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突发:阿根廷取消出口关税引发市场震动
(一)政策核心条款与短期目标剖析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阿根廷的举措向来备受关注。近期,阿根廷政府颁布一项极具震撼性的政策:自 9 月 23 日起至 10 月 31 日,全面取消大豆、豆粕、豆油等谷物及其衍生品的出口关税。此前,大豆出口需缴纳 26% 的关税,豆粕和豆油的关税则为 24.5%,此次政策调整幅度之大,远超市场预期。
该政策设置了双重终止条件:一是时间截止至 10 月 31 日;二是当企业申报出口额累计达到 70 亿美元时,免税政策即终止。阿根廷政府此举有着明确的短期目标,首要目的是缓解国内严峻的美元短缺问题。近年来,阿根廷面临比索贬值、外汇储备消耗过快等金融困境,通过免税刺激农产品出口,能够迅速吸引美元流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相关数据显示,阿根廷农户手中囤积着大量农产品,约 2000 万吨大豆、1200 万吨玉米和 900 万吨小麦待售,免税政策有望促使这些库存加速流向国际市场,预计短期内可释放超过 200 万吨大豆及豆粕产能,提升阿根廷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二)国内市场即时反应:期货大幅下跌
与现货随之调整消息传出后,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迅速做出剧烈反应,油脂油料板块集体大幅下挫。豆粕期货主力合约原本在 3000 点处获得支撑,却在政策冲击下瞬间被突破。9 月 25 日,豆粕主力合约大幅收跌 4.2%,价格直降至 2850 元 / 吨,创下近 4 个月以来的新低,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不仅是豆粕,豆油、棕榈油等油脂期货同样未能幸免,同步出现大幅下跌,各合约纷纷刷新阶段性低点,形成油脂油料期货的共振下跌态势,投资者纷纷抛售相关合约,市场交易量急剧放大。
现货市场虽反应相对迟缓,但也未能避免下跌趋势。沿海地区作为国内豆粕现货交易的重要区域,价格迅速做出调整,单日下跌 150 元 / 吨,降至 3200 元 / 吨。贸易商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恐慌性抛货情绪急剧升温,试图尽快出货以减少潜在损失,这使得现货市场成交放量,但价格持续下滑。下游企业则持谨慎观望态度,采购意愿大幅下降,等待价格进一步企稳。整个国内农产品市场在阿根廷政策的影响下,陷入动荡,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后续市场变化。
二、全球豆类市场连锁反应:供应链重构与价格体系调整
(一)阿根廷出口优势显著增强,美巴面临份额缩减压力
阿根廷在全球农产品供应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豆粕(占全球出口 35%)和豆油(占 28%)出口国,其政策调整迅速改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零关税政策实施后,阿根廷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即刻显现,大豆、豆粕、豆油的 FOB 报价较美国大豆低 10%-15%,这一价格差足以吸引国际买家。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 9 月第 3 周,美豆出口检验量环比下降 12%,出口节奏被打乱。而阿根廷方面,其周度大豆出口申报量激增 180%,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 10 月单月,阿根廷大豆出口量有望达到 500 万吨,将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阿根廷正借助政策优势,迅速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美国和巴西作为传统的大豆出口强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大豆在失去价格优势后,出口前景变得严峻,原本依赖美国大豆的买家纷纷将目光转向阿根廷;巴西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策略,其大豆出口价格面临下行压力,若不采取措施,市场份额将被进一步侵蚀。
(二)国际定价基准下移,油脂油料市场进入 “阿根廷影响期”
阿根廷的免税政策不仅改变了贸易流向,还对国际豆类定价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作为全球豆类定价的重要标杆,其豆粕期货价格在政策冲击下跌破 300 美元 / 吨,较政策调整前下跌 8%,创下阶段性新低。CBOT 豆油期货同样未能幸免,价格创 6 月以来新低,市场悲观情绪浓厚。
光大期货农产品分析师侯雪玲指出,尽管从长期来看,阿根廷政策短期内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全球供需格局,但通过价格优势重塑了贸易流。美国、巴西等主产国为保住市场份额,只能被迫降价,预计全球豆类定价中枢将下移 5%-8%。在此影响下,马来西亚棕榈油、加拿大菜籽油等相关油脂油料品种也纷纷跟跌,整个国际油脂油料市场仿佛进入受阿根廷政策主导的阶段,市场参与者重新评估资产价值,调整投资策略,以适应这一变化带来的冲击。
三、国内多空逻辑博弈:远期供应担忧是否被彻底改变?
