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价格主线:生猪稳中小涨,仔猪持续分化
(一)生猪价格:区域分化加剧,北方逆势领涨
2025 年 10 月 22 日,全国生猪市场呈现复杂态势,区域分化显著加剧。全国生猪均价报 11.78 元 / 公斤,环比仅上涨 0.26% ,然此为连续 3 日小幅反弹,给略显低迷之市场传递回暖信号。
北方主产区方面,辽宁地区生猪价格为 11.70 - 11.75 元 / 公斤,河北为 11.45 - 11.55 元 / 公斤。近期,屠宰场为应对即将来临之节日开展节前补库,对生猪采购需求增加;部分散户因对后市价格持一定期望,惜售情绪浓重,不愿低价出售生猪。受此双重因素推动,部分地区生猪价格较上周上涨 0.3 元 / 公斤,市场交易氛围较为活跃。
反观南方地区,市场呈现 “稳中有压” 格局。广西生猪价格在 10.00 - 10.05 元 / 公斤,云南为 10.55 - 10.70 元 / 公斤。南方地区活禽消费市场活跃,分流部分猪肉消费需求;且本地生猪供应相对充足,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上行动力不足,较北方地区低 1.5 - 2 元 / 公斤。
期货市场方面,生猪主力合约报 12175 元 / 吨,涨幅 0.45% 。此数据反映市场参与者对短期生猪供需关系改善预期较为乐观,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有望在供需两端调整下,实现价格稳步回升。
(二)仔猪价格:品种价差拉大,全国均价跌破成本线
仔猪市场态势不容乐观,延续低迷状态。15 公斤外三元仔猪全国均价 19.65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12% ,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 32.05% ,市场寒意显著。
北方地区仔猪价格加速探底,辽宁锦州 16.75 元 / 公斤,河北沧州 20.15 元 / 公斤。因当前生猪养殖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养殖户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补栏意愿降至极低水平。在部分地区,30 斤以下断奶仔猪出现 “有价无市” 局面,养殖户即便愿意低价出售,亦难觅买家。
南方优质仔猪市场稍具韧性,云南昆明 21.25 元 / 公斤,广东惠州 20.55 元 / 公斤。南方本地规模化养殖场凭借稳定订单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市场价格下跌压力。与北方相比,跌幅收窄 5% ,成为仔猪市场亮点。但整体而言,仔猪市场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未来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二、三大核心矛盾交织:供需错配下的市场博弈
(一)供应端:生猪存栏高位与仔猪去化加速并存
当前,生猪市场供应端局面复杂,生猪存栏高位与仔猪去化加速并存,此两大现象背后潜藏行业深层次变化与挑战。
从生猪存栏量看,目前全国生猪存栏量维持在 4.3 亿头高位,同比增长 2% 。此数据表明,生猪产能过剩压力依然存在,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山东、河南等主产区出栏体重突破 120 公斤,大猪占比超 30% 。大猪大量出栏,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量。屠宰企业库存率维持在 75% ,意味着市场猪肉供应相对饱和,对价格上行空间形成明显压制。在此情形下,即便市场需求有所回升,短期内亦难以消化庞大库存,价格上涨阻力较大。
仔猪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5 个月下降,10 月环比减少 1.2% 。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预示未来仔猪供应量将逐渐减少。然而,市场变化更为复杂。中小散户淘汰节奏加快,辽宁、河北等地仔猪交易活跃度下降 40% 。此现象反映行业内对后市信心不足,养殖户对未来仔猪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纷纷减少仔猪补栏与养殖数量。仔猪交易活跃度下降,不仅影响仔猪市场价格,亦对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上游环节产生冲击,使仔猪养殖企业面临销售困难与资金回笼压力。
(二)需求端:节后消费疲软与替代效应双重压制
需求端亦面临严峻挑战,节后消费疲软与替代效应双重压制,致使猪肉市场需求增长乏力。
