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行情全景:生猪价格持续下行,仔猪市场表现低迷
1.1 生猪价格:全国范围普遍下跌,淡季特征较为显著
2025 年 11 月 26 日,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价格下行态势。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1.52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跌 0.10 元 / 公斤,环比跌幅达 2.78%,同比跌幅更是高达 30.52%。从区域分布来看,北方地区率先出现价格下跌,东北地区三省均呈现价格下滑趋势,其中辽宁猪价在 5.4 - 5.7 元 / 斤,吉林为 5.5 - 5.7 元 / 斤,黑龙江虽报价持平,但价格区间 5.7 - 5.9 元 / 斤较上周已实际下降 0.1 元。华北地区随后跟进,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主产区价格均出现下跌,价格差异被压缩至极小范围,呈现出 “地板价同城化” 的现象。南方地区同样未能避免价格下跌,仅海南、宁夏、吉林 3 地价格保持持平,其余 28 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跌幅在 0.01 - 0.30 元 / 公斤之间。
华南地区的海南成为价格高位区域,猪价高达 14.31 元 / 公斤,而西南地区的西藏价格处于低位,低至 9.75 元 / 公斤,南北价差达到 4.56 元 / 公斤,这一较大差距凸显出市场区域间供需的不平衡。内三元生猪均价为 11.66 元 / 公斤,土杂猪均价为 11.41 元 / 公斤,二者跌幅与外三元相近,整体市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 “旺季不旺” 特征。
1.2 仔猪价格:连续 29 周下跌,创下 22 个月以来的新低
仔猪市场同样表现不佳,全国仔猪均价已降至 24.14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1.0%,同比跌幅达到 29.2%,创下近 22 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华北地区价格最低,低至 22.76 元 / 公斤,而华南地区相对较高,为 28.53 元 / 公斤 ,成为价格高位区域。在各省份中,仅有天津、广东、福建、海南 4 省仔猪价格出现小幅上涨,其余 22 省均呈现下跌态势,宁夏、浙江等地的仔猪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乎腰斩。这一情况深刻反映出养殖户补栏信心严重不足,也表明产能去化周期正在不断延长。
二、区域深度解析:北方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南方需求疲软影响市场
2.1 北方市场:供应过剩对价格形成压制
北方市场作为我国生猪养殖的重要区域,当前面临着供应过剩带来的较大压力,这是抑制猪价上涨的关键因素。以华北、东北地区为例,近期这两个地区的生猪出栏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较上周增加了 5%。在河北、山东等地,标猪价格已经跌至 5.6 - 5.8 元 / 斤,屠宰场趁机压价收购,进一步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对于大体重猪(130 公斤以上),屠宰场给出的收购价格直接折价 0.2 元 / 斤 ,这使得养殖户面临两难选择:继续压栏,不仅要承担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还可能面临猪价进一步下跌的困境;选择出栏,又要承受价格过低带来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散户出现恐慌性出栏的情况,他们担心猪价会继续下跌,于是纷纷将手中的生猪抛售到市场上,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辽宁、黑龙江等地,由于前期养殖户压栏惜售,导致大量猪源在近期集中上市,猪价环比下跌了 0.3 元 / 公斤。而规模场方面,截至目前,出栏完成度已经超过了 90%,短期内,市场上的供应压力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猪价上涨动力明显不足。
2.2 南方市场:腌腊启动缓慢,溢价空间收窄
南方市场在本应是腌腊需求旺盛的季节,却表现出需求疲软的态势。在华南地区,广东、福建等地的生猪价格目前在 6.0 - 6.2 元 / 斤,较上周下跌了 0.1 元 / 斤,广西、贵州等地的价格更是跌破了 5.6 元 / 斤。而在传统的腌腊大省四川、重庆,猪价为 11.35 - 11.60 元 / 公斤。按理说,随着气温的降低,腌腊需求应该逐渐启动,成为支撑猪价上涨的重要力量。然而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气温偏高,居民制作腊肉、香肠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消费习惯的改变,腌腊需求仅小规模启动。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地加工企业的采购量同比下降了 15%,这使得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提振,猪价也因此缺乏上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地区的生猪价格目前维持在 7 元 / 斤,成为南方市场的一个亮点。这主要是因为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份,生猪外调受到一定限制,本地市场的供需关系相对独立。然而,这种 “高价孤岛” 的效应并不能改变南方市场整体的弱势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腌腊需求依然无法有效启动,海南的猪价也可能会受到周边地区低价猪源的冲击,面临下行压力。
三、价格下跌核心逻辑:供需失衡与周期共振
3.1 供应端:出栏放量与体重攀升带来双重压力
