猪价跌破 11 元 / 公斤的关键心理价位后,市场上的二次育肥行为再度活跃。据市场监测,华北、华东等地区的二次育肥户纷纷入场,大量收购标猪进行二次育肥,导致标猪收购量周内增加了 15%。这一现象在短期内确实缓解了生猪市场的供应压力,使得猪价出现短暂企稳甚至小幅反弹 。
  不过,这种短期市场调节行为难以改变长期供应过剩格局。以牧原、温氏等为代表的头部养殖企业,在 10 月纷纷减少出栏计划,环比减少幅度达到 8%。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猪价,但也为后续供应埋下隐患。随着年底临近,养殖集团为完成年度出栏任务,必然会有集中出栏动作。同时,腌腊季节的到来,也会刺激大猪集中上市,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预计到 12 月,实际供应压力将远超预期,二次育肥户也会在价格上涨后集中抛售,形成 “短期挺价 - 中期抛售” 的恶性循环,使得猪价再次面临大幅下跌风险 。
  三、需求呈 “季节性钟摆” 特征,腌腊季行情存疑

  (一)短期需求两极分化
  10 月的猪肉市场,需求端表现低迷。由于缺乏重大节日刺激,居民猪肉消费热情降至冰点。数据显示,白条肉走货量每周减少了 12%,这意味着市场上猪肉销售速度明显放缓,大量白条肉积压在仓库中。屠宰企业同样面临困境,开工率仅维持在 55%,为减少损失,不少企业不得不将猪肉入库,导致冻品库存激增,目前已增至 45 万吨,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
  不过,市场存在变数。随着 11 月到来,气温逐渐转凉,南方地区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腌腊季,这给低迷的猪肉市场带来一丝希望。腌腊季是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腊肉、腊肠等腌腊制品,对猪肉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预计届时屠宰量将从当前的 120 万头 / 日迅速增至 150 万头 / 日 ,这将有效提振市场需求,为猪价的阶段性反弹提供有力支撑。回顾 2024 年 12 月的腌腊旺季,北方猪价曾在短短一天内上涨 0.4 元 / 公斤,成为当年猪价走势中的唯一 “高光时刻”,今年的腌腊季能否重演这样的行情,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
  (二)长期消费疲弱,性价比替代效应显著
  从长期视角来看,猪肉市场需求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宏观经济承压的大环境下,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对价格更加敏感。猪肉作为 “可选蛋白”,在众多低价蛋白的冲击下,需求被严重分流。鸡蛋批发价已跌破 4 元 / 斤,白羽鸡肉均价较猪肉低 30%,水产价格也持续处于低位。这些低价蛋白凭借价格优势,吸引大量消费者,使得猪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
  2025 年三季度的餐饮行业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猪肉需求的疲弱。餐饮行业的猪肉采购量同比下降了 7%,许多餐厅为降低成本,纷纷减少猪肉菜品供应,或者选择使用其他肉类替代品。预制菜企业在原材料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使用鸡胸肉、鱼肉等,因为这些肉类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加工方便,能够满足预制菜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这种性价比替代效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压制生猪需求的上限,给猪肉市场的复苏带来重重困难 。
  四、未来 6 个月走势预测:先下跌后震荡,底部区间 11-12 元 / 公斤

