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数据预警:白羽肉鸡行业的 “冰封时刻”
1.1 价格探底:跌破八年新低,区域行情持续低迷
2025 年白羽肉鸡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显著下行态势。自年初至 10 月,全国白羽肉鸡毛鸡均价为 3.46 元 / 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下滑幅度达 6.99%,创下自 2018 年以来的最低价格记录,整个行业被价格低迷的氛围所笼罩。
进入 11 月下旬,山东地区白羽肉鸡社会鸡源棚前主流成交价维持在 3.50 元 / 斤,辽宁地区价格为 3.70 元 / 斤,虽表面上价格暂时企稳,未进一步下跌,但从历史价格走势分析,仍处于历史低位。回顾 2019 年白羽肉鸡行业的高光时期,毛鸡均价超过 5 元 / 斤,与当前价格相比近乎腰斩,凸显出行业发展的巨大落差。
价格在低位持续徘徊已超 6 个月,养殖户为促进销售,采取 “以价换量” 策略,但销售情况仍不容乐观,走货困难成为普遍现象。在山东部分养殖大县,养殖户面临着肉鸡销售困境,成本持续消耗,经营压力巨大,此类困境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1.2 利润崩塌:全链盈利近乎归零,孵化养殖双亏损
价格的持续走低直接导致白羽肉鸡行业利润出现雪崩式崩塌。截至 2025 年 10 月底,白羽肉鸡产业链整体利润仅为 0.01 元 / 只,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 94.55%,行业盈利近乎归零。
在产业链上游,孵化环节和养殖环节双双陷入亏损状态。孵化环节理论上每羽亏损 0.06 元,1-10 月商品代鸡苗均价为 2.75 元 / 羽,同比下跌 20.06%,收入端的显著萎缩给孵化企业带来沉重压力。山东一位中小型孵化场负责人表示,该场一天出栏 30 万羽鸡苗,按当前行情,每天亏损 60 万元,主要依靠以往积累的利润维持运营,经营前景堪忧。
养殖环节同样深陷困境,理论养殖利润亏损 0.15 元 / 只,创下近五年新低。养殖户不仅面临毛鸡价格下跌导致的收入减少,还需承受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鸡病的增加加大了养殖难度,局部出栏毛鸡均重下降明显,进一步压缩了养殖收益。在河北某养殖村,养殖户为减少损失提前出栏肉鸡,但仍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二、困局根源:供需错配 + 成本挤压的 “三重绞杀”
2.1 产能过剩:四年出栏量从 50 亿只飙至 90 亿只,供应严重溢出
在短短四年间,白羽肉鸡出栏量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2021 年全国白羽肉鸡出栏量约为 50 亿只,到 2024 年攀升至 86.46 亿只,2025 年保守预计出栏量将突破 90 亿只。如此高速的增长导致市场供应严重溢出,价格不断下行。
资本的盲目涌入是产能扩张的主要推动因素。2023-2024 年,外部资本对白羽肉鸡行业的投资超过 200 亿元,大量资金的注入促使行业迅速膨胀。屠宰企业为确保稳定的鸡源供应,纷纷参股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在资本支持下不断扩大产能,扩产占比超过 60%。以山东为例,2024 年新增规模化养殖场数量较上一年增长 30%,这些新增产能在 2025 年集中释放,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盲目扩张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后果。随着市场上肉鸡数量的不断增加,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屠宰企业在面对大量鸡源时,议价能力增强,不断压低收购价格,压缩养殖户利润空间。部分养殖户为降低成本减少饲料投喂量,导致肉鸡生长速度变慢、品质下降,进而影响销售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2.2 需求疲软:消费低迷 + 替代品分流,冻品库存高企
在供应持续增加的同时,白羽肉鸡的市场需求却陷入低迷。2025 年 11 月,样本点白羽肉鸡产品综合产销率仅为 85.11%,意味着超过 14% 的产品积压在仓库无法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终端走货速度下降 12%,消费者购买意愿明显降低。
市场反馈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肉类产品时更加谨慎,对价格敏感度提高。部分消费者因经济压力增加,减少对白羽肉鸡的购买量,转而选择价格更低的替代品。2025 年 10 月,广东、江苏等地猪肉价格虽同比下降 8%,但相较于白羽肉鸡仍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导致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猪肉,分流了白羽肉鸡的市场需求。
