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能繁母猪:从 “区域分化” 到 “主动去化” 的微妙转向(一)全国趋势微减,区域博弈加剧
进入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呈现出 “总体微减、局部补增” 的复杂格局。根据卓创资讯对 196 家样本企业数据的监测,10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微增 0.11%,然而 11 月,受养殖亏损(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64 元)以及政策引导的影响,预计环比微减 0.8%-1%,降至 4030 万头左右。在河北、东北、福建等产能相对薄弱的区域,部分企业为抢占 2026 年市场份额,逆势进行补栏以增加产能,例如福建某养殖集团 11 月后备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5%;而在山东、河南等主产区,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低于成本线,低效母猪淘汰进程加速,山东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2%。这种 “去化与补增并存” 的状况,反映出行业内对于后市发展存在分歧。大型企业借助亏损期对产能进行优化,而中小散户则在成本压力下被迫出清。
(二)政策与市场双驱动去化加速
国家 “百万淘汰计划” 持续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部要求在年底前将能繁母猪数量降至 4000 万头以下。与此同时,11 月生猪价格处于低位震荡态势(均价 11.7 元 / 公斤),这使得养殖端主动淘汰低产母猪的意愿增强。据 Mysteel 统计,自 9 月以来,规模场低效母猪淘汰率达到 15%,较上半年高出 5 个百分点,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6 头提升至 27.5 头,产能质量有所优化,但数量去化速度较为缓慢。
二、生猪存栏:产能释放惯性下的 “逆势增长”
(一)理论存栏与实际出栏的 “剪刀差”
尽管 10 月养殖端压栏增重意愿较弱(标肥价差 - 0.72 元 / 公斤),但生猪存栏依然呈现增长态势。卓创资讯数据显示,10 月底生猪存栏量环比微增 0.3%,11 月预计将延续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 “前期能繁母猪存栏的滞后效应”——2025 年 4 - 5 月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增长期,对应 11 月生猪理论出栏量增长 4.7%。截至 11 月 12 日,生猪出栏均重 123.52 公斤,环比上涨 0.22%,12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 35%。山东某屠宰厂测算,每头大猪多出 3 公斤肉,相当于 11 月生猪供给量额外增加 23 万头,这进一步加剧了 “供强需弱” 的市场格局。
(二)规模场与散户的 “出栏节奏博弈”
规模场为冲刺年度目标,11 月出栏计划达到 1390 万头,日均出栏 46 万头,较 10 月增长 3.8%;而中小散户因亏损加剧,出栏积极性提升,500 头以下散户 11 月出栏量预计增长 8.2%。这种 “双增” 局面导致生猪存栏虽处于增长通道,但市场实际流通量已超出预期,使得猪价反弹乏力。
三、价格走势:供需宽松下的 “磨底震荡”
(一)短期:腌腊季难破 “5 元魔咒”
11 月生猪价格呈现 “弱反弹后回落” 的走势,截至 11 月 12 日均价为 11.7 元 / 公斤,较 10 月微涨 0.5%,但仍低于 14 元 / 公斤的成本线。西南地区腌腊季启动缓慢(四川日均屠宰量 6693 头,较去年同期下降 20.7%),叠加冻品库存高企(库容率 17.8%),猪价上行空间受到压制。国元期货指出,11 月标猪价格或在 11.5 - 12.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难以出现往年旺季的行情。
(二)中期:产能去化进度决定 “反转时点”
行业普遍认为,能繁母猪需降至 3900 万头以下(当前为 4035 万头),猪价才能真正企稳。卓创资讯分析,若 11 - 12 月能繁母猪月均去化 1%,2026 年 3 月存栏可达 3950 万头,对应 7 月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 3%,届时供需格局或出现边际改善。但当前规模场产能去化仅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政策 “工具箱” 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去化周期可能延长至 2026 年二季度。
四、从业者生存指南:在 “矛盾期” 寻找确定性
养殖户:严格把控生猪体重,精准把握出栏节奏。对于 120 公斤以上大猪,应逢价格上涨及时出售,避免春节后集中出栏引发价格踩踏;合理利用小麦、杂粕替代玉米,将养殖成本控制在 14 元 / 公斤以下,以确保亏损面得以收窄。
屠宰厂:密切关注细分市场,开发适合腌腊的 “去骨五花肉”“腊味专用排骨” 等定制化产品,并积极对接预制菜企业;持续关注标肥价差变化,在大猪价格高于标猪时加大采购力度,转化为分割品存入冻库储存。
政策红利活用:年出栏 5000 头以上场户可申请 “生猪产能调控基地” 补贴(20 万元 / 年);通过生猪期货套保锁定 12 月出栏价格,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结语:穿越周期,唯有 “主动进化”
11 月的生猪市场,是产能去化 “中场战事” 的典型体现。能繁母猪的 “局部优化” 与生猪存栏的 “惯性增长” 相互作用,价格在供需宽松的环境中艰难筑底。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既是一场考验现金流的 “耐力赛”,也是一次淘汰低效产能的 “进化机遇”。当行业从 “靠天吃饭” 转向 “靠效率突围”,那些能够精准把控去化节奏、深度挖掘成本优势的主体,终将在周期谷底积蓄反弹力量。毕竟,生猪市场的下一个春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 “剩者”。 (数据支持:卓创资讯、国元期货、Mysteel 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