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活羊价格整体稳中趋弱,区域分化显著
(一)均价小幅回落,品种差异凸显
根据 2025 年 11 月 24 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活羊主流均价为 13.5 元 / 斤,相较于上周微降 0.3 元 / 斤,持续呈现自 11 月以来的震荡调整态势。不同品种之间的价格差异进一步拉大:山羊均价达到 16.8 元 / 斤(例如广西桂林努比亚山羊价格高达 18 元 / 斤),相较于绵羊品种溢价幅度超过 20%;绵羊类均价为 13.2 元 / 斤,其中内蒙古锡林浩特寒羊母羔价格为 14 元 / 斤,河北唐县寒羊公羔价格低至 12.2 元 / 斤,淘汰母羊价格跌破 11 元 / 斤,这充分反映出优质品种具备更强的抗跌性。
(二)南北市场呈现显著差异
北方主产区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的养殖户由于冬季饲料成本大幅上升,集中出栏 50 公斤以上的育肥羊,周出栏量环比急剧增加 20%,进而导致市场供应过剩。河北唐县寒羊公羔价格为 12.2 元 / 斤,黑龙江明水老毛母羊价格仅为 10.5 元 / 斤,部分产区价格已跌破 13 元 / 斤的养殖户成本线,处于微亏状态。
南方销区价格保持坚挺:四川南充公羊价格为 16 元 / 斤,广东佛山黑山羊价格达到 17.5 元 / 斤。这主要得益于本地肉羊现宰现销所具备的新鲜度优势,以及羊肉火锅消费旺季的拉动作用,商超备货量周增长 5%,屠宰企业收购价相较于北方高出 2 - 3 元 / 斤,有力支撑了价格的高位运行。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分化
(一)供应端:北方抛售与南方惜售的双重博弈
北方地区受到玉米(1.45 元 / 斤)、豆粕(4 元 / 斤)价格上涨的影响,育肥成本攀升至 14 元 / 斤。养殖户为规避冬季饲料压力,提前出栏,致使冷库库存达到 30 万吨,供应过剩对价格形成压制;南方云南、贵州等地由于前期高温导致肉羊存栏同比减少 15%,50 公斤以下优质羔羊占比超过 60%,养殖户惜售情绪浓厚,市场可流通货源减少 30%,形成 “南紧北松” 的格局。
(二)需求端:冬季消费旺季与替代蛋白的竞争
北方京津冀地区羊肉消费进入淡季,餐饮销量同比下降 10%,农贸市场客流量减少 25%,终端走货量周下降 15%;南方广东、广西等地则因天气转凉,羊肉火锅订单周增长 15%,本地山羊凭借 “现杀现卖” 的新鲜度优势,成为消费者餐桌的首选,拉动区域价格逆势上涨。然而,生猪、鸡肉等替代蛋白价格低迷,分流了部分大众消费需求,限制了羊肉价格的涨幅。
(三)成本端:饲料高企挤压利润,南北养殖成本差达 2 元 / 斤
北方规模化养殖场育肥成本达到 14 元 / 斤,散户因自有牧草比例较高,成本约为 13 元 / 斤,但仍面临每只羊 50 - 100 元的亏损;南方山地放牧模式依赖天然饲料,成本仅为 11 元 / 斤,50 公斤肉羊利润可达 300 元,低成本支撑南方养殖户坚持挺价,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价差。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寻底,中长期优质羊源成破局关键
(一)短期(11 月底 - 12 月中旬):旺季需求或支撑价格小幅反弹
随着元旦、春节备货的启动,南方销区终端采购量将提升 10% - 15%,北方屠宰企业或逢低补库,推动活羊均价回升至 13.8 - 14 元 / 斤。但需警惕进口羊肉到港量增加 10% 对北方市场的冲击,预计短期仍以震荡态势为主。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与品种改良决定市场走向
全国能繁母羊存栏连续 3 年下降,2025 年同比减少 15.4%,预计 2026 年春季补栏期羔羊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如黑山羊、苏尼特羊)溢价可达 30%。养殖户需加快品种改良,降低对传统绵羊品种的依赖;同时,关注政策对规模化养殖的补贴导向,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饲料成本,以应对周期波动。
(三)给从业者的建议
养殖户:北方产区应逢高出售大体重育肥羊,避免集中抛售;南方产区可适度压栏优质羔羊,错峰供应春节前市场。
贸易商:聚焦南方销区优质山羊资源,同时关注北方低价绵羊的短期套利机会,平衡南北货源结构。
消费者:冬季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绵羊类产品(如羊排、羊腿),优质山羊品种适合现烹场景,建议关注产地直供渠道降低采购成本。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11 月的活羊市场,呈现出供应端 “北抛南惜” 与需求端 “北淡南旺” 的深度博弈态势,同时也是品种结构与养殖成本竞争力的考验。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跟风出栏或过度惜售均非明智之举,唯有紧扣 “优质优价” 趋势,提升品种质量与养殖效率,才能在区域分化与周期波动中占据主动地位。毕竟,当市场从 “普涨普跌” 转向 “结构分化”,精准把握供需细节,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所在。(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现代畜牧网、每日牛羊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