  (一)价格节奏分析:“三跌两涨一震荡”
  展望未来半年,生猪价格走势充满不确定性,但基于当前的供需格局和市场规律,仍可大致勾勒出其轮廓,呈现出 “三跌两涨一震荡” 的态势。
  10 月,在供应持续增加而需求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下,猪价继续探底,或下试 10.5 元 / 公斤。进入 11 月,二次育肥的支撑和腌腊季的启动,将为猪价带来短期反弹动力,价格有望回升至 12 元 / 公斤,但由于供应过剩的大格局并未改变,这种反弹缺乏持续动力,难以形成趋势性上涨。12 月,养殖集团为完成年度出栏任务,以及二次育肥户的集中抛售,将导致市场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虽处于旺季,但已见顶,价格将回落至 11 - 11.5 元 / 公斤。
  1 - 2 月受春节效应影响,节前备货需求旺盛,将带动猪价小幅上涨,但春节后,需求骤降,价格迅速下跌,呈现出典型的 “节前涨、节后跌” 行情。3 月,市场进入传统淡季,供需双弱,价格在低位震荡,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市场可能会逐渐释放出筑底信号,为后续的行情反转埋下伏笔 。
  (二)关键变量:产能去化速度决定拐点时间
  在影响猪价走势的众多因素中,产能去化速度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变量,它直接决定了猪价拐点的出现时间。截至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 4038 万头,距离政策设定的 3950 万头合理保有量还有一定差距。若到 2025 年底,这一数字仍未降至 3950 万头以下,那么 2026 年上半年,生猪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猪价也将在低位徘徊更长时间 。
  为推动产能去化,政策端已启动 “引导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计划。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也率先行动,积极淘汰低产能母猪,优化母猪结构。从行业趋势来看,预计四季度产能去化速度将加快,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来逐步消化过剩产能 。
  卓创资讯的研究指出,只有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 3 个月环比下降超过 1%,猪价才有望迎来趋势性反转。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者和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将其作为判断猪价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只有当产能去化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供需重新达到平衡,猪价才会真正迎来回升。
  五、养殖户应对策略:短期灵活出栏,长期降本增效

  (一)短期策略:合理安排出栏,避免过度压栏

  在当前猪价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养殖户需保持理性,制定合理的短期应对策略,以降低损失,保障资金链稳定。对于体重超过 120 公斤的大猪,养殖户应把握市场价格上涨的时机,果断出售。因为随着猪体重的进一步增加,饲料转化率会逐渐降低,养殖成本将不断上升,而市场价格难以预测,继续压栏只会增加风险。
  11 月即将到来的腌腊季,是年内生猪出栏的重要窗口期。腌腊季期间,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猪价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养殖户应提前做好准备,合理规划出栏计划,充分利用这一市场机遇,争取在价格相对较高时出售生猪,实现收益最大化 。
  中小散户务必保持理性,切勿盲目跟风参与二次育肥。虽然目前玉米价格为 2364 元 / 吨、豆粕价格为 3052 元 / 吨,饲料成本相对较低,但压栏所带来的风险已远超潜在收益。二次育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一旦价格走势与预期不符,养殖户将面临巨大亏损风险。此外,长时间压栏还会增加疫病传播风险,一旦猪群感染疫病,养殖户将遭受惨重损失 。
  (二)长期策略:降本增效是关键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长期发展中,降本增效已成为养殖户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头部企业如牧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牧原的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高达 28 头,料肉比降至 2.3:1,完全成本成功控制在 12.5 元 / 公斤以下。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牧原在养殖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 。
  对于广大中小养殖户而言,虽然在资金、技术和规模上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但通过聚焦精细化管理,同样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引入智能饲喂系统,根据猪的体重、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喂饲料,避免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加强疫病防控管理,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和预警机制,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减少疫病发生概率,降低因疫病导致的经济损失 。
  据行业数据统计,目前生猪养殖行业的平均成本为 13.5 元 / 公斤。中小养殖户应以此为目标,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努力将成本降至行业平均水平以下。只有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周期底部存活下来,等待市场行情回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降本增效已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养殖户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
  结语:在困境中等待产能出清,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25 年的生猪市场,深陷 “最强去产能” 与 “最弱消费” 的双重困境。短期来看,猪价似乎陷入 “旺季不旺、淡季更淡” 的循环,难以摆脱低迷态势。长期而言,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抑制盲目扩张。只有打破 “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的恶性循环,才能恢复市场平衡 。
  对于整个生猪养殖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 “洗牌” 过程。大量中小养殖户将在这场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头部企业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不断优化产能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但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通过产能出清,行业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
  唯有经历产能出清的 “涅槃”,生猪市场才能迎来下一轮周期的 “重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殖户、企业、政策制定者需各司其职,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养殖户要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政策制定者则要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调控机制,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金秋猪价“跌跌不休”:旺季不旺背后的供需困局与猪企突围战2025/10/15 12:04:10
青岛:节后生猪价格承压连续下跌2025/10/15 11:46:37
深度解析生猪行业去产能: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剧痛转型2025/10/15 9:18:00
猪价止跌回升:31天连跌后迎关键转折,这波上涨能走多远?2025/10/15 8:49:23
2025年10月14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10/14 18:35:13
双节过后猪价不涨反跌,旺季不旺背后的供需失衡如何破局?2025/10/14 14:57:48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