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价格走势:旺季 “遇冷”,全国猪价加速下探
(一)均价跌破 12 元 / 公斤,30 省份同步下跌
在通常被视为消费旺季的 11 月,生猪市场却呈现出 “开门黑” 态势,其价格走势对整个行业产生显著冲击。依据中国养猪网数据,11 月 6 日外三元生猪全国均价为 11.84 元 / 公斤 ,相较于前一日,价格直接下降 0.17 元 / 公斤,跌幅达到 1.42%。与 10 月第 4 周的高点 12.76 元 / 公斤相比,跌幅更是高达 7.2%,正式回归 “6 元时代”(6 元 / 斤)。如此快速的价格下滑,致使众多养殖户应对不及。
从区域分布视角分析,全国 31 个监测地区中,30 个地区价格均处于下行状态,仅黑龙江一地价格保持持平,未参与下跌行列。在南方主销区,广东、广西等地引领市场价格下跌,单日最大跌幅达到 0.2 元 / 公斤,标猪价格已逼近 11.5 元 / 公斤。而北方地区相对具备抗跌性,吉林、山东等地微幅上涨 0.1 元 / 公斤,区域分化现象极为显著。这种南北差异背后反映出不同地区供需结构以及市场环境的差异,为后续猪价走势增添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二)反弹乏力,市场情绪转空
回顾 10 月末,猪价曾出现短暂反弹,一度涨至 12.62 元 / 公斤,为市场带来些许回暖迹象。然而,进入 11 月首周,猪价便迅速下跌。这种反弹乏力的状况,促使市场情绪发生重大转变。在期货市场,这种担忧体现得极为明显。生猪 2511 合约在一周内下跌 5.45% ,跌至 11185 元 / 吨,投资者纷纷对未来猪价走势表示忧虑,大量抛售合约,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卓创资讯指出,本轮下跌呈现出 “量增价跌” 的典型特征。11 月 6 日,样本企业日度出栏量达到 20.18 万头,与月初相比,增加 3.47 万头,供应端显著放量。而白条猪走货量仅微增 1.2%,需求端增长远远滞后于供应增加,供需失衡局面进一步加剧,无疑成为价格下行的重要推动因素。市场弥漫着看空情绪,养殖户开始担忧后续猪价是否会持续下探,以及自身养殖收益如何得到保障。
二、核心成因:供应 “堰塞湖” 与需求 “启动慢” 双重绞杀
猪价的这一轮下跌并非偶然,而是供应与需求两端双重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供应端的集中放量导致市场猪源供过于求;而需求端旺季延迟,使得消费支撑不足。在这 “一增一减” 之间,猪价下行压力显而易见。
(一)供应端:出栏冲刺叠加产能高企,猪源集中 “放量”
11 月,生猪供应端压力显著。养殖户的抛售心态以及集团猪企的加速出栏,致使市场猪源数量大幅增加。据涌益咨询数据显示,11 月上旬,散户出栏量环比激增 15%,达到 180 万头,二次育肥户集中出栏的中大猪占比更是达到 25%,标猪交易均重 124.65 公斤,创下年内新高。这种大猪集中上市的情况,直接造成市场猪肉供应过剩,价格自然受到压制。
在 10 月猪价反弹至 12.5 元 / 公斤后,散养户与二次育肥户 “落袋为安” 心态愈发强烈。他们担忧猪价再次下跌,于是纷纷选择此时出售手中生猪。这种集中抛售行为,使得市场猪源供应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供过于求局面愈发严峻。
与此同时,集团猪企也在加速出栏。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 11 月出栏计划调增 2.5%,10 月出栏完成度更是达到 106.52%,产能前置释放导致市场流通量超出预期。这些大型猪企出栏量增加,无疑给本就供应过剩的市场带来更大压力。据卓创资讯显示,9 月能繁母猪存栏 2903.87 万头,同比增长 5.59%,对应四季度生猪理论出栏量增长 8%-10%。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生猪供应量还将持续增加,供应过剩周期也将延续。
(二)需求端:消费旺季 “迟到”,腌腊启动遇阻
与供应端的活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端表现较为冷清。11 月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终端需求呈现 “旺季不旺” 态势,加之南方腌腊延迟启动,使得市场猪肉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从终端需求来看,11 月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36.68%,较去年同期低 5 个百分点,白条肉批发市场走货量与 10 月持平,居民 “贴膘” 需求仅增长 3%,远不及预期。餐饮行业受气温偏高影响,户外消费低迷,团膳订单量下降 10%,鲜品猪肉需求缺乏增量。在此情况下,市场猪肉消化速度缓慢,价格自然难以得到支撑。
