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0 月豆粕市场回顾:供应压制下的震荡走低
(一)价格走势:高位回落,月末翘尾
10 月豆粕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显著的波动特征。据卓创资讯数据,当月 43% 蛋白豆粕月均价为 2980 元 / 吨,较 9 月每吨下跌 29 元,跌幅达 0.96%;与去年同期相比,亦存在 42 元 / 吨的差距,跌幅为 1.39%。从价格曲线分析,上旬市场受高库存与下游需求疲软双重因素影响,价格持续下行,一度下探至 2900 元 / 吨,反映出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供应过剩而需求不足,致使价格承受较大下行压力。
下旬市场形势出现转折,中美会晤释放出积极的采购预期,美豆期货价格连续上涨,进而带动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在月末强势反弹。这种期货与现货市场的联动效应明显,市场情绪迅速改善,价格走势发生逆转,呈现出 “翘尾行情”。同时,基差从月初的 39 元 / 吨收窄至月末的 12 元 / 吨,进一步表明市场供需关系的动态调整以及价格走势的变化。
(二)供需数据:供应充足 vs 需求平淡
供应端:10 月全国大豆压榨量为 876.32 万吨,环比 9 月虽有所下降,减少 93.51 万吨,但从 1 - 9 月整体数据来看,我国累计进口大豆 8618 万吨,同比增长 5.3%,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大豆进口的强劲态势,为国内豆粕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此外,9 月豆粕库存超过 110 万吨,处于高位水平,企业为缓解库存压力,以催促提货为主要策略,使得现货市场豆粕供应持续宽松,对市场价格形成冲击。
需求端:与供应端的充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端表现相对平淡。下游养殖行业面临亏损困境,且亏损幅度不断扩大,导致饲料企业在采购豆粕时极为谨慎。10 月豆粕成交量环比仅增长 3%,如此微弱的增长难以对价格形成有效支撑。终端需求的疲软成为抑制豆粕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使得市场在供应过剩的背景下,难以实现价格的有效回升。
二、10 月价格下跌核心成因:三重压力叠加
(一)国际供应过剩压制成本端
在全球大豆供应格局中,巴西与阿根廷占据重要地位。今年,两国大豆均获丰收,产量屡创新高。巴西凭借其广袤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豆产量大幅提升;阿根廷在政策扶持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同样实现了大豆高产。1 - 9 月,我国从这两国进口的大豆占比高达 78%,凸显了两国在我国大豆进口来源中的核心地位。
美国大豆出口面临激烈竞争,为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策略,导致 CBOT 美豆期货价格一路下滑,10 月中旬一度跌至 10.5 美元 / 蒲式耳,创下阶段性新低。美豆期货价格的下跌直接导致我国豆粕生产成本重心下移,市场豆粕价格随之承压。
阿根廷取消大豆出口关税这一政策调整,在国际市场引发强烈反响。该政策使阿根廷大豆在国际市场价格优势显著增强,我国进口成本大幅下降,市场对四季度大豆供应缺口的担忧得以缓解,看空情绪迅速蔓延,进一步削弱了豆粕价格上涨的动力。
(二)国内库存高企引发价格博弈
截至 10 月中旬,国内豆粕库存维持在 100 万吨以上,达到近三年同期新高水平。高额库存给油厂带来巨大压力,为减轻库存负担,油厂纷纷采取低价促销策略。然而,这一策略引发市场连锁反应,现货基差持续走弱,贸易商因基差下跌而持谨慎观望态度,采购意愿降至冰点。
下游养殖端面临生猪、肉鸡存栏量居高不下的情况,同时饲料企业受成本压力影响,开始增加菜粕、DDGS 等替代原料的使用,降低豆粕在饲料中的配比。这种替代行为导致豆粕刚需被分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使豆粕价格在供需博弈中面临更大压力。
(三)期货市场多空博弈加剧波动
国庆节后,期货市场多空双方展开激烈博弈。外盘美豆短暂冲高后迅速回落,国内连豆粕开盘后亦跟随外盘走势下行。截至 10 月 21 日,连豆粕收于 2889 元 / 吨,较月初下跌 1.7%。期货市场对利多因素消化迅速,市场乐观情绪受到抑制,这进一步打压了现货市场信心,导致豆粕价格在期货市场影响下波动加剧。
三、11 月豆粕市场转机:供应收紧与成本支撑共振
(一)供应侧:大豆到港锐减,中长期压力缓解
11 月豆粕市场供应端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根据卓创资讯预估,11 月至次年 1 月,大豆到港量预计分别为 949 万吨、750 万吨、500 万吨,逐月递减态势显著。这一变化对市场产生多方面影响,短期内现货供应仍保持一定宽松程度,但从中长期来看,供应偏多预期逐渐升温。
对于油厂而言,供应变化促使其重新调整生产策略。开机率有望随着库存消耗逐步下降,以避免库存积压;部分油厂为应对供应收紧,可能提前储备原料,甚至在 11 月出现阶段性停机检修情况,这将减少豆粕的即时供应。10 月全国受访 122 家重要油厂大豆压榨总量为 876.32 万吨,环比 9 月下降 93.51 万吨,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企业对后市供应的担忧,也进一步佐证了供应收紧的趋势。
