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破6预警!猪价下探至13.6元,收储托底能否止住产能“堰塞湖”?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9/4 9:26:38 关注:41 评论: 我要投稿

  一、猪价跌穿三级预警线,收储托底释放政策信号

  (一)13.6 元 / 公斤成阶段性底部,养殖亏损面扩大

  8 月 25 日,对于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国家发改委 1 万吨冻猪肉收储落地,成交价格锁定在 19.90 - 20.00 元 / 公斤,经换算,毛猪出栏价达 13.6 - 13.8 元 / 公斤 。此价格创下 17 个月以来的新低,亦标志着猪粮比正式跌破 6:1 的三级预警线。猪粮比作为衡量生猪养殖效益的关键指标,一旦跌破该数值,意味着养殖成本与收益的平衡被严重打破。
  据业内人士测算,在当前价格体系下,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每头亏损超 200 元,养殖一头猪不仅无法盈利,还需倒贴成本;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情况也不容乐观,头均利润仅余 10 - 20 元,基本处于盈亏边缘。更为严峻的是,85% 的中小散户已陷入亏损境地,规模场的盈利空间也被压缩至 100 元 / 头以下,昔日的养殖红利期已然远去,如今整个行业都笼罩在亏损的阴影之下。
  (二)政策 “组合拳” 频出:短期托底与长期转型并重

  此次收储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政策调控持续发力的体现。这是继 6 月后,年内第二次冻肉采购。6 月的收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猪价过快下跌的趋势,而 8 月的收储则是在猪价再度陷入困境时的及时举措。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 “持续推进产能调控” 的三次密集部署,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彰显出从短期到长期、全方位调控猪市的决心。
  从短期来看,政府端的冻品采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直接承接过剩供给,8 月收储对应约 20 万头生猪消化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段性抛售压力。当市场生猪供过于求、价格不断压低时,政府收储为养殖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避免价格过度暴跌,稳定了市场情绪。
  长期导向更为深远,明确引导行业 “去低效产能、扩优质供给”。广东等地已率先倡议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这一举措标志着产能去化从以往单纯的 “市场自发” 模式,转向 “政策 + 市场” 双驱动。以往,产能调整主要依赖市场自我调节,周期长、效率低,且往往伴随着市场大幅波动。如今,政策的介入为产能去化按下 “加速键”,促使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向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转型升级,为生猪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产能去化 “冰火两重天”:数据矛盾揭示转型阵痛

  (一)能繁母猪存栏 “高位僵持”,去化力度分化显著

  在生猪养殖的产能结构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关键指标,直接关联未来生猪的供应量。然而,当前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呈现复杂态势。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7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仅环比减少 1 万头 。这一细微变化表明,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14 个月维持在 4000 万头以上的高位。如此稳定的存栏数据,反映出行业整体对产能去化持谨慎态度,不愿轻易削减母猪数量,以防错过后续可能的市场反弹机会。
  但深入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数据层面,会发现分化十分明显。卓创资讯对样本生猪企业的监测结果显示,7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36%,其中大型规模场减少 1.38%,中型养殖场减少 0.66%。这表明部分大型企业已敏锐察觉到市场过剩压力,开始主动调整产能,削减母猪存栏量。例如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其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按照计划,年底将降至 330 万头 。这种主动去产能的行为,是企业基于对市场长期走势的判断,通过提前布局,减少未来供应压力,以应对可能的价格下行风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涌益、钢联监测的部分规模场存栏却出现微增,幅度在 0.14% - 0.52%。这部分养殖场可能因自身发展战略、资金状况或对市场的不同判断,选择继续维持甚至扩大产能。一些中小规模养殖场,可能受资金限制,难以承受淘汰母猪带来的经济损失,只能被动维持现状;还有部分养殖场对市场前景仍持乐观预期,认为当前价格低迷只是暂时现象,不愿轻易放弃扩张机会。
  这种 “大场观望、中小散被动退出” 的结构分化,直接导致行业整体去化速度缓慢。据测算,当前行业整体去化速度仅为 0.25%,与 2021 年周期底部月均 1.5% 的去化率相比,差距较大。缓慢的去化速度意味着过剩产能将在市场中持续存在,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供需平衡,进而延长了猪价低迷周期,增加了行业的不确定性。
  (二)出栏压力 “前轻后重”,供应过剩周期延长