南方腌腊作为猪肉消费的重要环节,今年也面临难题。传统腌腊需要气温稳定在 10℃以下,而当前西南地区日均温仍超 15℃,四川、湖南腌腊进度仅达往年同期 30%,五花肉、二刀肉采购量环比增长 15%,但远未形成集中备货效应。卓创资讯调研显示,70% 的食品加工厂表示 “暂未大规模囤肉,等待价格进一步回落”。这种观望态度,使得南方腌腊对猪肉需求的拉动作用大幅减弱,也让猪价失去一个重要上涨动力。
三、后市展望:两大变量主导行情,短期弱势难改
(一)关键变量一:腌腊需求能否 “后来居上”
随着 11 月下旬全国迎来降温,四川、重庆等地的腌腊活动有望加速启动。据专业机构预测,12 月猪肉消费环比将增长 15%-20%,这无疑为市场带来一定积极信号,或能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不过,机构也提醒:2025 年春节推迟至 2 月,腌腊周期被拉长至 60 天 。以往集中爆发的需求,如今被分散到更长时间,这使得需求的集中拉动效应大幅降低。而且,当前猪肉价格与牛肉、鸡肉相比,仅低 10%,性价比优势不再突出。消费者在选择肉类时考量因素增多,猪肉不再是唯一首选,这也使得消费对猪价的拉动力度或不及往年。
(二)关键变量二:政策收储能否 “托底市场”
截至 11 月 7 日,猪粮比已跌至 5.9:1,距离 5.5:1 的二级预警线越来越近,市场对于冻猪肉收储的预期不断升温。回顾历史,当猪粮比低于 6:1 时,国家启动收储确实能在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如 2024 年同期,1 万吨的收储曾带动猪价反弹 0.5 元 / 公斤。不过,当前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冻品库容率已达 28.7%,收储空间十分有限。这意味着,即便国家启动收储,政策效果可能仅能延缓猪价下跌速度,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供需格局。市场的供需关系仍然是决定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政策收储只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三)操作建议
养殖户: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养殖户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压栏。目前 130 公斤以上的大猪,应抓住时机逢高出栏,锁定微利。毕竟当前头均亏损约 100 元,若继续压栏,每日耗成本还将增加 15 元 / 头,只会进一步扩大亏损。对于中小散户而言,可以关注仔猪价格,当价格在 500 元 / 头以下时,可逢低补栏,布局远期市场。这样既能降低养殖成本,又能为未来市场变化做好准备。
消费者: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短期猪价仍处于低位,这是储备腌腊食材的良好时机。商超促销活动频繁,五花肉、排骨等价格实惠,可以趁机多储备一些。在购买时,要关注冷鲜肉的品质,优先选择屠宰后 48 小时内上市的 “热鲜肉”。这种肉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在安全性和性价比上都更具优势,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又实惠。
结语
11 月猪价的 “旺季下跌”,本质是产能过剩周期与消费淡季的深度博弈。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 “去产能、降成本” 的倒逼期;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年度 “囤肉黄金期”。短期来看,猪价或在 11.5-12.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直至 12 月腌腊旺季与政策收储形成共振。行业真正的转机,仍需等待能繁母猪去化率提升至 1.5% 以上,这一过程或许需要 3-6 个月的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