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全国生猪均价跌破 6 元 / 斤,仔猪市场逆市分化,产能去化进入深水区
2025 年 11 月 27 日,全国生猪市场持续呈现弱势下行态势。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1.35 元 / 公斤(约合 5.68 元 / 斤) ,较前一日下跌 1.47%,创下近 37 天以来的新低。仔猪价格则表现出 “北稳南弱” 的格局,15 公斤外三元仔猪全国均价为 21.24 元 / 公斤,环比持平,但区域价差扩大至 4 元 / 公斤。行业专业人士分析指出,当前市场正面临 “供应过剩与需求疲弱” 的双重压力,养殖户单头生猪单日亏损已扩大至 150 元,产能去化速度或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
一、生猪价格:全线下跌破 6 元,区域分化显著
(一)全国均价创月内最大跌幅,仅 1 省微涨价格普跌成主流: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有 30 个省市的生猪价格出现下跌。仅青海省因二次育肥户逢低补栏,价格微涨 0.1 元 / 公斤。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1.35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4.78%,同比大幅下跌 31.3%,较 2022 年同期下跌幅度超过 40%,已进入近 6 年同期最低价格区间。
南北价差收窄至 1 元 / 公斤:宁夏、海南等高价区域价格回落至 14 元 / 公斤以下,西藏、新疆等低价区域价格跌破 10.7 元 / 公斤。由于南方活禽市场因气温偏高,腌腊启动缓慢,广东、广西生猪价格跌至 5.4 - 5.5 元 / 斤,与北方冻品区的价差缩小至历史低位。
(二)产能过剩主导下跌,恐慌性出栏加剧
供应端压力爆棚: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3990 万头,按照生产周期推算,6 个月后生猪出栏量仍将超过 6 亿头。同时,集团场进入年度出栏冲刺阶段(如牧原、温氏 11 月出栏量增长 12%) ,散户恐慌性出栏量周增幅达 15%,300 斤以上中大猪占比达到 35%,创下年内新高。
需求端旺季不旺:南方传统腌腊季进度仅为 30%,较往年同期慢 20%。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在 55% 的较低水平,白条肉批发价下跌 1.2% 至 16 元 / 公斤。终端市场受 “买涨不买跌” 心理影响明显,农贸市场销量周降幅为 8%。
二、仔猪市场:逆市分化,补栏信心降至冰点
(一)仔猪价格 “北稳南弱”,优质苗凸显韧性
北方规模场挺价:河北、山东等地 15 公斤外三元仔猪稳定报价在 21 - 22 元 / 公斤。大型猪场凭借品种优势维持报价水平,部分企业推出 “仔猪 + 饲料” 套餐以锁定客户资源,温氏、新希望等企业的仔猪订单已排至 12 月中旬。
南方散户加速退出:广东、广西仔猪价格跌至 20 - 21 元 / 公斤,500 头以下散户补栏量同比下降 40%。福建、江西等地出现 “一元仔猪” 促销活动(20 公斤土杂仔猪低至 18 元 / 公斤),这充分反映出中小散户对后市信心严重不足。
(二)成本倒挂加剧,养殖端陷入 “越养越亏”
育肥成本高企:当前玉米均价为 2350 元 / 吨、豆粕 3195 元 / 吨,将 15 公斤仔猪育肥至 110 公斤的成本达到 13.2 元 / 公斤,较当前生猪售价高出 1.85 元 / 公斤,单头亏损超过 200 元。这导致 70% 的散户放弃补栏,仔猪成活率降至 85%(正常水平为 92%)。
二元母猪价格腰斩:江苏、河南等地二元母猪价格跌至 1800 元 / 头,较 2023 年高点下跌 60%。部分养殖场将母猪转售至淘汰猪市场,占比达到 15%,产能去化已从 “被动淘汰” 转变为 “主动止损”。
三、核心驱动因素:供需错配下的周期磨底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慢于预期,出栏压力跨季传导
母猪存栏去化加速:9 -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两个月下降,累计去化 45 万头,但仍高于 41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并且,中小散户 “边淘边补” 的行为使得有效产能去化率仅为 6%。预计 12 月生猪出栏量将达到 5800 万头,创下同期新高。
二育投机资金撤离:2024 年抄底二次育肥的养殖户亏损率超过 80%,当前市场二育存栏量较 9 月下降 30%,300 斤以上生猪占比从 40% 回落至 35%,但仍高于 25% 的合理区间,短期内供应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叠加替代品分流,旺季提振乏力
腌腊周期延迟启动:南风天气致使四川、湖南等地腌腊进度滞后 20 天,家庭腌腊量减少 30%。加工企业转向冷冻肉采购,占比达到 40%,鲜猪肉需求受到严重分流。
牛肉、鸡肉性价比优势:牛肉均价为 38 元 / 公斤、白羽鸡肉 8 元 / 公斤,分别较猪肉溢价 30% 和倒挂 20%。团膳、快餐企业显著减少猪肉采购量,11 月生猪消费总量同比下降 5%。
四、后市展望:筑底阶段风险与机会并存
(一)短期:震荡寻底,12 月或现阶段性反弹价格
区间预测:预计生猪均价将维持在 11 - 11.5 元 / 公斤。若南方腌腊需求在 12 月中旬全面启动,叠加国家收储政策(猪粮比低于 5:1 时触发) ,价格或反弹至 12 - 12.5 元 / 公斤,但较高的库存将对反弹高度形成压制。
操作建议:体重超过 120 公斤的中大猪建议适时逢高出栏;50 公斤以下小猪可在做好疫病防控的前提下压栏至春节前;散户应避免盲目抄底仔猪,并密切关注集团场出栏节奏的变化。
(二)中期:产能去化加速,2026 年二季度或现反转
关键变量跟踪:若 1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跌破 3900 万头,且仔猪成活率降至 80% 以下,预计 2026 年 4 - 5 月生猪供应将出现缺口,届时猪价有望回升至 15 元 / 公斤以上。
政策托底效应:农业农村部拟出台《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对淘汰能繁母猪给予 100 元 / 头的补贴。预计 2026 年一季度产能去化率将达到 10%,行业将加速出清。
结语:猪周期磨底期,熬住才能看见曙光
当前猪价的持续低迷,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出清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倒逼机遇。对于养殖户而言,应理性看待短期价格波动,聚焦于降本增效(目标是将料肉比降至 2.8:1 以下);对于消费者而言,当下是储备猪肉及加工品的适宜时机。随着 12 月腌腊需求的回暖以及政策托底作用的发挥,猪市有望逐步走出当前的困境,但要实现彻底反转仍需等待产能去化的 “最后一公里”。针对猪价是否会在春节前反弹至 6 元 / 斤以上这一问题,欢迎各界人士在评论区分享专业观点与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监测系统、博亚和讯、涌益咨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