需求疲软直接导致冻品库存高企。2025 年上半年,企业冻品平均库容率达到 79.90%,同比上升 7.93 个百分点。一些地区的屠宰企业甚至需要外租冷库来缓解库存压力。江苏一家大型屠宰企业原本冷库容量为 5000 吨,2025 年上半年库存一度超过 8000 吨,不得不花费高额费用外租冷库。大量库存不仅占用企业资金,还增加了仓储成本,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2.3 成本高企:饲料占比超 70%,养殖端 “成本 - 售价” 倒挂
在白羽肉鸡养殖成本构成中,鸡苗和饲料占据主导地位,合计占总成本的 70%-85%。然而,2025 年饲料价格持续在高位震荡,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同比上涨 15%-20%,直接推高了饲料成本。
以补栏 120 公斤毛鸡育肥 40 天为例,2025 年理论养殖成本高达 16 元 / 公斤,而同期毛鸡售价仅为 13.84 元 / 公斤(3.46 元 / 斤),每只鸡亏损超过 10 元。河南一位养殖户表示,为降低成本减少饲料投喂量,导致出栏毛鸡均重从 5.5 斤降至 4.8 斤,品质下降后价格更低,陷入 “降本 - 降质 - 价更低” 的恶性循环。
饲料成本的增加还导致养殖户资金压力增大,许多养殖户为购买饲料四处借贷,加重了经济负担。一旦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将面临巨大亏损风险,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三、产业链众生相:有人扛压亏损,有人短暂分利
在白羽肉鸡产业链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各环节企业和从业者的经营状况呈现出显著差异,部分企业深陷亏损泥潭,部分企业虽暂时盈利但也面临潜在风险。
3.1 孵化企业:苗价跌、成本涨,中小场濒临退出
山东德州一家中型孵化场,当前车间运营状况冷清。场长表示,2025 年商品代鸡苗均价从去年的 3.44 元 / 羽跌至 2.75 元 / 羽,收入大幅减少,而成本不仅未降低,反而有所上涨。
2024 年下半年,父母代苗价同比上涨 30%,这一成本增加在 2025 年滞后传导,给孵化企业带来更大压力。同时,种鸡产蛋率和受精率双降,同比下降 5%-8%,导致同样数量的种鸡产出鸡苗数量减少,单位孵化成本提高。
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整个孵化行业经营状况不佳。即便行业头部企业如益生股份,也仅凭借预排计划维持微利状态。中小孵化场处境更为艰难,临时计划鸡苗成交价低至 1.22 元 / 羽,每卖一羽鸡苗亏损超过 1 元。为减少损失,部分中小孵化场甚至采取 “毁苗、抽毛蛋” 的无奈举措。河北一家小型孵化场场主表示,若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将面临倒闭风险。
3.2 养殖端:深度亏损 + 鸡病高发,区域分化加剧
2025 年养殖端亏损面超过 75%。在临沂某养殖村,养殖户面临肉鸡鸡病高发问题,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等频发,鸡的成活率不到 80%,许多鸡未长大就病死。
受鸡病影响,临沂产区出现 “出栏 3 斤左右小鸡” 的情况,这些小鸡体重不达标,价格较低,进一步压缩养殖收益。正常情况下,白羽肉鸡出栏均重应在 5.5 斤左右,但今年许多地方出栏均重仅 4.5 斤左右,每只鸡收益减少 3-5 元。
不过,鲁南地区凭借精细化管理和成本优势在行业寒冬中表现突出。该地区养殖场普遍采用先进养殖技术,料比控制在 2.4:1,低于行业平均的 2.8:1,即产出一斤鸡肉消耗饲料更少,成本更低。部分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实现保本,成为行业中的 “少数幸存者”。鲁南一家现代化养殖场场长表示,通过科学养殖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鸡的成活率和品质,得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维持运营。
3.3 屠宰环节:短期盈利但隐患暗藏,并非长久之计
2025 年屠宰环节理论盈利 0.22 元 / 只,同比上涨 168.19%,主要得益于毛鸡收购价下跌带来的成本降低,以及产品端适度挺价保证了一定利润空间。
但这种盈利具有暂时性,背后隐藏着隐患。进入 11 月,屠宰企业产品议价成交增多,单冻胸肉价格较 10 月下降 5%,产品价格出现下滑趋势。同时,库存高位问题仍未解决,部分企业为控制库存开始 “控量宰杀”。辽宁地区已有屠企因库存压力过大而减停产。一位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需求不旺,库存较高,虽现阶段盈利,但持续盈利难度较大,未来经营面临不确定性。
