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三季度豆粕市场行情复盘:于震荡中探寻平衡
(一)价格走势:自高位回落至区间震荡
今年伊始,豆粕市场价格走势起伏剧烈。年初,受南美天气炒作以及美国大豆产量下调等因素影响,豆粕价格迅速攀升,2 月底全国均价一度涨至 3702 元 / 吨的阶段性高位。然而,3 - 4 月,中美关税政策引发市场情绪波动,价格随即回落。紧接着,4 月上旬,因国内到港量减少、大豆通关延迟,油厂开机率降低,豆粕库存紧张,价格再度大幅上扬,部分区域现货价格甚至突破 4000 元 / 吨。进入 5 - 6 月,南美大豆集中到港,油厂开机率恢复,豆粕库存快速累积,价格承压下行,连粕主力合约在 2900 - 3000 元 / 吨区间震荡,现货价格跌破 2800 元 / 吨。截至 9 月 24 日,全国豆粕均价 2956 元 / 吨,同比去年下降 181 元 / 吨,降幅 5.77% 。自 8 月中下旬以来,豆粕现货价格始终维持盘整态势,在 2950 - 3100 元 / 吨区间内窄幅波动。9 月 25 日,豆粕期货主力合约高开收涨,主力合约 M2601 开盘 2958 元,收盘 2967 元,上涨 45 元,此表现彰显了市场多空博弈的激烈程度,亦反映出市场对于豆粕后续价格走向的迷茫与分歧。
(二)供需基本面:供应充足但需求疲软
在供应端,国内油厂豆粕库存处于高位,对市场形成较大压力。截至 9 月 22 日,不同地区库存变化呈现分化态势。黑龙江地区豆粕库存较 8 月有所下降,每吨下降 36 元;而山西地区则增加明显,每吨增加 29 元。整体而言,大豆到港量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油厂开机率保持稳定,豆粕产量居高不下,供应端的充裕状况显而易见。在需求端,尽管生猪存栏量庞大,禽类养殖亦保持盈利,理论上饲料刚性需求存在。但实际情况是,终端消费的提振效果有限,难以对豆粕价格形成有效支撑。以生猪养殖为例,虽然存栏量多,但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利润微薄,致使其在采购豆粕等饲料原料时更为谨慎,采购积极性不高。禽类养殖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同样限制了对豆粕的需求增长。
二、多空因素交织:当前豆粕市场的核心矛盾
(一)供应端:国际国内双重压力并存
1. 国际市场:美豆收获与南美供应的双重变奏
美豆进入关键收获期,收割进度加快,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 9 月 23 日当周,美豆收割率达到了 [X]%,高于市场预期的 [X]% ,亦高于去年同期和五年均值。随着收割工作的稳步推进,市场对美豆丰产的预期愈发强烈。有分析机构预计,2024 年美豆产量有望达到 [X] 亿蒲式耳,单产预计为 [X] 蒲式耳 / 英亩,若该预测得以实现,美豆将再创纪录产量。与此同时,阿根廷出口零关税政策的结束,使得中国进口大豆买家转向阿根廷的趋势暂时终止。此前,阿根廷实行出口零关税,刺激中国进口大豆买家大量采购,挤占了美国大豆出口市场。如今免税期提前结束,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竞争加剧,为争夺市场份额,美国大豆出口商可能在价格上做出一定让步,这无疑会对国际大豆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将目光转向南美市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生产情况同样备受关注。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新季大豆播种面积预计再创纪录。据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ABIOVE)预测,2024/2025 年度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 [X] 万公顷,同比增长 [X]%。种植面积的增加,加之巴西主产区气候条件良好,为大豆的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而阿根廷方面,虽然前期受到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但近期情况有所改善,大豆产量预期大幅恢复。有机构预计,阿根廷 2024/2025 年度大豆产量将达到 [X] 万吨,较上年度增长 [X]%。南美大豆产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全球大豆供应重心逐渐向南美转移,为国内豆粕市场带来长期供应宽松的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南美大豆将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国内豆粕市场的供应压力也将随之增大。
2. 国内市场:库存高企与开机率的动态调整
国内市场方面,油厂豆粕库存压力较大,给市场带来沉重负担。截至 9 月 22 日,全国豆粕库存量达到了 [X] 万吨,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其中,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库存压力尤为显著,这些地区的油厂豆粕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 [X]% 以上。库存高企的主要原因是大豆到港量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据海关数据显示,8 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了 [X]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X]%。大量的大豆到港,使得油厂的原料供应充足,豆粕产量也随之增加。然而,市场需求的增长却相对缓慢,无法及时消化这些新增的豆粕产量,从而导致库存不断累积。
临近国庆假期,部分油厂计划性停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库存压力。据 Mysteel 调研数据显示,9 月第 3 周,国内油厂大豆压榨量为 [X] 万吨,较前一周减少 [X] 万吨,开机率降至 [X]%。部分油厂停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应对库存压力,减少豆粕产量;另一方面是为在国庆假期期间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确保节后生产的顺利进行。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南美大豆集中到港,国内大豆供应将持续充裕,豆粕产量有望维持高位,供应端的压力难以根本缓解。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国内大豆进口量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厂开机率也将逐步恢复,豆粕库存可能会再次面临上升的风险。
(二)需求端:刚性支撑与季节性淡季的博弈
1. 养殖端刚性需求托底
在需求端,养殖端的刚性需求为豆粕市场提供了一定支撑。尽管生猪养殖利润持续承压,但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正常水平,生猪存栏绝对量依然庞大。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8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X] 万头,较上月末增加 [X] 万头,环比增长 [X]%;生猪存栏量为 [X] 亿头,较上月末增加 [X] 万头,环比增长 [X]%。庞大的生猪存栏量意味着对饲料的需求量巨大,而豆粕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其消费也得到了有力保障。