(二)成本端:美豆采购预期提振国际价格
中美会晤对豆粕成本端产生深远影响。会晤后,中国恢复采购美豆的消息提振了市场信心。市场预期,12 月前中国将采购 1200 万吨美豆,且未来三年年均采购量不低于 2500 万吨。这一庞大采购计划推动美豆期货价格持续攀升,稳定在 11 美元 / 蒲式耳以上高位。
尽管当前商用进口榨利仍处于亏损状态,外资及民企采购美豆时较为谨慎,但储备采购对美豆价格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成本端的变化将国际美豆市场与国内豆粕市场紧密相连,美豆价格上涨必然传导至国内豆粕成本端,推动豆粕价格上升。
同时,巴西产区降雨不规律,影响大豆播种进度,部分地区出现播种延迟甚至补种情况。市场对 2026 年南美大豆产量不及预期的担忧加剧,这种担忧情绪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供应紧张的炒作,进一步影响豆粕成本与价格走势。
(三)需求端:养殖回暖与补库周期启动
11 月豆粕市场需求端出现积极变化。随着生猪、肉鸡价格阶段性反弹,养殖端亏损状况逐渐收窄,饲料企业采购策略随之调整。为应对春节前可能出现的需求高峰,饲料企业纷纷提前备货,使得 11 月豆粕成交量有望环比增长 10%-15%,这一增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预示着市场需求逐渐回暖,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改变。
尽管水产养殖进入淡季,但畜禽存栏量仍处于高位,为豆粕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部分地区启动的饲料冬季储备计划,进一步为豆粕市场注入活力。终端补库行为增加,将带动现货价格逐步回升,促进豆粕市场复苏。
四、后市展望:11 月价格重心上移,警惕两大变量
(一)短期走势:震荡回升,目标 3100 元 / 吨
展望 11 月豆粕市场,卓创资讯预计本月豆粕现货价格将在 2980 - 3120 元 / 吨区间波动,价格重心环比上移 3% - 5%。上旬,受高库存惯性影响,市场将延续小幅震荡格局,价格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寻求平衡。中旬过后,大豆到港量减少将缓解市场供应压力,美豆采购预期逐步落地将改善市场情绪。下旬,市场有望迎来上涨行情,价格或冲击 3100 元 / 吨高位。
(二)中长期关键变量
美豆采购细则:美豆采购细则对豆粕市场影响重大。若中国明确 12 - 1 月采船计划,储备采购落地,将强化成本支撑,推动豆粕价格稳步上行。反之,若采购进度不及预期,市场乐观情绪将受挫,价格反弹高度受限,市场可能陷入观望状态。
巴西天气变化:巴西天气变化对豆粕市场走向至关重要。若降雨回归正常,播种进度加快,2026 年大豆丰产预期增强,将抑制国际价格,使豆粕市场面临下行压力。相反,若干旱加剧,可能引发供应担忧,推动豆粕价格超预期上涨,增加市场不确定性与风险。
(三)操作建议
饲料企业:11 月是饲料企业布局的关键时期。应逢低建立 30 - 45 天库存,利用价格回调期锁定成本,避免春节前集中采购导致成本上升。可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或运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稳定原料供应与成本。
养殖户:养殖户需密切关注豆粕与玉米性价比,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当豆粕价格突破 3100 元 / 吨时,可考虑增加杂粕使用比例,降低养殖成本。
投资者:投资者在市场中需谨慎决策。短期可逢低布局豆粕期货 1 月合约,止损参考 2950 元 / 吨,目标价位 3150 元 / 吨。中长期则需等待能繁母猪去化及养殖利润修复信号,待需求端实质性改善后再进行投资决策。
结语
回顾 10 月,豆粕价格受供应过剩影响波动下行。进入 11 月,市场正经历从 “现实利空” 向 “预期利多” 的转变。大豆到港量收紧、美豆采购预期落地以及养殖补库启动等因素相互作用,推动豆粕价格迎来阶段性反弹。
然而,市场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际政策博弈和天气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市场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市场参与者需理性看待短期价格反弹与中长期产能调整的差异,把握市场周期转换中的结构性机会。
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市场变化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在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唯有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深入分析市场因素变化,才能在豆粕市场中稳健发展,实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