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猪价“旺季不旺”探底5.5元/斤:三大困局交织下,养殖户如何熬过“最冷寒冬”?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1/16 18:45:53 关注:47 评论: 我要投稿

  一、旺季变 “寒冬”:猪价跌穿四年新低,市场形势严峻

  (一)价格崩塌式下跌:从 “金九银十” 到 “冰九冻十”
  2025 年的 “金九银十” 时期,养猪行业遭遇重大困境,传统销售旺季未迎来预期的价格上涨,反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价格暴跌,堪称 “冰九冻十”。
  10 月中旬,全国外三元标猪均价急剧下降至 11 元 / 公斤,折合成斤两为每斤 5.5 元,较 9 月直接暴跌 1.5 元 / 公斤,创下自 2021 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的最低纪录。彼时非洲猪瘟使养猪业遭受重创,而四年后的今天,猪价探底程度甚于当时。
  在北京新发地市场这一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白条猪肉批发价大幅下跌,降至 15.3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 23%。在成都,某超市将后腿肉促销价定为 11.9 元 / 公斤,仅比鸡肉贵 2 元。“猪肉比菜便宜” 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消费者实现 “猪肉自由”,但养殖户却面临灾难。
  养殖户处于 “卖一头亏一头” 的艰难处境。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猪平均亏损 64 元;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情况更差,每头猪亏损高达 121 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超 70% 的养殖户面临现金流告急问题,许多人四处举债维持养殖场运转,甚至忍痛低价出售母猪以勉强度过难关。
  (二)供需数据背离:供应 “堰塞湖” 与需求 “肌无力”
  猪价持续暴跌的同时,生猪市场供需数据严重背离,呈现供应 “堰塞湖” 与需求 “肌无力” 的不利局面。
  从供应端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5.3 亿头,同比增长 1.8%。四川、河南等传统生猪养殖大省出栏量名列前茅,均超 4500 万头。然而,由于市场供过于求,10 月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33.6%,处于历史低位,大量生猪积压在养殖场,无法及时进入市场流通。同时,白条肉库存不断攀升,较 9 月增加 15%。屠宰企业陷入 “越宰越亏、越亏越宰” 的恶性循环,为减少亏损降低开工率、减少生猪收购量,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需求端方面,本该是猪肉消费旺季的 “金九银十” 未展现应有的热度。在传统腌腊大省四川,日均屠宰量同比下降 20%。以往此时四川家家户户腌制腊肉,猪肉需求大增,今年却未出现这一热闹场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批发市场,白条肉走货速度明显放缓,较以往下降 30%,消费者购买猪肉热情不高,市场猪肉销量持续低迷。
  此外,禽肉、鸡蛋等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市场。10 月,鸡肉价格同比下跌 5.5%,鸡蛋价格暴跌 20.6%。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不少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价格实惠的鸡肉和鸡蛋,“吃肉改吃鸡” 成为不少家庭餐桌常态。
  二、三大困局绞杀:产能、消费、政策的 “死亡交叉”
  养猪行业陷入困境的背后,是产能、消费、政策三大困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将猪价推向深渊。
  (一)产能去化 “挤牙膏”:母猪存栏高位 + 效率提升,供应压力滞后释放母猪去化慢如 “蜗牛”
  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产能核心指标,过去长时间维持高位,去化速度缓慢。到 2025 年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 4035 万头,虽同比下降 0.7%,但降幅微小,且仍超过 4100 万头的调控上限,生猪产能依旧过剩。
  在产能去化过程中,广东、四川等传统生猪养殖大省逆势增养,阻碍了产能去化进程。广东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 7%,达 250 万头,当地养殖户表示前几年猪价高时扩大养殖规模,未料到如今行情不佳。四川省作为全国第一养猪大省,能繁母猪存栏量维持在 380 万头高位,仅微降 0.5%。这些省份的逆势增养使产能过剩问题更为严峻。
