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业寒潮来袭:从扩建到收缩的戏剧性反转
(一)项目终止潮:从头部到中小企的集体止损
2025 年秋冬之际,生猪养殖行业骤然迎来 “收缩季”,其来势之迅猛,令整个行业为之一震。罗牛山率先采取 “止损” 举措,提前终止贵州兴义猪场租赁合同。兴义猪场自运营以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贵州省生猪价格持续低迷是导致亏损的关键因素。在此困境下,罗牛山依据租赁合同特别约定,果断做出终止合作决策。此决策旨在及时控制经营损失,规避长期亏损对公司造成更大危机。
与此同时,天邦食品积极行动,通过减租退租山东 10 个育肥场,开启降本增效变革。在产能调整过程中,天邦食品从人效、设施、养殖模式等多维度入手,全面优化内部运营管理,力求提升养殖成绩,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神农集团终止 2.9 亿元定增项目,同样引发行业广泛关注。神农集团综合考量资本市场状况及公司整体发展规划等因素后,审慎做出此决定,旨在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邦基科技则直接叫停对 6 家猪企收购计划,原计划打造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暂时搁置。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使邦基科技意识到,在充满不确定性时期,稳健发展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自 2024 年起至今,牧原、温氏、唐人神等 20 余家猪企纷纷跟进,累计终止超 50 个养殖项目。这些项目涉及产能超过 800 万头,占 2024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 1.2%。如此大规模项目终止,有力证明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也让行业寒意尽显。
(二)资本退潮:从跑马圈地到精准瘦身
东瑞股份曾豪情满怀,斥资 5.5 亿元规划楼房养猪项目,对未来产能扩张寄予厚望。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该项目最终走向终止。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及竞争加剧,东瑞股份深刻认识到继续推进项目,投资效益将面临极大不确定性,项目投资回报不达预期风险高悬。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东瑞股份果断将项目募集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为公司稳健运营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温氏股份的经历同样引人关注。2021 年,温氏股份通过可转债募资,规划 16 个养猪项目,试图进一步扩大行业版图。但现实给予沉重打击,截至目前,已有 14 个项目被迫终止。在此过程中,温氏股份积极调整战略,将目光投向生物安全升级,投入 22 亿元资金用于生物安全升级项目,致力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牧原股份一口气终止 7 个猪场项目,涉及资金高达 5.76 亿元,剩余募集资金被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经营和业务发展。这一系列动作清晰折射出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崇拜” 到 “效益优先” 的深刻转变。曾经,跑马圈地式扩张是行业主流,各大猪企追求规模最大化,认为规模越大在市场中优势越明显。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及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弊端渐显。如今,猪企更加注重效益,追求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三大导火索引燃收缩潮
(一)市场寒冬:猪价低迷击穿成本线
2025 年猪价走势犹如一场令人揪心的 “跳水”,众多猪企心情随之跌宕起伏。以罗牛山兴义猪场为例,2025 年三季度,贵州生猪市场均价仅为 13.2 元 / 公斤,无情击穿兴义猪场 15 元 / 公斤的完全成本防线。这意味着每销售一公斤生猪,兴义猪场就要承受近 2 元亏损,每月亏损额超过 200 万元,如无底洞般不断吞噬企业利润。
从全国范围看,生猪均价从 2024 年高点 18 元 / 公斤一路狂泻,2025 年跌至 12 - 13 元 / 公斤的低位区间,几乎触及甚至跌破许多中小养殖户成本底线。与此同时,饲料成本悄然攀升,同比上涨 17%。这一降一涨,给养殖户带来沉重打击。在这场残酷的市场寒冬中,中小散户因抗风险能力较弱,率先成为市场出清对象,无奈退出市场,放弃养殖事业。
规模企业虽实力相对雄厚,但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也不得不采取 “断臂求生” 策略。天邦食品在山东大区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10 万头锐减至 5.58 万头,近乎腰斩;育肥场数量大幅减少 60%。这种壮士断腕般的调整虽痛苦,但也是企业在困境中寻求生存的无奈之举。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猪企犹如在波涛汹涌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面临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市场巨浪吞噬。
(二)产能过剩:从 “增量竞争” 到 “存量绞杀”
农业农村部数据为生猪养殖行业敲响警钟。数据显示,2024 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3950 万头,而调控目标仅为 3900 万头。看似微小的差距,却意味着生猪供应过剩周期不断延长。如同装满水的杯子再倒水会溢出,生猪市场供应远超需求时,价格自然受到严重压制。
邦基科技原计划通过收购 6 家猪企打通产业链,实现从猪饲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向下游养殖业延伸,打造完整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然而,深入尽职调查发现,这些标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 70%,大量资源闲置,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再加上猪价持续下行,使原本看似美好的收购计划充满风险。贸然推进,邦基科技可能陷入 “产能过剩 - 价格战 - 亏损扩大” 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猪企间竞争发生根本性转变。曾经是跑马圈地、通过扩大产能争夺市场份额的 “增量竞争” 时代,如今市场趋于饱和,企业不得不为有限市场份额展开激烈 “存量绞杀”。这种竞争异常残酷,每个企业都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挤出市场,面临淘汰命运。