  生猪存栏和出栏数据是衡量市场供应的直接指标。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到 4.24 亿头,出栏量为 3.66 亿头,同比分别增长 2.2% 和 0.6% 。虽然这一增长幅度低于 2023 年同期水平,但从后续供应预期来看,形势依然严峻。
  从仔猪出生量与生猪出栏的时间关系推算,4 - 5 月仔猪出生量较多,意味着 9 - 11 月商品猪理论出栏量将呈现环比增长态势,预计增幅在 2.69% - 3.75%。到了四季度,理论出栏预期环比增加 6.6%,同比增加 12% 。如此大幅的供应增长,无疑将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以某大型养殖企业为例,其在 4 - 5 月大量补栏仔猪,按照正常养殖周期,这些仔猪将在 9 - 11 月集中出栏,届时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供过于求的局面。
  屠宰企业的库存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供应过剩的现状。目前,屠宰企业库存率已达 78%,冻品库容占用超 60%。大量冻品积压在仓库中,表明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已远超当前消费需求。这种 “缺猪不缺肉” 的格局,使得猪价反弹缺乏实质支撑。即使在传统消费旺季,如中秋、国庆等节日,由于市场猪肉供应充足,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大,屠宰企业和养殖户难以通过提价获取更多利润,猪价依然难以摆脱低迷困境。
  三、供需博弈白热化:出栏均重与二次育肥成关键变量

  (一)养殖端 “降重” 与 “压栏” 的两难选择

  在猪价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养殖端的出栏均重数据成为市场关注焦点。8 月底,集团场出栏均重降至 123.52 公斤 ,这一数据反映出集团场在政策引导下,积极调整出栏策略,试图通过降低均重,减少市场上猪肉的供应量,缓解价格下行压力。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散户出栏均重却逆市上行,达到了 127.83 公斤,同比增加 1.1 公斤 。这一增一减之间,凸显出养殖端内部在出栏决策上的巨大分歧。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市场对大体重猪的需求开始回暖。大体重猪在冬季更受欢迎,因其脂肪含量相对较高,更适合制作腊肉、香肠等传统冬季美食。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让养殖端面临 “降重” 与 “压栏” 的两难选择。对于集团场来说,前期已积极响应政策进行降重,目前继续调降的动能逐渐减弱。如果均重回升至 130 公斤以上,按照一头猪的平均出栏重量计算,相当于额外增加 5% - 8% 的猪肉供应。这对于本就供过于求的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将进一步加剧 “价跌量增” 的困境。
  散户方面,由于其经营模式相对灵活,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更为直接。在猪价低迷的情况下,散户往往寄希望于通过压栏,等待猪价上涨,以获取更高利润。但这种压栏行为,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如饲料成本、养殖场地占用成本等,还面临着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以及疫病风险的双重考验。一旦市场价格继续下行,或者猪群出现疫病,散户将面临巨大经济损失。
  (二)二次育肥 “退烧”,需求端支撑乏力
  二次育肥在生猪市场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行为直接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上半年,二次育肥呈现滚动入场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对猪价起到了托底作用。当市场猪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二次育肥户认为有利可图,便会大量购入仔猪或标猪进行育肥,从而减少了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使得猪价得到短暂支撑。
  然而,进入 8 月,情况发生逆转。二次育肥户开始集中出栏,导致市场单日供应激增 15% 。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远超市场消化能力,直接砸穿了 14 元 / 公斤的价格关口。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二次育肥户对市场预期的转变。随着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二次育肥户意识到继续压栏可能面临更大损失,于是纷纷选择抛售,以避免进一步亏损。
  从需求端来看,当前终端消费受 CPI 低迷的拖累,表现十分乏力。CPI 作为衡量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低迷反映出市场消费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屠宰企业开工率不足 55%,意味着屠宰企业对生猪的采购量大幅减少。白条肉走货量同比减少 12%,表明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持续疲软。与此同时,禽肉、水产等替代品的价格相对较低,与猪肉的价格差达到 30% 。在这种价格优势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购买禽肉和水产,进一步挤压了猪肉的市场份额,使得猪肉刚需消费难有增量。
  四、周期底部倒计时:100 万头去化目标能否扭转困局?
  (一)短期:双节前或现 “技术性反弹”,空间有限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学校食堂的备货需求成为短期内拉动猪价的重要力量。据市场监测,开学备货使得屠宰场开工率环比增长 3% ,直接带动了对生猪的采购需求。在这一利好因素刺激下,加上中秋佳节临近,食品加工企业对猪肉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市场预期猪价有望迎来一波反弹,预计价格可能小幅回升至 14 - 14.5 元 / 公斤。
  然而,反弹背后也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从供应端来看,集团场 9 月出栏计划增加 10%,意味着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此前积压的出栏任务在 9 月集中释放,使得供应压力陡然增大。散户方面,虽然前期存在一定惜售情绪,但随着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养殖成本压力,惜售情绪逐渐松动。部分散户担心价格进一步下跌,开始加快出栏节奏,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在这种供应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即使有开学备货和中秋需求的提振,猪价反弹幅度也十分有限,预计难以超过 5%。13.5 元 / 公斤的成本线仍然是猪价难以轻易突破的关键阻力位,猪价在短期内仍将在成本线附近反复震荡,养殖端的亏损局面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中期:产能调减 100 万头,明年下半年迎盈利拐点从政策导向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减是行业中期发展的关键信号。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若按照政策要求降至 3950 万头 ,这一调整将对未来生猪供应产生深远影响。根据生猪的生长周期,这一存栏量的变化将在 10 个月后,即 2026 年二季度,直接反映在生猪供应量上。预计届时生猪供应压力将收缩 6%,将有效缓解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
  与此同时,饲料成本的回落也为行业盈利带来积极影响。豆粕期货价格已从 4500 元 / 吨跌至 3800 元 / 吨 ,这一价格下跌直接降低了养殖成本。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高达 60% - 70%,豆粕价格的下降使得养殖成本大幅降低。以一头生猪养殖周期消耗饲料量计算,饲料成本的降低使得每头猪的养殖成本减少 100 - 150 元。
  综合供应压力的缓解和饲料成本的下降,行业有望在 2026 年下半年迎来盈利拐点。随着市场供需关系逐渐平衡,以及成本的有效控制,生猪价格将逐步回升至盈利区间,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得到有效修复,行业将重新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三)长期: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比拼” 的行业洗牌