  母猪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加剧了供应压力。随着养殖技术进步,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020 年的 24 头提升至如今的 26 - 28 头,同样数量母猪能产出更多仔猪。以一家拥有 1000 头母猪的养殖场为例,按之前 PSY 一年产出 2.4 万头断奶仔猪,现在则增加到 2.6 - 2.8 万头。2024 年 5 - 11 月新增的仔猪集中在今年出栏,出现母猪存栏量未明显减少但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的现象,进一步压低猪价。
  集团猪企 “加速甩货”
  集团猪企的出栏策略对市场供应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入 11 月,牧原、温氏等头部猪企出栏计划达 1390 万头,日均出栏量 46 万头,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养猪县的月出栏量。为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这些头部猪企推行 “减重出栏” 策略,将原本 120 公斤以上的大猪出栏体重降至 100 - 110 公斤,12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降至 40%。
  山东某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大企业每天压价 0.1 元,散户难以承受只能跟风售卖,形成 “踩踏式出栏” 局面,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供过于求情况加剧,猪价持续下跌,陷入恶性循环。
  (二)消费疲软 “雪上加霜”:高温 + 替代 + 老龄化,需求三箭齐发气候异常打乱消费节奏
  气候异常成为今年猪肉消费市场的意外因素。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持续到 10 月,打破多年气候记录。广东、福建等地持续高温使居民食欲不振,肉类消费转向鱼虾、凉皮等清爽食物。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猪肉备货量同比下降 18%,某超市负责人称因天气热,猪肉销量比去年少很多。
  北方地区秋雨连绵,河北、河南等地农村市场因道路泥泞,集市贸易受严重抑制,村民外出采购频率减少,猪肉销量下降 25%,本该 “贴秋膘” 的时节,猪肉消费市场却十分冷清。
  替代消费 “降维打击”
  禽肉、鸡蛋等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对猪肉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今年以来,白羽肉鸡全产业链成本降至 8 元 / 公斤,生猪成本线则高达 12 元 / 公斤,两者相差 4 元,禽肉价格优势明显,吸引大量消费者。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企业敏锐捕捉到市场变化,大幅缩减猪肉汉堡比例,鸡肉产品占比提升至 65%。
  鸡蛋价格下跌也使家庭早餐出现 “鸡蛋替代猪肉” 趋势。今年鸡蛋价格同比跌幅超 20%,许多家庭选择用鸡蛋替代猪肉作为早餐食材。据统计,仅早餐场景就分流了 12% 的猪肉需求。某社区菜市场大妈表示鸡蛋便宜又有营养,早餐煮鸡蛋搭配面包比吃肉划算。
  人口结构 “长期利空”
  从长期看,人口结构变化对猪肉消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24%,中老年群体肉类摄入量逐渐下降,对猪肉消费需求减少。同时,年轻一代消费观念变化,更倾向选择牛肉、水产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对猪肉喜爱程度不及老一辈人。
  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降至 52 公斤,较 2014 年峰值下降 8%,表明我国肉类消费峰值已过,猪肉消费市场面临 “增量无门、存量流失” 困境。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年轻一代消费观念持续转变,猪肉消费市场压力将不断增大。
  (三)政策调控 “火上浇油”:去产能信号强化,市场预期逆转面对生猪市场产能过剩问题,官方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密集召开生猪产业调控会,明确提出 “限制二次育肥、加速淘汰低效产能” 方针,旨在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实现供需平衡,但实际执行中引发两大连锁反应,加剧猪价下跌趋势。
  养殖端 “预防性出栏”
  政策出台使养殖端产生恐慌心理,担心后期猪价更低,纷纷提前出栏。河北、广西等地许多散户将原本计划 120 公斤出栏的生猪提前至 100 - 110 公斤出售,这一重量区间的 “标猪” 占比达 70%,较正常年份高出 25%,估算短期供应因此激增 20%。河北一位养殖户表示因政策严格,担心猪卖不出去,只能赶紧出售以减少亏损。
  屠宰企业 “限价收购”
  大厂以 “响应政策” 为由压价收购生猪,毛白价差扩大至 - 3.55 元 / 公斤,而正常价差应在 + 1 元左右。屠宰企业原本日赚百万,如今日亏五十万,为减少亏损进一步倒逼养殖户降价,形成 “政策压预期、预期压价格” 的负反馈。养殖户在这场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改变价格下跌局面。
  三、黎明前的黑暗:猪价何时能 “破局”?