(三)政策转向:从 “鼓励扩产” 到 “引导去化”
2024 年是生猪养殖行业政策重要转折点。自该年起,农业农村部多次召开生猪产业座谈会,释放 “严控新增产能、合理淘汰能繁母猪” 的明确政策信号,犹如强劲东风吹向整个行业。
神农集团终止定增决定是对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神农集团原计划通过定增募资 2.9 亿元,用于红河弥勒神农畜牧有限公司五山乡年出栏 24 万头优质仔猪扩繁基地建设项目。但政策导向转变使其重新审视项目可行性,在新政策环境下,继续推进项目与 “调减母猪存栏” 政策相悖。于是,神农集团果断终止定增,重新调整产能规划,以适应政策变化。
这一政策转向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促使企业从盲目扩张中清醒,更加注重产能优化和质量提升。从 “增量扩张” 到 “提质降本”,不仅是企业发展战略转变,更是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政策引导下,猪企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和资源合理配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收缩背后的生存智慧:从激进到理性的战略进化
(一)轻资产转型:从自建到租赁的模式切换
在行业变革浪潮中,天邦食品率先开启大胆且富有成效的轻资产转型之旅。通过 “减租退租 + 改建优化” 创新策略,对山东区域产能布局进行大刀阔斧调整。山东区域租赁育肥场曾多达 30 个,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产能利用率仅为 55%,大量资源闲置,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面对困境,天邦食品果断出手,将租赁育肥场数量压减至 10 个,并对保留育肥场进行全面改建优化。引入先进养殖设备和管理技术后,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至 85%,养殖成本下降 1.2 元 / 公斤。在猪价低迷市场环境下,每降低一分成本都为企业注入强大生命力,让天邦食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宝贵成本优势。
天邦食品 “轻资产” 策略在行业中引发广泛关注和效仿。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在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下,过于依赖重资产自建模式,不仅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还可能因产能闲置导致资源浪费。轻资产模式可使企业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通过租赁等方式快速调整产能布局,降低运营成本。
温氏股份是这一策略的积极追随者。将终止项目的 33 亿元资金用于现有 25 个猪场生物安全升级,一举两得,既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又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引入先进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和设备后,温氏股份成功将病死猪淘汰率从 8% 降至 5%,更多生猪能够健康成长为企业创造价值,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6 头,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这一系列变化让温氏股份在成本控制方面成效显著,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坚实技术优势,使其脱颖而出。
(二)区域聚焦:从全国铺开到优势产区收缩
罗牛山区域聚焦战略调整是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大胆尝试。面对兴义猪场持续亏损严峻现实,罗牛山果断终止西南亏损猪场运营。这一决策虽痛苦,但为企业资源整合和战略调整赢得宝贵空间。
终止西南猪场后,罗牛山将目光聚焦海南、广东等消费旺季地区。这些地区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能力较强,为生猪销售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为适应这些地区市场需求,罗牛山精准调整生猪出栏体重,从 120 公斤压减至 110 公斤。看似微小调整带来意想不到效果,出栏体重降低使育肥周期缩短 15 天,企业能更快将生猪推向市场回笼资金,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罗牛山通过精准战略调整,在优势产区站稳脚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
唐人神区域聚焦战略同样可圈可点。果断终止广西、海南项目,将资源和精力集中投入湖南、湖北核心市场。这两个地区作为传统养殖大省,拥有丰富养殖资源和成熟市场渠道。唐人神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 “公司 + 农户” 创新模式,实现养殖规模快速扩张和成本有效控制。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负责提供种猪、饲料、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农户负责具体养殖工作。分工合作方式降低公司固定资产投入和资金压力,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提高养殖效率。通过这种模式,唐人神育肥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15%,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在市场竞争中,成本优势往往能转化为价格优势和市场份额。唐人神凭借这一优势,在湖南、湖北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突围:从规模竞争到效率比拼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牧原股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终止项目的 5.76 亿元资金用于智能化改造,开启技术突围征程。
