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云突变:贸易关税再度升级,大豆贸易承压
(一)港口费用争端点燃摩擦导火索
2025 年 10 月,中美贸易局势发生显著变化。美国于该月率先宣布,自 10 月 14 日起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费,这一单边举措打破了此前相对稳定的贸易态势,在航运领域对中国采取了限制行动。中国迅速做出对等反制,于 10 月 10 日宣布同日起对美国船舶开征特别港务费,并制定了未来数年逐年递增的条款,充分表明了长期应对的坚定立场。
10 月 11 日,美国总统公开表示,威胁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同时计划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此消息对市场产生了重大冲击,彻底打破了自 5 月日内瓦会谈以来双方努力营造的贸易缓和氛围。日内瓦会谈后,双方多次进行磋商,市场普遍预期贸易关系将朝着缓和方向发展,而这一极端表态使市场预期发生逆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动作的时间点选择具有特殊意义。11 月 9 日关税即将到期,此时正值美国大豆集中上市出口的关键时期,同时美国总统还有访华计划。这一时间窗口的选择,无疑给即将到来的高层互动与农产品贸易前景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普遍认为这是美国的 “极限施压” 策略,旨在通过制造压力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多优势地位和谈判筹码。
从贸易数据来看,2024 年美国大豆出口至中国的数量达 2700 万吨,占其总产量的 23%,中国是美国大豆重要的海外市场。此次贸易摩擦的升级,首当其冲影响的便是美国大豆的出口预期,双方关系的紧张使得未来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数据充满变数。
(二)历史重演:从 “大豆关税战” 到全方位博弈
回顾 2018 年的贸易摩擦,当时主要以单一的关税壁垒形式呈现。而此次冲突则呈现出明显的 “升级” 态势,形成了 “港口费用 + 出口管制 + 关税威胁” 的组合策略,手段更加多元化,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8 年关税战导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骤降 50%,大量美国豆农面临大豆滞销的困境。此次若 100% 关税正式实施,按照当前的价格体系和成本核算,美国大豆出口成本将飙升至 3400 元 / 吨以上,这将使其在中国市场完全丧失价格竞争力。因为中国可从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大豆产地,以更为合理的价格采购大豆。
中国同步实施的船舶港务费反制措施,对美国粮食运输链产生了直接影响。以密西西比河港口为例,该港口作为美国大豆出口的重要枢纽,对华大豆运输成本预计因港务费增加 12%。这一成本上升,迫使嘉吉、ADM 等跨国粮商不得不重新评估物流路线,寻求更具成本效益的运输方案。然而,重新规划物流路线面临诸多挑战,不仅需要耗费时间,还可能面临新港口装卸能力、运输效率等不确定性因素。
二、市场冰火两重天:美豆承压下挫,国内现货逆市看涨
(一)大洋彼岸的 “大豆寒冬”
此次贸易摩擦的 “回旋镖” 效应显著,美国大豆作为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受到了直接冲击。消息传出后,CBOT 大豆期货率先反映出市场的悲观预期,10 月 12 日主力合约暴跌 1.5%,收于 1006.75 美分 / 蒲式耳,创下 2023 年以来的新低,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美国农业部报告指出,若 100% 关税实施,2025 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或降至 1000 万吨以下,较 2024 年大幅减少。艾奥瓦州豆农协会数据显示,该州大豆库存已攀升至 5 年高位,仓储成本增加 15%,部分农场主被迫延迟收割以规避价格低谷。
艾奥瓦州是美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超过 90% 的耕地用于种植大豆和玉米。在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当地豆农面临严峻困境。以豆农汤姆为例,其经营着一个拥有 5000 英亩土地的农场,今年收获了超过 100 万蒲式耳的大豆,但这些大豆却积压在仓库中,无法销售。由于找不到买家,汤姆不得不支付高昂的仓储费用,经济压力剧增。他表示:“若这种情况持续,可能不得不放弃种植大豆,寻求其他发展途径。”
像汤姆这样的情况在艾奥瓦州并非个例,该州大豆库存已达历史高位,众多农场主面临同样的困境。随着大豆库存不断增加,仓储成本持续攀升,豆农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一些小型农场主甚至面临破产风险,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二)国内市场的 “情绪性升温”
与美国大豆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国内豆粕现货市场在周末休市期间提前呈现 “看涨模式”。山东、华东地区现货一口价普遍上调 30 - 40 元 / 吨,至 3650 - 3700 元 / 吨。这种价格异动源于以下三重预期:
供应紧张担忧:截至 12 月,2026 年一季度大豆买船进度仅 10%(12 月)、0%(1 月),即便叠加阿根廷 200 万吨免税大豆采购,仍难以填补超 1 亿吨的年度进口缺口。
成本传导压力:美国船舶港务费直接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外资油厂测算显示,每吨大豆到岸成本增加约 80 元,Q4 至 Q1 压榨利润或进一步压缩至 - 50 元 / 吨。
历史经验驱动:2018 年关税战期间,豆粕现货价格 3 个月内上涨 22%,市场形成了 “逢低抄底” 的心理预期,下游饲料企业备货周期从 7 天延长至 15 天。
在山东,大型饲料企业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将 11 月的豆粕采购量提高 30%,并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进一步增加库存。“我们担心未来大豆供应短缺,影响生产,所以提前做好准备。” 该负责人称。
从市场数据来看,10 月 13 日,国内豆粕现货成交量达到 25 万吨,较前一周同期增长 50%,反映出市场对豆粕的需求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贸易商纷纷加大采购力度,试图在价格上涨前囤货,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价格上升。
三、多空博弈白热化:豆粕涨势能否穿透 “缺口迷雾”?