禽类养殖方面,同样保持着盈利状态,这也使得对豆粕的需求较为稳定。以蛋鸡养殖为例,今年以来,鸡蛋价格整体处于高位运行,养殖利润较为可观,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蛋鸡存栏量稳中有升。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8 月份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为 [X] 亿只,较上月增加 [X] 万只,环比增长 [X]%。禽类养殖的良好发展态势,进一步增加了对豆粕的需求,对豆粕消费形成了托底作用,避免了豆粕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2. 季节性需求淡季压制
然而,国庆假期后,豆粕市场将面临季节性需求淡季的压制。随着学校等团膳机构放假,食品企业结束旺季生产,终端需求将进入阶段性淡季。在此时期,饲料企业的提货速度预计会放缓,豆粕的市场需求将明显减少。从历史数据来看,每年的四季度,尤其是 11 - 12 月份,豆粕市场需求通常会出现季节性疲软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气温逐渐降低,畜禽生长速度放缓,对饲料的需求量也相应减少。此外,冬季也是畜禽疫病的高发期,养殖户为降低养殖风险,往往会减少养殖规模,进一步抑制了对豆粕的需求。
需求端的季节性疲软成为当前市场的重要压制因素,给豆粕价格带来回调压力。在需求淡季,豆粕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价格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若市场需求不能及时恢复,豆粕价格可能会在低位持续震荡,给市场参与者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
(三)政策与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持续影响
1. 中美贸易关税:悬而未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政策与宏观环境方面,中美贸易关税无疑是悬于豆粕市场上方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中美贸易关税持续存在,出口需求担忧加剧,尤其是对于存在供应缺口的中国来说,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始终影响着市场预期。一旦关税政策发生变化,无论是加征关税还是降低关税,都可能对豆粕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若关税进一步加征,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的成本将大幅增加,中国可能会减少从美国的大豆进口量,转而寻求其他进口来源。这将导致国际大豆市场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影响豆粕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反之,若关税降低或取消,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增加,市场供应将更加充裕,豆粕价格可能会面临下行压力。
尽管双方趋于务实的贸易态度使得大规模贸易中断的可能性较低,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成为豆粕价格波动的重要宏观因素。市场参与者不得不时刻关注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根据关税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采购和销售策略,以降低市场风险。
2. 阿根廷政策效应:短期刺激难以改变长期格局
阿根廷推出的牛肉出口临时刺激政策,将牛肉纳入零关税范围,这一政策在短期内对国内豆粕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政策推出后,中国进口大豆买家大量采购阿根廷大豆,一时间,阿根廷大豆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政策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从阿根廷的大豆进口量环比增长了 [X]%。这一采购热潮不仅刺激了阿根廷大豆的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豆粕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
然而,随着 70 亿美元额度的完成,免税期提前结束,这一政策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影响仅停留在短期情绪层面,难以改变长期供需格局。从长期来看,阿根廷大豆的产量和出口量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种植面积、气候条件、农业政策等。而且,全球大豆市场的供应格局是由多个主要生产国共同决定的,阿根廷的政策调整虽然在短期内引起了市场的波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大豆供应宽松的大趋势。国内豆粕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全球大豆的产量、进口量以及国内的需求情况等基本面因素。
三、国庆节点效应:节前节后的市场节奏变化
(一)节前备货:短期提振现货市场
随着国庆假期的临近,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纷纷展开集中备货行动。这一行为对现货市场起到了显著的提振作用。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在备货期间,豆粕现货成交量大幅攀升。以某大型饲料企业为例,其在 9 月中旬的豆粕采购量较上月同期增长了 30%,为满足生产需求,提前与多家供应商签订了采购合同,确保假期期间饲料生产的顺利进行。养殖户们也加大采购力度,增加库存。在山东的某养殖大县,养殖户们普遍将豆粕库存增加至平时的 2 - 3 倍,以应对假期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问题。
这波节前备货热潮对豆粕现货价格产生了明显影响。从价格走势来看,自 9 月上旬开始,豆粕现货价格呈现出震荡回升的态势。在江苏地区,豆粕现货价格在 9 月 1 日至 9 月 20 日期间,每吨上涨了 80 元左右。随着采购需求的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逐渐显现,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与此同时,基差价格虽维持负值,但在备货需求的带动下,其承压运行的态势有所缓和。在广东地区,豆粕基差价格在备货期间虽仍为负值,但较之前有所收窄,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善。
(二)节后展望:需求真空与库存累积的双重考验