四、未来走向:短期承压,长期看产能去化与消费转机
在当前行业困境下,白羽肉鸡产业未来发展走向备受关注。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维度分析,行业发展态势各有特点。
4.1 短期(3-6 个月):反弹空间有限,价格窄幅震荡
未来 3-6 个月内,白羽肉鸡市场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价格反弹空间有限,大概率在低位窄幅震荡。需求端方面,随着寒冬来临,旅游进入淡季,餐饮团膳需求大幅下滑。学校放假、企业聚餐减少,市场对鸡肉需求进一步降低。统计数据显示,每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餐饮团膳对鸡肉需求量环比下降约 20%。
供应端方面,鸡源供应相对充足。根据卓创资讯预测,12 月白羽肉鸡预计出栏 7.92 亿只,供应量处于高位。同时,企业冻品库存量也处于高位,压制价格上涨空间。目前部分企业冻品库存已超过库容的 80%,为消化库存,企业降低价格销售,导致毛鸡价格难以明显反弹。
综合来看,未来 3-6 个月毛鸡价格可能在 3.3-3.6 元 / 斤区间波动。屠宰企业虽会适度托底收购以稳定分割品价格,但因需求不足,托底效果有限,难以带动价格大幅上涨。养殖户和企业短期内需通过优化成本、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降低损失。
4.2 中期(6-12 个月):产能去化加速,供应压力逐步缓解
未来 6-12 个月,白羽肉鸡行业产能去化将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2025 年 1-9 月,祖代鸡更新量同比下降约 20%,表明行业已意识到产能过剩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产能。
按照白羽肉鸡 “祖代 - 父母代 - 商品代” 6-8 个月的传导周期,产能去化效果将在 2026 年上半年逐渐显现。预计 2026 年上半年商品鸡出栏量同比将下降 5% 左右,供应过剩局面有望得到边际改善。随着供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趋于平衡,价格有望逐步回升。
然而,需关注潜在风险。若 2026 年春节后猪价反弹较弱,作为白羽肉鸡替代品,猪肉价格低迷将继续对肉鸡市场造成竞争压力。消费者购买肉类产品时可能更多选择价格更低的猪肉,抑制白羽肉鸡市场需求。因此,在产能去化过程中,行业需密切关注猪肉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
4.3 长期(1-2 年):国产品种突围 + 消费升级,行业迎结构性机会
从长期(1-2 年)来看,白羽肉鸡行业有望迎来结构性发展机会。种源方面,国产白羽肉鸡品种的崛起将为行业注入新活力。2023 年,国产品种(圣泽 901、广明 2 号等)在祖代鸡更新量中的占比已达 42%,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比例将超过 50%。国产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能降低我国对白羽肉鸡种源的进口依赖,还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消费端方面,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和消费升级推进,消费者对高品质、多样化鸡肉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元旦、春节等传统消费旺季,家庭采购、团膳备货与餐饮消费有望同步提升,对肉鸡价格形成阶段性支撑。一些高性价比的白羽肉鸡产品,如调理鸡胸肉、即食鸡肉零食等,将随着消费场景的拓展迎来增长机遇。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两年调理鸡肉产品的市场规模有望以每年 15%-20% 的速度增长。
综上所述,白羽肉鸡行业虽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产能去化的推进、国产品种的发展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行业有望实现转型升级,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养殖户、企业和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把握市场趋势,以在行业变革中找到自身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