从供应端来看,当前市场面临着出栏放量和体重攀升的双重压力。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仍然超过 4.3 亿头,这表明市场上的生猪供应总量依然较为充足。其中,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3990 万头,虽然环比下降了 1.1%,但这一降幅相对较小,意味着后续的生猪产能仍然具备一定的支撑。更为关键的是,近期中小散户的集中出栏以及二次育肥猪的集中上市,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据相关机构统计,11 月的生猪出栏均重已经增加至 122 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3 公斤。这看似不大的体重增长,实际上却相当于隐性供应增加了 5%。这是因为体重的增加意味着每头猪能够提供更多的猪肉,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市场的供应量。
在山东、河南等地,屠宰场的库存已经达到了 30 天,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的 10 天。如此高的库存水平,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仓储空间,还使得冻品的周转变得异常缓慢。为了尽快消化库存,屠宰场不得不采取低价销售的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现货价格的上涨空间。可以说,供应端的压力是当前猪价持续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短期内,这种供应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2 需求端:消费疲软成为价格下跌的关键因素
需求端的疲软同样给猪价带来了较大影响。当前,终端猪肉消费同比下降了 8%,这一直观数据反映出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正在减弱。在农贸市场,猪肉的走货量每周减少了 5%,家庭采购量受到了生猪低价替代效应的冲击。与牛肉 75 元 / 公斤的价格相比,猪肉 23 元 / 公斤的价格虽然相对较低,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强。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和安全问题存在担忧,或者是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在餐饮端,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团膳、食堂等采购量也出现了收缩的情况。这些大型餐饮机构的采购量减少,使得市场对猪肉的需求进一步降低。虽然理论上已经进入了腌腊季,但今年南方腌腊的集中度却下降了 30%。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倾向于购买新鲜肉,这使得传统的腊肉、灌肠等需求逐渐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进入腌腊季,也难以在短期内对猪价形成有效的提振。需求端的疲软已经成为制约猪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有效改善需求状况,猪价很难出现实质性的反弹。
3.3 成本面:饲料价格下跌难以掩盖养殖亏损局面
尽管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当前玉米价格为 2301 元 / 吨,豆粕价格为 3049 元 / 吨,环比均有微降,但生猪养殖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达到了 12.5 元 / 公斤。这使得养殖户面临着较大的亏损压力,散户每头猪的亏损已经达到了 150 元,而规模场也只能依靠自身的现金流勉强维持运营。在期货市场上,生猪 2609 合约的价格虽然上涨至 13705 元 / 吨,显示出市场对远期行情的看涨预期,但近月合约 11415 元 / 吨的价格却创下了年内新低。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市场对短期供需失衡的悲观预期,也进一步加剧了养殖户的恐慌情绪。成本面的压力和市场预期的悲观,使得生猪养殖行业陷入了困境,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成为了养殖户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后市展望:短期价格承压,中长期取决于产能去化进度
4.1 短期(1-2 周):市场呈弱势震荡,反弹动力不足
在接下来的 1-2 周内,生猪市场预计仍将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反弹动力明显不足。从供应端来看,北方地区的生猪出栏量在短期内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养殖户为了避免生猪在冬季出现疫病等问题,可能会加快出栏速度。预计北方标猪价格有可能跌破 5.5 元 / 斤,这将对全国猪价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而南方地区,虽然腌腊需求已经零星启动,但由于当前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依然充足,腌腊需求的增长难以完全消化过剩的产能,因此难以阻挡猪价的下跌趋势。
综合各种因素,预计未来 1-2 周内,生猪均价将维持在 11.4 - 11.7 元 / 公斤的区间内。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应顺势出栏中大猪(120 公斤以下),避免过度压栏。过度压栏不仅会增加饲料成本和养殖风险,还可能面临猪价进一步下跌的损失。对于仔猪市场而言,由于当前仔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在补栏时需格外谨慎。同时,密切关注 12 月母猪淘汰进度,如果周均淘汰率超过 1.5%,市场可能会出现拐点,这将对后续的生猪供应和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4.2 中长期(元旦后):产能去化决定价格反转高度
从中长期来看,元旦之后,生猪市场的走势将主要取决于产能去化的进度。如果 12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2% 以上,这将意味着产能去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市场供需关系有望得到改善。叠加春节前集中备货的需求拉动,猪价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预计价格有望反弹至 12.5 元 / 公斤左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2026 年一季度,生猪存栏仍将面临惯性增长的压力。这是因为前期母猪存栏量较高,即使现在开始加速淘汰母猪,仔猪的出生量在短期内也难以迅速减少,因此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仍然较为充足。