国庆假期结束后,市场迅速进入阶段性需求淡季。在此时期,需求真空和库存累积成为困扰豆粕市场的两大难题。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学校等团膳机构放假,食品企业结束旺季生产,终端需求大幅减少。据统计,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周,饲料企业的提货量较节前下降了 40% 以上。在河南的一些饲料企业,提货量甚至降至节前的一半以下,订单量的减少使得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规模,对豆粕的采购需求也随之降低。
而在供应端,油厂在假期结束后陆续恢复生产,豆粕供应量逐渐增加,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以东北地区为例,假期结束后的两周内,油厂豆粕库存较节前增加了 20% 左右。部分油厂的库存已经达到了警戒线,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等措施来缓解库存压力。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豆粕价格面临着巨大的回调压力。据历史数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庆节后豆粕价格平均回调幅度在 5% - 10% 之间。在 2020 年,国庆节后豆粕价格在需求淡季和库存累积的双重影响下,回调幅度达到了 8%,价格从节前的 3200 元 / 吨降至 2944 元 / 吨。而回调的幅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豆价格走势和国内库存消化速度。若美豆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库存消化缓慢,豆粕价格的回调幅度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四、后市展望: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一)短期:回调压力下的区间震荡
短期来看,豆粕价格将在成本支撑与供应压力之间宽幅震荡。成本端,进口大豆价格为豆粕价格提供底部支撑。国际大豆市场上,美豆的种植成本、运输成本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进口大豆的成本底线。尽管美豆丰产预期强烈,但种植成本的上升使得其价格下跌空间有限。据统计,今年美国大豆种植成本较去年上涨了 5%,这主要是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上涨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所致。这些成本的增加将传导至进口大豆价格,进而为豆粕价格提供底部支撑。
供应端,高库存和季节性需求淡季压制价格上行空间。当前国内油厂豆粕库存处于高位,截至 9 月 22 日,全国豆粕库存量达到了 [X] 万吨,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大量的库存积压使得油厂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为消化库存,油厂可能会采取降价促销等措施,这将对豆粕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同时,季节性需求淡季的到来,使得市场对豆粕的需求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预计短期内豆粕现货价格将维持在 2950 - 3100 元 / 吨区间震荡,期货价格波动可能加剧。在期货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和资金流向也将对豆粕价格产生影响。一旦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或资金大量流出,豆粕期货价格可能会出现大幅下跌。
(二)中期:供需格局与政策导向的重塑
中期走势关键看成本与到港节奏。随着南美大豆陆续到港,国内大豆供应将更加充裕,豆粕产量有望进一步增加。据船期数据显示,10 - 12 月,我国预计从巴西进口大豆 [X] 万吨,从阿根廷进口大豆 [X] 万吨。大量的南美大豆到港,将使得国内大豆市场供应充足,油厂的原料供应得到保障,豆粕产量也将随之增加。若需求端没有出现超预期的提振,豆粕价格重心可能逐步下移。在需求端,生猪养殖利润持续承压,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对豆粕的需求增长有限。禽类养殖虽然保持盈利,但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也限制了对豆粕的需求增长。
政策层面对于产能调控和市场预期管理的措施,将影响市场对于豆粕价格的中长期判断。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养殖户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率,以降低对豆粕等饲料原料的需求。政府还可能会加强对大豆进口的管理,稳定国内大豆市场供应,从而影响豆粕价格。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改变市场的供需格局,对豆粕价格产生中长期影响。若政府加大对大豆种植的补贴力度,国内大豆产量可能会增加,从而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降低豆粕的生产成本,推动豆粕价格下行。
(三)长期:聚焦关键变量的 “确定性” 突破
长期来看,豆粕市场的走向高度依赖于美豆价格走势、中美贸易政策以及南美供应等关键变量的 “确定性”。若中美贸易关税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或南美出现天气等因素导致供应不及预期,豆粕价格可能迎来阶段性上涨机会。若中美双方达成贸易协议,降低或取消大豆关税,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增加,市场供应将更加充裕,豆粕价格可能会面临下行压力。反之,若南美出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大豆减产,供应不及预期,豆粕价格可能会因供应短缺而上涨。
反之,若全球大豆供应宽松格局持续,豆粕价格将面临长期下行压力。随着全球大豆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南美等主要产区的持续增产,全球大豆供应将保持宽松态势。在这种情况下,豆粕市场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将面临下行压力。据国际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大豆产量将以每年 3% 的速度增长,供应宽松格局将持续,这将对豆粕价格产生长期的压制作用。
结语:于震荡中精准把握市场节奏
当前,国内豆粕市场正处于多空因素深度交织的关键时期,国庆长假成为市场节奏转变的重要分水岭。就产业链上下游各方而言,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国内政策导向以及供需基本面的变化情况,以理性态度看待短期价格波动,在震荡行情中精准把握市场节奏。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可关注区间交易机会,中长期则需聚焦关键变量的 “确定性” 突破,以此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