(一)看多逻辑受到冲击:远期大豆到港预期边际改善
在阿根廷政策公布前,市场看多豆粕的情绪高涨,核心依据是 11-1 月期间远期大豆到港量不足,可能引发供应短缺,支撑豆粕价格上行。而如今,阿根廷的免税政策给这一看多逻辑带来巨大冲击。
从阿根廷国内库存数据来看,该国大豆供应十分充裕。截至 2025 年 8 月,阿根廷大豆渠道库存高达 2169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 28.8%,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彰显出阿根廷大豆库存的雄厚实力;工业库存也达到 323 万吨,同比增长 3.5%,同样处于同期高位。这些充足的库存为阿根廷扩大大豆出口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采购大豆提供了更多选择。
对于我国而言,从阿根廷采购大豆不仅在数量上得以补充,更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据市场预估,我国有望以相对低价从阿根廷采购大豆,从而补充 12 月前后的供应缺口,预计这一采购行动可缓解 300 - 500 万吨的供应缺口,对缓解我国远期大豆供应紧张局面意义重大。长安期货的刘琳分析指出,前期我国对巴西大豆的超预期采购,叠加阿根廷此次政策利好,使得供应偏紧的担忧至少延迟至 12 月。这一系列变化促使市场重新审视豆粕的远期供应格局,看多情绪受到抑制。
(二)现实矛盾依然存在:高库存压力短期难以消除
尽管阿根廷政策对远期供应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国内豆粕市场当前面临的现实矛盾依然突出,高库存压力短期内难以消除。当前,国内豆粕库存仍处于历史高位。截至 9 月 20 日,沿海油厂的豆粕库存已攀升至 120 万吨,直观反映出市场供应过剩的现状。
从大豆到港量来看,9 - 11 月预计分别为 1147 万吨、917 万吨、850 万吨,均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如此庞大的到港量,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大豆供应十分充裕,豆粕生产原料充足,进一步加剧了豆粕的供应压力。上海东亚期货的许亮强调,虽然阿根廷政策能补充部分远期缺口,但作用有限。如果 11 月后我国仍未启动从美国的大豆采购,那么 1 - 2 月期间国内仍将面临千万吨级别的供应真空,这将对豆粕市场形成巨大考验。
在 “高库存 + 远期不确定性” 的双重压力下,市场多空分歧进一步加剧。多头依然寄希望于远期供应缺口引发价格反弹,而空头则凭借当前的高库存和阿根廷政策带来的价格下行压力,坚定看空。这种多空对峙的局面使得豆粕市场走势更加复杂,投资者在这场博弈中谨慎抉择,市场观望氛围浓厚。
四、后市展望:三大 “催化剂” 或将引发趋势性行情
(一)关键变量一:中美大豆采购谈判进展
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中美大豆采购谈判的进展无疑是影响豆粕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之一,其重要性犹如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尚未采购 2025 年美豆,这一现状使市场充满不确定性。若 11 月后仍未启动美豆采购,南美旧作供应缺口将迅速显现,据市场预估,这一缺口可能达到 800 - 1000 万吨,如此巨大的供应缺口将对豆粕价格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促使价格反弹。
相反,若中美能够达成阶段性采购协议,且采购量在 500 万吨以上,这将极大地改变市场预期。大量美豆的涌入将进一步强化供应宽松的格局,豆粕价格或下探 2700 元 / 吨的支撑位。上海东亚期货研究所农产品部经理许亮明确指出,这一谈判进展是未来 1 个月内最核心的多空分水岭,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市场的投资情绪和价格走势。投资者密切关注谈判桌上的每一个动态,试图从中捕捉市场转折的信号。
(二)关键变量二:阿根廷政策执行力度与持续时间
阿根廷政策的执行力度与持续时间同样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对豆粕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政策设定,70 亿美元的出口目标是一个关键节点。若这一目标提前达成,预计可能在 10 月中旬左右,那么政策可能提前终止。一旦政策提前结束,短期刺激效应将迅速消退,市场对阿根廷大豆出口的预期将大幅降低,豆粕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而如果政策能够持续至 10 月底,阿根廷大豆出口量有望达到 700 万吨的高位,这将对美国大豆出口季形成直接冲击。美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其在 10 - 11 月通常是大豆出口的黄金时期,阿根廷的大量出口将抢占美国的市场份额,迫使美国大豆价格进一步下跌,进而影响全球豆粕市场价格。光大期货农产品分析师侯雪玲提醒,投资者需密切跟踪阿根廷周度出口数据及港口装船进度,这些数据将清晰展示政策的执行效果,决定国际市场对 “供应过剩” 的定价深度,是把握市场走势的关键依据。
(三)关键变量三:国内养殖端补栏与饲料需求拐点