  在过去的生猪养殖行业发展中,规模扩张是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行业发展逐渐成熟,这种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等已开始转变发展策略,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比拼,这一转变预示着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强大的资金实力,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养殖成本已降至 12 - 12.5 元 / 公斤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管理不够规范以及缺乏规模效应,成本线普遍在 14 元 / 公斤左右 。这种巨大的成本差距使得中小散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随着产能去化加速,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成本的中小散户将逐渐被市场淘汰,优质产能将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预计未来 3 年,行业 CR10(前十大企业产能占比)有望从 45% 提升至 55% 。这一变化将重塑整个生猪产业格局,头部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中小散户则需要通过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加强管理以及寻求合作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变化,否则将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结语:在政策与市场的 “双重磨底” 中寻找确定性

  在生猪市场的跌宕起伏中,见证了政策与市场力量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猪价 “破 6”,是市场供需失衡的直接体现,也是周期底部的必然阵痛;而收储 “托底”,则是政策层面的有力回应,为行业注入稳定的强心剂。
  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一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考验。在短期反弹的诱惑下保持清醒,借政策东风果断淘汰低效母猪,是优化养殖结构、降低成本的关键一步。每一头母猪的去留,都关乎未来的养殖收益,理性决策才能在困境中寻得生机。
  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100 万头能繁母猪的去化目标,并非一组简单数字,它承载着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当这一目标逐步实现,行业将有望告别过去 “大起大落” 的无序状态,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与规模优势,将在产业整合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而中小散户也需积极寻求转型,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市场格局。
  当政策之手精准发力,与市场规律深度契合,有理由相信,生猪产业的 “新生” 已不再遥远。13.6 元 / 公斤的阶段性底部,或许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在这片看似低迷的市场土壤中,正孕育着新的希望与生机,等待破茧而出,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5年9月4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9/4 15:56:05
2025年9月4日浙江及各地市白条猪价格2025/9/4 15:55:47
半年报洞察:31 家猪企分化态势加剧,牧原日赚 5800 万背后的成本博弈2025/9/4 9:39:17
仔猪价格跌破 200 元 / 头!猪价低迷下产能去化的开端与展望2025/9/4 9:16:57
山东:供大于求,猪价承压下行(8月25日-8月31日)2025/9/4 8:53:20
五大猪企9月1日投资者交流:透视上半年业绩与未来规划2025/9/4 8:49:35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