通过引入先进智能化设备和管理系统,牧原股份实现养殖过程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控制。猪脸识别技术应用使每头猪拥有 “身份标识”,养殖人员可实时掌握猪的生长状况、健康信息等,及时调整养殖策略,提供个性化养殖服务。智能投喂系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放饲料,避免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这些智能化设备应用使牧原股份在 2025 年 Q3 料肉比降至 2.6:1,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0.2。这一数据彰显牧原股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巨大投入,带来显著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神农集团同样在技术突围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终止定增后,积极调整战略,投入 1.5 亿元用于种猪基因改良。种猪作为生猪养殖核心要素,其品质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养殖产业链效益。神农集团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基因检测技术和育种方法,对种猪进行全面基因改良。经过不懈努力,神农集团核心群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28 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饲料转化率提升至 2.4:1,成本控制在 12.3 元 / 公斤,成为行业 “成本标杆”。在市场竞争中,成本和效率往往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神农集团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实现成本有效控制和效率大幅提升,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树立行业典范。
四、行业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重构
(一)产能去化加速:中小散户加速出清
企业收缩策略在行业内引发连锁反应,直接导致 2025 年仔猪供应量大幅下降,降幅达 12%,市场仔猪供需关系发生逆转,供过于求局面得到一定缓解。同时,二元母猪价格从 2000 元 / 头高位下滑至 1500 元 / 头,跌幅达 25%。价格下跌使中小散户对未来市场充满担忧,补栏积极性降至近五年最低水平。
农业农村部专家经深入研究分析预测,2026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将同比下降 5%-8%。虽下降幅度看似不大,但在整个行业影响举足轻重,意味着市场生猪供应量将进一步减少,供需关系将得到进一步优化。随着供应量减少,生猪均价有望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给行业带来曙光,让困境中坚守的企业和养殖户看到未来市场复苏的可能性。
(二)产业链重塑:饲料、动保企业承压
邦基科技终止收购消息在饲料行业引起轩然大波。邦基科技原计划通过收购实现从饲料到养殖垂直整合,打造完整产业链闭环,但市场风云变幻使计划暂时搁浅。这一事件不仅影响邦基科技战略布局,也促使整个饲料行业重新审视发展方向。
在此情况下,饲料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将目光从单纯生产销售转向技术服务。邦基科技是典型例子,2025 年 Q3 预混料销量增长 20%。其通过 “配方定制 + 养殖托管” 模式与规模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根据不同规模场需求提供个性化饲料配方,帮助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还为规模场提供养殖托管服务,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监控指导养殖过程。这种从产品供应商到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帮助饲料企业在困境中找到新增长点,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动保企业则面临不同挑战。随着猪企收缩产能,生猪存栏量减少,疫苗需求量大幅下滑。但动保企业并未坐以待毙,积极寻找新业务增长点,将目光投向非瘟检测试剂盒,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2025 年动保企业非瘟检测试剂盒业务增速达 35%,成为新利润增长点。动保企业通过不断创新优化产品,提高非瘟检测试剂盒准确性和便捷性,满足市场需求,加强与猪企合作,为猪企提供全方位疫病防控解决方案,帮助提高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
(三)资本市场警示:从 “故事” 到 “业绩” 的价值回归
神农集团终止定增消息传出后,市场反应出人意料。通常企业终止定增被视为负面信号,股价可能下跌,但神农集团股价不仅未跌,反而逆势上涨 3%。这背后反映市场对企业 “聚焦核心竞争力” 的高度认可。市场认为,神农集团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终止定增避免盲目扩张风险,展现出强大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这种对核心竞争力的坚守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充满信心,推动股价上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T 正邦、傲农生物等企业,曾在资本市场凭借产能扩张 “故事” 吸引众多投资者目光。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盲目扩张弊端显现,业绩大幅下滑,陷入退市危机。*ST 正邦因过度扩张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巨额债务,面临破产重组困境;傲农生物因市场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股价一路暴跌。这些企业遭遇给资本市场敲响警钟,让投资者深刻认识到投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企业 “故事”,更要关注业绩和核心竞争力。
数据是有力证明。2025 年 Q3,生猪养殖板块 PE(TTM)回落至 15 倍,与 2023 年峰值的 25 倍相比大幅下降。这清晰表明行业估值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过去单纯依赖 “产能预期” 转向更加注重 “现金流能力”。在新估值体系下,企业业绩和现金流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只有保持稳定现金流、具备强大盈利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投资者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展望:于收缩进程中孕育新周期
(一)产能结构优化:由 “大而全” 向 “专而精” 转变