国内养殖端的动态是影响豆粕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补栏情况与饲料需求拐点的出现,将对豆粕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当前,生猪、家禽养殖利润微薄,处于盈亏平衡的边缘甚至亏损状态。这使得饲料企业为控制成本,维持 30 天以下的低库存策略,对豆粕的采购十分谨慎。
然而,市场情况充满变数。若 10 月后气温转凉,生猪生长速度加快,增重需求增加,将带动对豆粕等饲料原料的需求上升;或者水产养殖旺季提前到来,对豆粕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豆粕刚需采购可能阶段性回暖,形成 “供应宽松 + 需求边际改善” 的弱平衡状态。这种弱平衡虽然不会改变市场整体的供应格局,但足以推动价格反弹 1% - 3%。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养殖端的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五、机构策略研判:短期偏空但勿过度看空
(一)短期:逢高沽空为主,关注 2800 元 / 吨心理关口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豆粕市场中,光大期货凭借专业的市场洞察力,为投资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短期操作建议。从市场现状来看,阿根廷取消出口关税的政策效应正处于释放期,时间范围大致在 9 月底至 10 月中,这一时期市场波动加剧,价格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光大期货建议投资者,可密切关注豆粕价格反弹至 2950 - 3000 元 / 吨区间时,果断布局空单。这一区间的选择基于对市场多空力量博弈的深入分析。在这一价格区间,多头力量在前期的市场波动中逐渐消耗,而空头力量则因阿根廷政策的持续发酵不断增强。此时布局空单,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下行趋势,获取较为可观的收益。
同时,为有效控制风险,设置止损位至关重要。光大期货建议将止损位设定在 3050 元 / 吨,一旦价格突破这一关键点位,意味着市场走势可能发生逆转,空头力量减弱,多头力量重新占据上风,此时及时止损能够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而目标价位则设定在 2800 元 / 吨,这一价位是市场的重要心理关口,也是前期价格波动的支撑位,当价格下跌至此,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反弹或盘整,投资者可在此价位获利了结。
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投资者需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政策提前终止或中美谈判超预期带来的回调风险。若阿根廷政策提前终止,意味着市场的供应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原本因政策刺激而增加的供应可能会减少,从而引发价格反弹;中美谈判超预期则可能会改变市场的贸易格局,影响大豆的采购和供应,进而对豆粕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二)中期:2900 元 / 吨以下逐步布局多单,博弈供应错配
上海东亚期货从更长远的视角出发,对豆粕市场的中期走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当豆粕期货价格跌至 2800 - 2850 元 / 吨区间时,上海东亚期货认为此时已充分反映了阿根廷政策带来的利空影响。在这一价位区间,市场已经对阿根廷取消出口关税的消息进行了充分消化,价格已处于相对低位。
从未来市场变化趋势来看,11 月后潜在的美豆采购真空以及南美天气炒作将为豆粕价格提供有力支撑。若 11 月后我国仍未启动美豆采购,市场供应将出现明显缺口,这将推动豆粕价格上涨;南美天气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影响大豆的产量,进而影响豆粕的供应和价格。
基于以上分析,上海东亚期货建议产业客户逢低建立 30% 左右的安全边际库存。对于产业客户来说,建立安全边际库存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是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在价格相对低位时建立库存,既能在未来价格上涨时降低采购成本,又能保证生产的稳定进行。这种策略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产业客户的实际需求,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结语:在政策变动中探寻确定性
阿根廷 “零税卖粮” 本质是短期外汇危机下的激进政策,虽引发豆粕市场剧烈震荡,但未从根本上改变全球豆类供需格局。对于国内市场,短期需直面供应宽松压力,中期则需密切关注中美贸易、政策持续性、需求回暖三大关键信号。在市场情绪过度宣泄后,那些兼具成本优势与风险对冲能力的企业,终将在周期波动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