真正的市场反转可能需要等待 2026 年二季度,届时产能出清有望到位。随着产能的逐步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趋于平衡,仔猪价格可能会率先止跌企稳,随后带动生猪价格进入新的上涨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生猪市场的调控,通过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等手段,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从业者应对策略:降本增效,避免情绪化操作
在当前生猪和仔猪价格持续下跌的严峻市场形势下,从业者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以降低损失、规避风险,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同类型的从业者,包括养殖户、贸易商和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5.1 养殖户:优化养殖结构,降低成本风险
对于养殖户来说,当前的市场环境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在生猪养殖方面,体重超过 120 公斤的生猪应抓住价格相对较高的时机出栏,避免过度压栏。因为随着猪体重的增加,饲料转化率会逐渐降低,养殖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在当前猪价低迷的情况下,继续压栏不仅会增加饲料成本,还可能面临猪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同时,养殖户可以考虑改用低蛋白日粮,这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投喂成本,还能提高猪只的蛋白消化利用率,改善猪只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补充氨基酸的基础上,将蛋白质的含量减低 2%-3%,每吨饲料成本可降低约 300 元,同时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仔猪养殖户则应暂停补栏,因为当前仔猪价格持续下跌,补栏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面临仔猪长大后市场价格依然低迷的风险。此外,淘汰低效母猪也是降低成本、优化养殖结构的重要措施。低效母猪的繁殖性能低下,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影响整个猪群的生产效益。通过淘汰低效母猪,养殖户可以降低存栏密度,提高猪群的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养殖风险。
5.2 贸易商:灵活调整库存,拓展销售渠道
贸易商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应严格控制冻品库存,确保冻品周转率低于 25 天。过高的库存不仅会占用大量资金,还会面临冻品贬值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在销售区域的选择上,贸易商应聚焦南方腌腊刚需区域,这些地区在冬季对猪肉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在腌腊季节,市场需求更为旺盛。通过精准定位销售区域,贸易商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销售效率。
此外,贸易商还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尝试对接社区团购、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区团购和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与这些平台合作,贸易商可以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售额,降低对传统销售渠道的依赖。在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时,贸易商可以提供优质的猪肉产品,并结合平台的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
5.3 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把握投资时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前的生猪市场既充满风险,也蕴含机遇。在期货市场上,投资者可以关注远月合约(2609)的布局机会。由于市场对远期行情的看涨预期,生猪 2609 合约的价格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然而,投资者在进行期货投资时,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风险,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投资。
在现货市场,投资者应等待产能去化数据落地,这是判断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只有当产能去化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有效改善,猪价才有可能出现实质性的反弹。在等待的过程中,投资者应规避短期情绪性杀跌,保持理性的投资态度。因为市场情绪往往会对价格产生较大影响,投资者如果被情绪左右,盲目跟风杀跌,很可能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市场动态、分析行业数据等方式,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结语
2025 年 11 月的生猪市场,呈现出 “供应过剩” 与 “需求疲弱” 相互博弈的局面,养殖户正面临深度亏损的困境。短期来看,猪价难以改变弱势格局,但产能去化已进入实质阶段,只有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才能迎接下一个市场周期的好转。当下从业者应注重提升自身运营能力、理性安排出栏,以在行业调整中保持竞争力。(数据支持:中国养猪网、大畜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