(一)看涨逻辑:供应缺口与成本支撑的双重共振
远期供应 “青黄不接”:当前国内油厂大豆库存虽维持在约 600 万吨的高位,但 2026 年 1 - 2 月到港量同比减少 35%。根据 Mysteel 农产品的预估,2026 年 1 月大豆到港量预计为 580 万吨,2 月预计为 620 万吨,而 2025 年同期这两个月的到港量分别为 900 万吨和 950 万吨,差距显著。
叠加南美大豆可供出口量见顶,巴西 2025/26 年度预计出口 9500 万吨,接近产能极限。卓创资讯指出,若 12 月前未落实 300 万吨以上买船,国内大豆库存可用天数或降至 30 天以下。这意味着春节后国内大豆供应可能出现 “断档式” 紧张,豆粕生产原料不足,将直接推动豆粕价格上涨。
全球供应链重构成本:转向巴西、阿根廷采购导致溢价高企,当前巴西大豆升贴水已达 + 200 美分 / 蒲式耳,较 2024 年同期上涨 40%。以近期市场数据为例,4 月 7 日,5 - 7 月船期 CNF 升贴水报价 200 - 230 美分 / 蒲,近两日上涨 30 - 45 美分 / 蒲。这主要是由于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加深,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利好巴西大豆出口前景。
叠加国际海运费攀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DI 月涨 25%。10 月 13 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DI) 报 2144 点,创 2025 年 9 月 29 日以来新高水平,环比涨 10.74%,创 2025 年 7 月 11 日以来最大涨幅 。海运费的上涨,使得进口大豆综合成本较 9 月增加 150 元 / 吨,为现货价格提供 “硬支撑”。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豆粕价格上,推动豆粕价格上升。
市场情绪触底反弹:连粕 M01 合约跌至 2900 元 / 吨附近,技术面出现超卖信号,周线 KDJ 的 J 值 - 7.63。当 KDJ 指标的 J 值低于 0 时,通常被视为市场超卖,价格有反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客户及投机资金借机入场,10 月 13 日现货成交放量至 50 万吨,较前一周增 3 倍。大量资金的涌入,表明市场对豆粕价格上涨的预期强烈,进一步推动了豆粕价格的上升。
(二)看跌逻辑:库存高企与政策工具箱的压制力
短期供应 “堰塞湖” 未解:截至 10 月上旬,国内豆粕库存达 65 万吨,油厂未执行合同量超 100 万吨,部分地区出现 “催提” 现象。据 Mysteel 对国内主要油厂调查数据显示,2024 年第 46 周,豆粕库存 77.86 万吨,未执行合同 438.53 万吨 。饲料企业豆粕库存可用天数达 25 天,显著高于 15 天的安全线,压制即时采购需求。大量的豆粕库存使得市场供应充足,企业短期内不需要大量采购豆粕,从而抑制了豆粕价格的上涨。
蛋白供应 “多元替代” 成熟:经过 2018 年关税战历练,国内已构建 “大豆 + 杂粕 + 合成蛋白” 的多元供应体系。当前花生粕、棉粕价格较豆粕低 300 元 / 吨,饲料厂豆粕添加比例已从 20% 降至 16%。在广东,部分饲料企业表示,由于豆粕价格较高,他们已经开始增加花生粕和棉粕的使用量,减少豆粕的添加比例。若豆粕突破 3800 元 / 吨,替代效应将进一步放大,其他蛋白原料将更具性价比,企业会更多地使用替代原料,从而减少对豆粕的需求,抑制豆粕价格上涨。
政策 “稳定器” 储备充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透露,当前大豆储备规模超 1500 万吨,可随时通过竞价交易投放。2024 年同类情形下,三次储备投放平抑价格波动幅度达 10%,市场对政策托底预期强烈。一旦市场豆粕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国家可以通过投放储备大豆,增加市场供应,稳定豆粕价格。这种政策预期也使得市场对豆粕价格上涨的担忧有所缓解,抑制了豆粕价格的过度上涨。
四、后市展望:情绪主导短期波动,基本面决定中长期方向
(一)短期:2970 点成多空必争 “生死线”
在当前的豆粕市场中,连粕 M01 合约的走势备受关注,2970 元关键位置成为多空双方激烈争夺的 “生死线”。这一位置在技术分析和市场基本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市场情绪和供需关系的集中体现。
从技术分析角度而言,当价格接近 2970 元时,市场买卖力量将发生显著变化。若连粕 M01 合约能够有效突破 2970 元,这将被视为强烈的看涨信号,意味着市场多头力量占据优势,此前的悲观情绪逐渐消散。一旦突破成功,价格有望打开 3000 - 3100 元的反弹空间。此突破可能受多种因素驱动,其中中美谈判破裂是重要因素之一。若中美谈判未能达成共识,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市场对未来大豆供应的担忧将加深,从而推动豆粕价格上涨。南美天气炒作也可能成为价格上涨的催化剂,若南美大豆产区出现不利天气条件,如干旱、洪涝等,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将引发市场对大豆供应短缺的担忧,推动豆粕价格上升。
反之,若连粕 M01 合约在 2970 元附近承压回落,则表明市场空头力量依然强大,多头上涨动能不足。价格可能延续 2900 - 2970 元的底部震荡格局,这反映了市场对 “情绪溢价” 的理性修正。在此情况下,市场将更加关注基本面因素,如大豆库存水平、供应情况以及需求变化等。若基本面未出现明显改善,市场可能继续维持震荡走势。
在现货市场方面,短期内可能呈现 “基差走强、现货跟涨” 的特征。贸易商基于对未来供应短缺的预期,挺价意愿强烈,可能减少出货量,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而饲料企业由于担心未来豆粕价格上涨增加采购成本,仍将以刚需采购为主,谨慎进行采购,避免过度囤积库存,部分企业可能与供应商签订短期合同,锁定当前价格,降低采购成本风险。