  尽管当前猪价走势不容乐观,但市场处于动态变化中,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剖析,可探寻猪价 “破局” 的可能性。
  (一)短期(11 - 12 月):腌腊季或成最后 “救命稻草”
  11 月气温下降,传统腌腊季到来,四川、湖南等地居民制作腊肉、香肠热情高涨,为低迷猪肉市场带来转机。相关数据显示,预计 12 月全国屠宰量将环比增长 15%,有望推动标猪价格反弹至 12 - 12.5 元 / 公斤,即每斤 6 - 6.25 元。
  然而,需关注潜在风险。当前市场上 14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比例达 35%,处于历史高位,若腌腊季大猪库存未有效消化,2026 年春节后猪价可能 “二次探底”。全国冻品库容率为 17.8%,猪价反弹至 12.5 元 / 公斤以上时,冻肉抛售压力增大,大量冷冻猪肉涌入市场将压制猪价上涨空间,预计猪价反弹幅度在 10% - 15% 之间。
  (二)中期(2026 年上半年):产能去化 “刺刀见红”
  行业普遍认为,要使猪价真正反转,能繁母猪存栏量需降至 3900 万头以下,而当前存栏量仍高达 4035 万头,产能去化任务艰巨。2025 年四季度产能去化速度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
  一方面,中小散户退出力度关键。目前 500 头以下中小散户在养猪行业占比 60%,若能以每月 3% 的速度退出市场(当前退出率仅 1.5%),到 2026 年 3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降至 3950 万头。另一方面,龙头企业扩产节奏不容忽视。以牧原、新希望等为代表的大型猪企,虽海外市场布局加速,但国内产能仍在释放。预计 2026 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将达 1.4 亿头,创下同期历史新高。猪价可能呈现 “先抑后扬” 走势,先经历价格下跌低谷期,随着产能去化完成,价格逐渐回升。
  (三)长期:猪周期进入 “平周期”,降本成唯一 “护身符”
  在产能过剩与消费见顶双重压力下,猪价过去 “大涨大跌” 的剧烈波动或将成为历史。未来 3 年,猪价大概率在 12 - 16 元 / 公斤的窄幅区间震荡,行业进入 “微利时代”。在此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需掌握新生存法则。
  首先,成本管控要精细,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降低豆粕用量 10%,利用小麦、杂粕等替代玉米,将完全成本控制在 14 元 / 公斤以下,确保在猪价低迷时仍有利润空间。其次,精准把握出栏节奏,120 公斤以上大猪抓住价格高位及时出栏,避免春节后集中抛售;仔猪价格反弹至 220 元 / 头以上时谨慎补栏,防止高价买入仔猪导致亏损。最后,善于运用政策工具降低风险,符合条件的养殖户可申请农业农村部的 “生猪产能调控基地” 补贴,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养殖场每年可获 20 万元补贴,还可通过期货套保锁定 12 月出栏价格,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结语:熬过去,就是 “剩者为王”
  2025 年猪价寒冬是养猪行业近年来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既是产能过剩导致的 “必然出清”,也是产业升级必须经历的 “阵痛洗礼”。猪价跌破 5.5 元 / 斤时,行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艰难时刻,养殖户需具备勇气与智慧。积极淘汰低效母猪,优化猪群结构,提高养殖效益;采用降本技术,从饲料配方、养殖管理等环节降低成本;紧跟政策导向,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困境中存活,迎来行业转机。
  对整个养猪行业而言,当前困境也是机遇。只有加速去化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才能使猪周期早日迎来良好发展。在此过程中,大型猪企与中小散户需共同努力。
  养殖业竞争残酷,“剩者为王”,能够在困境中坚守、不断调整创新的企业和养殖户,终将成为市场赢家。期待养猪行业早日走出寒冬,迈向美好未来。 (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博亚和讯、猪好多数据)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美国 vs 欧洲家庭农场:当 “超级个体” 遇上 “生态守护者”,谁能给中国养猪2025/11/16 22:14:54
能繁母猪微减 vs 生猪存栏续增:11 月生猪市场的 “矛盾方程式”2025/11/16 22:12:55
赌债缠身引发的骗贷迷局:一个家庭猪场的法律警示与金融风控反思2025/11/16 22:04:14
滚双宝教授团队攻克蕨麻猪人工授精技术瓶颈2025/11/16 21:39:57
生猪产能“冰火两重天”:出栏量创新高,猪周期反转为何难“猪”难分?2025/11/16 18:33:09
山东龙口市:近期生猪价格形势分析2025/11/14 19:14:51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