在行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产能结构优化成为猪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依据行业预测,至 2026 年,头部企业的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 55%。这一数据反映出头部企业在资源整合及规模效应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温氏、牧原等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投身于产能结构优化工作。其采用 “淘汰低效产能 + 升级现有猪场” 的双轮驱动战略,旨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此过程中,智能化设备与管理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猪脸识别技术赋予每头猪独特的 “身份标识”,养殖人员得以实时掌握猪只的生长状况与健康信息,实现精准养殖;智能投喂系统依据猪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放饲料,有效避免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促使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成功提升至 28 - 30 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养殖成本有效控制在 12 元 / 公斤以下,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成本优势。
中小散户也在积极探寻适宜自身的发展模式,逐步向 “家庭农场 + 定制养殖” 模式转型。他们凭借对本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灵活经营策略,成功承接高端猪肉订单。这些家庭农场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让猪只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减少饲料和药物使用,从而生产出品质优良、口感鲜美的猪肉。此类猪肉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售价比普通猪肉高出 20%,为中小散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二)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产能调控常态化
为推动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构建了 “能繁母猪存栏量 ±5%” 的动态调控机制。这一机制犹如为生猪市场安装了稳定器,有助于维持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预计到 2026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将稳定在 3800 万头左右,这一目标的达成,将有效稳定生猪市场供应,避免价格大幅波动。
除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外,生猪期货和收储制度也在发挥重要作用。生猪期货为猪企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通过期货市场,猪企可提前锁定价格,降低价格波动风险。收储制度则在市场供过于求时,通过收储猪肉减少市场供应量以稳定价格;在市场供不应求时,通过投放储备猪肉增加市场供应量,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企业层面,天邦、金新农等猪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采用 “期货套保 + 订单农业” 的创新模式,将价格波动风险降低 40%。在期货套保方面,企业依据市场行情合理制定套保策略,通过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有效锁定销售价格,规避价格下跌损失。在订单农业方面,企业与养殖户签订订单,明确生猪收购价格和数量,既保障养殖户利益,又稳定企业原材料供应。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猪企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整个行业稳定发展。
(三)消费升级倒逼:从 “量增” 迈向 “质升”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冷鲜肉、预制菜等新兴产品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一市场变化为猪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罗牛山、神农集团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趋势,积极布局高端黑猪养殖。这些黑猪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周期延长至 180 天,比普通猪多出 30 - 60 天。在较长的养殖周期中,黑猪在自然环境下生长,食用天然饲料,肉质更为鲜美,营养更为丰富。此类高端黑猪在市场上备受追捧,售价高达 30 元 / 公斤,毛利率超过 30%,成为猪企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一现象反映出整个行业正从 “规模竞争” 向 “价值竞争” 深刻转变。过去,猪企主要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以及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提升,这种竞争模式优势渐失。如今,猪企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附加值,通过提供高品质猪肉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而赢得市场份额。预计到 2026 年,高端猪肉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元,这一庞大市场规模为猪企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这一充满机遇的市场环境中,猪企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以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收缩并非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起点
当猪企从 “跑马圈地” 转向 “精耕细作”,产能从 “盲目扩张” 回归 “供需平衡”,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必要的 “新陈代谢”。短期内,项目终止、存栏下降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长远来看,这是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 从追求 “量的增长” 转向聚焦 “质的提升”,从 “周期波动” 迈向 “稳健经营”。对于从业者而言,寒冬中的每一次战略收缩,都是为下一个春天的爆发积蓄能量。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农业农村部、生猪预警网、W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