国庆双节过后,猪肉市场迅速进入终端需求阶段性低谷。农贸市场猪肉销量每周下降 8% ,白条肉批发价为 15.4 元 / 公斤。此价格水平既反映市场需求减少,亦表明市场猪肉供应相对过剩。低价鸡肉(7.5 元 / 斤)与进口冻品冲击,使餐饮及加工企业订单减少 12% 。在此情况下,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化,猪肉市场份额受到挤压。餐饮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减少猪肉采购,转而选择价格更为低廉的鸡肉与进口冻品,进一步加剧猪肉市场供需失衡。
南北消费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价格走势。北方地区依托屠宰场集中采购,河北、山东等地屠企开工率提升至 58% ,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生猪价格稳中小涨。屠宰场集中采购,使市场生猪需求相对稳定,养殖户亦能获得相对稳定销售渠道与价格。南方地区活禽市场分流明显,广东、广西农贸市场生猪交易量下降 15% ,使当地生猪价格承压。南方地区消费者对活禽偏好度较高,活禽市场活跃对猪肉市场形成明显分流,导致猪肉市场需求减少,价格亦受影响。
(三)成本端:饲料回落缓解亏损,养殖利润两极分化
成本端变化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重要影响,饲料价格回落缓解部分养殖亏损,但亦加剧养殖利润两极分化。
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较三季度高点回落 5%-8% ,使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2.0 - 12.5 元 / 公斤,与当前生猪均价基本持平。饲料成本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殖户亏损压力,使部分养殖户得以维持经营。但养殖行业内部出现明显分化。
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自身成本优势(11.5 元 / 公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能维持微利。这些企业通过规模化养殖、先进养殖技术与管理经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且具备完善产业链与销售渠道,能更好应对市场风险。而中小散户处境艰难,每头猪亏损 50 - 100 元。中小散户因规模较小,缺乏先进养殖技术与管理经验,面对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较弱。饲料价格回落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亏损,但因养殖成本仍较高,加上市场价格低迷,使其经营面临巨大压力。山东、河南等地散户空栏率提升至 25% ,表明中小散户正在加速退出市场,行业产能去化进程加快。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期看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走势(1-2 周):供需博弈下或现阶段性反弹
展望未来 1 - 2 周,生猪和仔猪市场在复杂供需博弈下,有望出现阶段性反弹,但整体仍处于震荡筑底过程。
生猪市场方面,北方地区随着屠企补库周期推进,辽宁、河北等地生猪价格有望上涨 0.2 - 0.3 元 / 公斤。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北方地区猪肉消费开始进入旺季,居民对猪肉需求有所增加;屠宰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需增加生猪采购量,将推动猪价上涨。不过,因规模场 10 月出栏计划仍处高位,市场供应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若猪价持续上涨刺激出栏放量,下旬价格仍面临回调压力。南方地区受冬至备货预期影响,广东、福建等地优质生猪价格有望触及 12.0 元 / 公斤。冬至是南方地区传统猪肉消费旺季,届时居民对猪肉需求将大幅增加;一些餐饮企业和加工企业也会在冬至前大量采购猪肉,为节日期间市场供应做准备,将为南方地区生猪价格提供有力支撑,使优质生猪价格有望上涨。
仔猪市场同样面临考验。若仔猪价格持续低于成本线(20 元 / 公斤),下周山东、河南等地种猪场或启动淘汰,苗价止跌企稳概率达 60% 。仔猪价格持续低迷,使养殖户养殖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在此情况下,一些种猪场为减少亏损,可能选择淘汰部分母猪,从而减少仔猪供应量。随着仔猪供应量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改善,苗价有望止跌企稳。然而,因当前市场信心不足,仔猪价格反弹幅度可能较为有限,仍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二)中期策略:错峰出栏与成本管控是关键
对于生猪和仔猪养殖户而言,中期策略至关重要,错峰出栏与成本管控是应对市场波动关键。