(二)中长期:供需再平衡下的 “阶梯式” 定价
2025Q4:政策不确定性主导的波动期
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市场主要受 “政策不确定性” 影响。中美贸易关系走向充满变数,美国加征高额关税政策是否落地以及中美两国领导人会谈结果,都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将导致价格波动加剧,市场风险增大。
对于企业而言,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采用 “基差交易 + 期权套保” 策略锁定成本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基差交易可帮助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价格差异,降低价格波动风险。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基差合同,锁定未来采购价格,避免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期权套保则为企业提供更多灵活性,企业可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根据市场走势选择行权,保护自身利益。若企业担心豆粕价格上涨,可买入看涨期权,价格上涨时期权价值增加,弥补采购成本增加;若担心价格下跌,可买入看跌期权,价格下跌时期权行权收益可弥补现货市场损失。
2. 2026Q1:供需错配下的价格上移
到 2026 年第一季度,若能繁母猪存栏去化超预期,月均达到 1.5% 以上,将对豆粕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量可能下降,导致对豆粕需求减少。然而,若此时南美大豆到港延迟,将造成大豆供应短缺,影响豆粕产量。这种供需错配情况可能使豆粕价格重心上移至 3200 - 3300 元 / 吨。
能繁母猪存栏去化超预期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如养殖成本上升、疫情影响等。养殖成本持续上升压缩养殖户利润空间,可能促使其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以降低成本。疫情爆发也可能导致能繁母猪死亡或淘汰,影响存栏量。南美大豆到港延迟可能源于天气原因、运输问题等。若南美大豆产区出现恶劣天气,影响大豆收割和运输,或运输过程中出现延误,都可能导致大豆到港延迟。在此情况下,市场对豆粕供应担忧加剧,推动价格上涨。
3. 长期格局: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定价权转移
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正加速全球大豆供应链重构。中国逐渐形成 “巴西为主、美豆补充、国产振兴” 的三元结构,且这一结构将逐渐稳定。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凭借丰富资源和稳定产量,将继续在中国大豆进口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大豆虽受贸易摩擦影响,但仍会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补充供应来源。同时,中国加大对国内大豆产业支持力度,推动国产大豆振兴,提高国内大豆自给率。
随着全球大豆供应链重构,豆粕市场定价权将从 “单一依赖美盘” 转向 “多产区博弈”。不同产区的大豆产量、质量、价格等因素都会对豆粕价格产生影响。产业客户需建立跨市场风险对冲机制以应对变化,可通过在不同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利用市场价格差异降低价格波动风险,还可与不同产区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分散采购风险,确保稳定供应。
结语:在摩擦中寻找 “确定性”
此次贸易升级本质上是中美在全球供应链重构期的战略博弈,豆粕市场成为 “压力测试” 的前沿领域。短期内,受情绪面主导的价格波动难以避免,但从中长期来看,供需缺口与成本支撑的 “硬逻辑” 为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控制库存周期、拓展替代蛋白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策略。企业应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生产需求,合理调整库存水平,避免库存积压或不足带来的风险。同时,积极寻找替代蛋白来源,如花生粕、棉粕等,降低对豆粕的依赖,应对豆粕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政策预期差带来的波动风险,同时捕捉供需错配形成的阶段性投资机会。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预期变化,引发价格波动,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关注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在供应短缺时适时买入,供应过剩时适时卖出。
正如 2018 年关税战催生了巴西大豆进口的黄金期,此次摩擦也将促使中国大豆产业加速 “强链补链” 进程。当市场从情绪主导回归理性,真正具备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成本管控优势的企业,将在周期波动中凸显价值,这或许是本轮贸易摩擦带来的深层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