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阶段性下跌:数据背后的市场现状
(一)价格走势:高位回落,环比跌幅持续扩大依据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9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均价为 13.85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1.8%;猪肉均价达 24.51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8%。尽管在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7 月期间,养殖端连续 15 个月实现盈利,头均盈利达到 108 元,但进入三季度后,生猪供给过剩的压力显著显现,价格自 7 月高点回落幅度超过 5%,呈现出 “旺季不旺” 的阶段性调整态势。
(二)产能结构:能繁母猪调减,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
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相较于去年年末的高点减少 37 万头,正逐步向产能调控绿色区间(105% 上限)进行回调。牧原、温氏等行业头部企业率先开展低产母猪淘汰工作。其中,牧原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年初的 362 万头降至 343 万头,并计划在年底进一步调减至 330 万头,预计将减少约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释放出明确的产能去化信号。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下行
(一)供需失衡:供给充裕与消费疲软的双重挤压
从供给侧来看,尽管 2025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均重持续降低,8 月第 3 周已降至 128.3 公斤,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 2.0%,但总体供应依旧充足。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 4.27 亿头,同比增长 2.2%,且前期二次育肥猪在近期集中出栏,对市场造成进一步冲击。以生猪养殖大省河南为例,上半年出栏量达 3294.07 万头,同比增长 3.4%,市场上猪肉供应持续稳定,供大于求的局面十分明显,致使价格在供给重压之下难以回升。
需求侧则呈现出 “旺季乏力” 的状况。夏季高温天气抑制了家庭对鲜肉的消费热情,人们饮食倾向清淡,猪肉采购量减少。同时,团餐、餐饮渠道需求环比下降 15%,原本预期在暑期迎来消费小高峰的餐饮行业,因旅游市场恢复不及预期,聚餐、宴会等活动减少,对猪肉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群体,8 月白条肉批发市场到货量同比减少 12%,直观反映出猪肉需求的疲弱。在供给不减、需求不振的双重作用下,猪价下行压力显著增大。
(二)政策调控:逆周期引导下的产能理性回归
自 2024 年 9 月起,农业农村部前瞻性地持续发布产能过剩预警,旨在为过热的生猪产能 “降温”。进入 2025 年,调控措施进一步强化,7 月明确提出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通过 “窗口指导” 与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保持密切沟通,督促其控制出栏体重、减少二次育肥行为。河南、山东等养猪大省迅速响应,河南省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 400 万头果断下调至 370 万头,并每周发布生猪价格信息,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避免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这一系列政策调控举措,旨在引导行业从以往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能结构,促使生猪产业回归理性发展轨道。虽短期内对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一定冲击,但从长远视角看,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成本支撑弱化:饲料价格下行与盈利周期尾声
2025 年,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同比下跌 15%,使得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5 元 / 公斤以下,当前头均盈利仍维持在 100 元左右。然而,随着行业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9 头,生产效率竞争愈发激烈。规模养殖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优势,不断优化养殖流程,进一步压缩成本,而中小散户在这场成本竞争中处于劣势,盈利空间被压缩至 50 元 / 头。成本优势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在成本支撑弱化、盈利空间收窄的情况下,部分中小养殖场出现惜售情绪,期望价格回升,但这可能导致后期集中出栏,进一步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使生猪价格走势更加复杂多变。
三、养殖企业应对策略:从 “量” 的扩张到 “质” 的突围
(一)头部企业:主动去产能与效率升级双管齐下
在此次行业变革过程中,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率先实施战略调整。以牧原股份为例,积极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从多个维度调减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年初的 362 万头降至当前的 343 万头,计划年底进一步调减至 330 万头,累计减少 32 万头,相当于减少约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在出栏体重方面,牧原也做出重大调整,商品猪出栏均重从前期的 130 公斤下调至 119 公斤,下降了 11 公斤,且自 6 月起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
除产能调控外,头部企业在效率升级方面也投入大量精力。海大集团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将 PSY 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稳定在 30 头以上,部分优秀猪场甚至达到 35 头。在饲料成本控制方面,海大运用大数据分析和 AI 算法,实时监测原料价格波动,优化饲料配方,将料肉比控制在 2.8 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头部企业不仅在短期内缓解了市场供需压力,还为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在价格波动的市场中抵御风险。
(二)中小散户:灵活出栏与成本管控并行
中小养殖户虽在规模和技术上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但在政策引导下,逐渐探索出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方法。他们摒弃了过去 “赌行情” 的观念,转而采取更为灵活的出栏策略,学会 “逢高出栏”。数据显示,8 月生猪宰前均重较 6 月下降 2.6 公斤,中小养殖户压栏现象明显减少,有效降低了因压栏导致的养殖损耗和市场集中出栏风险。
为降低市场波动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中小养殖户通过 “订单养殖”“托管代养” 等模式,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河南,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中小养殖户与牧原、双汇等企业签订订单,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养殖,企业则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收购生猪,保障了养殖户的基本收益。据统计,河南等地散户压栏率较去年同期下降 20%,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中小养殖户在市场波动中找到了稳定的发展路径,在保障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为行业的稳定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未来展望:短期承压与长期转型的关键窗口期
(一)短期:双节提振或催生价格反弹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南方腌腊需求将逐步启动,预计 9—10 月猪肉消费环比提升 10%。居民在节日期间家庭聚餐、宴请活动增多,对猪肉的采购量明显增加,尤其是五花肉、排骨等受消费者青睐的部位,市场白条肉销量有望大幅增长。国家冻猪肉收储政策也将发挥托底作用,在市场价格过低时,通过收储减少市场流通量,稳定市场信心。基于此,生猪价格有望止跌回升,四季度均价或重返 15 元 / 公斤,养殖端盈利空间维持在 50—80 元 / 头,养殖户将迎来阶段性的喘息之机,前期的亏损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长期:产业升级倒逼行业格局重塑
随着能繁母猪存栏调减目标的逐步落实(预计 2026 年初降至 4000 万头以下),生猪产业将从 “周期驱动” 转向 “效率驱动”。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需聚焦育种创新(如抗病品种培育)、数字化养殖(精准饲喂系统)、绿色低碳(粪污资源化利用)三大方向。在育种创新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强、肉质优的新品种,降低养殖风险,提升产品竞争力;数字化养殖方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实现精准饲喂、智能环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例如牧原已实现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等养殖全过程智能化应用;绿色低碳则是响应环保政策,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将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中小散户而言,应加快融入产业化链条,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实现风险共担。中小养殖户凭借灵活的养殖特点,与大型企业合作,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饲料供应和销售渠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模式下,中小养殖户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大型企业也能借助散户的养殖资源扩大产能,实现双赢局面,推动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结语: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增长
生猪价格的阶段性下跌,既是产业周期的必然调整,也是行业升级的重要契机。当 “猪周期” 波动成为常态,唯有兼具成本管控能力、政策响应速度与技术创新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养殖户而言,顺应市场形势出栏、理性规划产能,或许比单纯等待价格反弹更具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