生猪养殖户应采取灵活出栏策略。北方地区 500 斤以上大猪应逢涨出栏,避免月底集中抛售。随着市场价格上涨,养殖户应抓住机会及时出售大猪,以实现收益最大化;月底往往是规模场集中出栏时间,若此时大量抛售大猪,可能导致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南方地区 400 斤以下标猪可压栏至冬至,对接本地加工厂开发腌腊制品订单。冬至是南方地区猪肉消费高峰期,此时市场对猪肉需求旺盛,价格相对较高;养殖户可将标猪压栏至冬至,等待价格上涨后再出售。与本地加工厂合作开发腌腊制品订单,不仅可拓宽销售渠道,还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养殖收益。
在成本管控方面,养殖户可利用玉米期货(2144 元 / 吨)锁定饲料成本,推广 “小麦 + 杂粕” 配方(替代比例 30%),单头猪日均成本可降 1.5 元。玉米是生猪养殖主要饲料原料之一,其价格波动对养殖成本影响较大;通过利用玉米期货锁定饲料成本,养殖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玉米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风险。推广 “小麦 + 杂粕” 配方,替代部分玉米,可降低饲料成本。据测算,采用此配方后,单头猪日均成本可降低 1.5 元,对提高养殖利润意义重大。
仔猪养殖户则需更加谨慎。应暂停盲目补栏,优先淘汰 50 日龄体重不足 15 公斤的弱仔,成活率低于 85% 的猪场建议空栏休整。当前仔猪市场价格低迷,养殖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盲目补栏可能增加养殖户风险;优先淘汰弱仔,可提高仔猪整体质量,降低养殖成本。对于成活率较低的猪场,空栏休整可减少养殖损失,等待市场行情好转后再重新补栏。对接规模化育肥场签订 “保底回收” 协议,15 公斤仔猪保底价格设定为 20 元 / 公斤,分摊市场风险。与规模化育肥场合作签订 “保底回收” 协议,可为仔猪养殖户提供一定价格保障,降低市场风险;当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格时,育肥场将按协议价格回收仔猪,可减少养殖户损失。此合作方式亦有助于稳定仔猪市场价格,促进仔猪养殖行业健康发展。
(三)长期趋势:产能去化驱动周期反转
从长期看,生猪市场产能去化将是驱动价格周期反转关键因素。若 11 月生猪价格仍低于 12 元 / 公斤,能繁母猪淘汰率将提升至 8%,预计 2026 年一季度生猪存栏量下降 5%-8%,推动价格回归 13.5 - 14.0 元 / 公斤合理区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养殖利润受严重影响,将促使其加快淘汰能繁母猪速度;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将导致未来生猪供应量减少,从而推动价格上涨。预计 2026 年一季度,生猪存栏量将下降 5%-8%,市场供需关系将明显改善,价格有望回归合理区间。
长期而言,“散户加速退出 + 规模场提质增效” 将成为行业主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环保要求提高,散户养殖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越来越多散户将选择退出市场;而规模场则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优势,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提质增效。此行业格局变化,将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和稳定性。建议密切关注农业农村部冻肉收储政策(库存低于 50 万吨时启动)及南方消费回暖信号。农业农村部冻肉收储政策是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价格重要手段;当市场库存低于 50 万吨时,政府可能启动冻肉收储,将对市场价格产生积极影响。南方地区是我国猪肉消费重要市场,其消费回暖信号将直接影响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因此,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这些政策和市场信号,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结语
当前生猪市场处于 “去产能、筑底部” 关键阶段,短期价格震荡是供需结构调整必然过程。养殖户需摒弃 “赌行情” 心态,基于存栏体重、区域价差和成本核算制定精准策略,借势北方补库周期和南方消费旺季实现错峰盈利。随着 11 月传统消费旺季深入,市场有望从 “量价齐稳” 转向 “优质优价”,建议重点关注产区淘汰进度及销区库存变化,在波动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全国畜牧总站、博亚和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